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64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建立居住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4个人居环境评价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层中居住环境子系统及指标层中公共图书馆藏量的权重最大;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优级发展区、良级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差级发展区4类发展区;在子系统得分上,苏锡常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最高,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与机制。运用熵权法测算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省14市为例,研究2005-2014年其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系统属性以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时间分异特征。辽宁省10年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离散程度特征;辽宁省人居环境大致分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的人居环境核心区,以盘锦和鞍山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过渡区,以及阜新和朝阳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起步区。(2)空间分异特征。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呈现出"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中部向两侧逐步递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在中部"屋脊"的南北两侧呈现出大连和沈阳两个高点;而且呈现出"双核""三元"式空间分异。(3)系统分异。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有明显的系统分异;系统时间分异,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系统区域分异,支撑系统、社会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为明显,居住系统、人口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小,环境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最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供给侧与需求侧要素以及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系统分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基本特征、结构构成和适应机制等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和多元主体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与复杂适应系统特征非常契合。以张谷英村为例,研究了其人居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在徘徊阶段(1978-1988年),村民自组织发展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主体适应性行为和人居效应的作用强度均有限,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② 在过渡阶段(1989-2001年),政府的强势介入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导致了利益关联的复杂性、流要素转化的高速性以及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质变的关键阶段;③ 在剧变阶段(2002年至今),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增强,加速了人居环境功能转型和系统结构质的跃升。为了促进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序升华,从提升自适应能力、重视自组织反应、优化主导调控和引入社会治理等视角构建了系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将旅游环境概括为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基本囊括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以大连市2001年至2012年面板数据为例,构建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2年,大连市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的供需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且两者间发展关联密切;大连市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的呈现较高的耦合状态,表明大连市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大连市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T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反映了不同年份总的供需水平的差异;在12年间,大连市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实现了由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再到高级协调的发展,旅游环境的发展逐渐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研究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缘环境系统研究是认知国际地缘政治态势、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科学支撑。近年来,在国际地缘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驱动下,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地缘环境要素的变化,预估地缘环境演变趋势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既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保障。本文回顾了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表明,地缘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针对特定的地缘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次、合理概化、数值逼近等方法进行系统模拟。同时,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新范式,通过异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方法,可望发现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系统中蕴含的要素关联关系,预测与干涉系统演化过程,为地缘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等.对于我国山地研究来说,核心科学问题是:我国山地环境系统是如何响应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支撑战略?对此核心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望使我国山地环境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并占据国际山地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山地环境大断面研究为抓手,以梯度格局、系统关联和区域差异等为研究切入点,在山地环境系统的格局、干扰、过程、响应和适应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促成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的形成,为世界山地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缘环境已成为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脆弱性作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探索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视角。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地缘环境研究,进行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通过梳理其内涵、特征、尺度及结构功能,明晰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立足脆弱性视角对其进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内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尝试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以期加深地缘环境研究深度,丰富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内容,为国家制定海洋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协调发展度模型和PCA模型方法,构建协调发展变化模型,借助GIS和SPSS技术,研究2000-2015年生态脆弱能源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揭示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时空协调演进机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晋陕蒙接壤区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长期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县域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由“北高南低”演化为“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榆阳区、府谷县、横山县、神木县、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的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显著提升,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兴县、达拉特旗和托克托县的协调发展度出现下降态势;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时空协调演进是居住环境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公共服务设施因子和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因子等多重动力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据此提出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向优质协调发展类型演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侃 《福建地理》2004,19(3):51-53
本文以福州市环境系统为例,论述运用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融于环境信息系统中,探讨该系统如何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差异性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选择1991~2008年的数据对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变差指数和协调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定量阐释了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内部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距逐渐扩大;教育科教系统、经济系统和居民生活系统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质量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总体协调度较高,大都处于较高效、和谐的运转状态,且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