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冬冬  门玉明  胡兆江 《岩土力学》2020,41(4):1189-1194
通过滑坡防治格构锚固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土质滑坡格构锚杆体系在坡顶荷载下的变形和位移,揭示了格构锚杆的抗滑机制,探讨了锚固力与坡体位移及锚杆变形的关系,提出了极限锚固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滑坡滑动时,格构梁与坡体整体发生旋转滑移,锚杆在滑面处发生了弯曲变形,处于弯曲和轴向拉伸组合变形状态;格构锚杆的抗滑作用表现为锚杆在滑面处的抗剪抗滑和锚杆格构梁的挡土阻滑;格构锚杆的极限锚固力由初始预应力、锚杆弯曲变形引起锚拉力、坡体位移引起锚拉力三部分组成,可通过公式 计算。该研究结果可为格构锚固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锚杆格构梁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格构梁的受力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在坡体后缘加载,通过在格构梁上布设压力盒得出了格构梁底部土体压力的分布规律及锚杆上粘贴的应变片测试了锚杆的受力情况,并采用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梁理论对锚杆格构梁的内力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3.
在锚杆格构梁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格构梁的受力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在坡体后缘加载,通过在格构梁上布设压力盒得出了格构梁底部土体压力的分布规律及锚杆上粘贴的应变片测试了锚杆的受力情况,并采用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梁理论对锚杆格构梁的内力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格构锚固结构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为了研究格构锚固结构实际支挡碎石土边坡的受力特征,利用现场大比例尺物理模型试验,填筑粘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2.5的格构梁,通过后缘加载模拟了格构锚固体系承载受力直至失稳破坏的全过程,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并分析了格构梁受力、位移特征和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格构边界处锚固点处变形较内部更为明显,跨梁呈"拱桥式"变形,最终在锚固点附近折断破坏;各横纵梁受力特征类同,梁交叉锚固点处应力集中,梁中部受力最小,应力呈近倒三角形分布;模型中锚固点受力和位移自顶到底呈现线性递减的应力分配现象。上述研究可以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滑坡钢筋砼格构防治"倒梁法"内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构锚固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滑坡深部和浅表破坏,提高锚固体系的整体刚度。目前在格构 锚杆体系的设计中,大多采用经验设计钢筋砼格构,常导致配筋不合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可能埋下工程隐患。本文采用“倒梁法”对格构梁的内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滑坡防护钢筋格构进行如下简化:(1)锚杆对格构梁的作用以垂向力为主,轴向力可以忽略不计。(2)纵向格构梁的刚度大于横向格构梁的刚度,因而横向格构梁的内力计算可以简化,钢筋砼格构可以作为在锚杆施力下的超静定连续梁。结合三峡工程库区巫山新城秀峰寺滑坡格构防护工程设计,通过“三弯矩方程”进行了格构梁内力实例计算,为格构梁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滑坡治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格构梁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唐辉明  许英姿  程新生 《岩土力学》2004,25(11):1683-1687
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是滑坡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中应用广泛。在钢筋混凝土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格构锚固的力学模型,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并按无限长梁和有限长梁上受一个集中力和多个集中力作用,分别推导出变形和内力分布表达式,讨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以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太矶头滑坡为例,系统介绍了该滑坡治理设计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7.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长期服役的格构梁通常会产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影响边(滑)坡长期稳定性,而贴附碳纤维布是修复格构梁缺陷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槽填筑黏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10的格构梁,通过千斤顶施加滑坡推力,开展碳纤维布用于格构缺陷修复技术的模型试验,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分析碳纤维布修复前后格构梁和碳纤维布两者的荷载分担比、钢筋应力改善情况和格梁弯矩的前后变化规律。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碳纤维布和格构梁荷载分担比得到了改善,滑坡推力作用在碳纤维布和格构梁复合体时,碳纤维布先于格构梁受力,并且受力远远大于格构梁,碳纤维布所承受的荷载分担比约为83%;格梁破坏首先为受拉破坏,然后为受压破坏;模型试验中,在钢筋表面粘贴了应变片,监测到钢筋的应变情况,碳纤维布修复后钢筋受力得到改善,修复后的最大钢筋应力比修复前降低了8倍多;对修复前后,格构梁弯矩变化进行了研究,碳纤维布修复后格梁弯矩显著降低,约为修复前的1/10-1/3。鉴于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碳纤维布用于修复、加固缺陷格构梁工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压力型锚杆支护滑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压力型锚杆的受力机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压力型锚杆联合格构梁支护的锚固滑坡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锚固滑坡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地震动参数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以及压力型锚杆的受力特征等。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坡顶响应最强;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作用时,由于其频谱特性的差异,锚固滑坡的加速度响应不同,锚固滑坡对输入地震波的低频段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段具有滤波作用;随地震波幅值的增大,锚固滑坡的加速度响应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于同一根锚杆而言,锚杆杆体轴力分布较均匀;对于同列不同排的锚杆而言,各排锚杆杆体的轴力值差异较大,自上而下呈"C"型分布,底排锚杆和顶排锚杆承担大部分荷载。研究结果对于压力型锚杆支护滑坡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中对梁底反力研究的不足,通过1:2比例尺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预应力格构梁基底反力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格构梁基底反力分布不均匀,横梁基底反力为结点大、跨中小; 竖梁基底反力为上部小、下部大,呈梯形分布,且随着坡顶加载量的增加,这种趋势越加明显; 预应力阶段各横梁基底反力相等,滑坡发展阶段各横梁基底反力呈上小下大梯形分布; 竖梁各跨土压力均值与对应横梁均值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其比例系数范围为0.4~0.6; 格构梁角结点基底反力最大,边结点次之,中结点最小,比例关系为2.15:1.15:1.00。  相似文献   

10.
格构锚固技术在治理滑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格构锚固的特点、结构机理及其在滑坡防治中的作用。格构锚固技术具有较好地适应地形变化、受力明确、加固效果可靠、施工速度快、后期维护方便和美化环境等优点。并以三峡库区兴山县复建公路黄树岭滑坡为例,说明格构锚固在滑坡防治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彭社琴  赵其华 《岩土力学》2005,26(Z2):151-154
预应力锚索格构复合结构广泛应用于边坡防护及滑坡治理中。但其设计计算理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开展该复合结构的模型试验非常必要。针对锚索的锚固方向,模型试验需要对格构节点斜向施力,斜向加载系统设计成为该试验成败的关键环节。在分析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针对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受力特点,对预应力锚索格构复合结构模型试验的加载系统进行了设计。该设计包括加载千斤顶可转动底座的设计、斜向反力网架设计计算等。巧妙地解决了加载方向与边坡夹角需要灵活变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千斤顶位置随意移动问题。这对于有相同技术要求的其他工程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解析解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格构锚固结构受力的基础上 ,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 ,提出了格构锚固结构的力学模型 ,利用 Winkler弹性地基上梁的解析解对格构梁进行了内力和变形的分析 ,发现格构梁的受力状况受弹性特征λ、梁格间距 ls以及悬臂长度影响 ;建议梁长 l与λ宜满足 lλ≥ 2π;采用较小间距的格构梁以及小吨位锚索 ,间距宜满足 lsλ<π/ 2 ,悬臂长度取 (0 .3~ 0 .5 ) ls,并将分析结论应用于三峡库区巴东太矶头东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某一滑坡防治工程实例,对预应力格构锚索工程提出了适合该工程布置方式的格构梁设计计算模型,并将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常用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倒梁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此计算模型更加符合格构梁实际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由于其多方面的优点而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设计计算还没有提出一个合理的计算模型。本文针对现有计算模型对格梁底部地基反力的分布假设的不足,进行了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室内模型试验,并对格梁底部土体应力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土中应力随锚索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且格梁底部的基底反力并非成直线或线性变化,而是与所加锚索的位置有关,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格构梁看成刚性梁。最后,就本模型试验所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格构锚固措施及其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格构锚固的特点、结构机理及其在滑坡防治中的作用。格构锚固是将护坡与支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抗滑的一种新型支挡加固措施,它适合于疏松介质边坡的整治。其特点是施工时不需要大型机械,不必开挖扰动边坡,施工安全快速,与植被恢复相结合还可美化环境。并以三峡库区巴东太矶头滑坡为例,说明格构锚固在滑坡防治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骏  李安洪  肖世国 《岩土力学》2012,33(11):3479-3482
大型滑坡多排、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需要明确桩排间距、桩顶埋深不同时各排桩分担的滑坡推力的大小及桩身推力分布形式。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研究滑面形态为折线形、后陡前缓的折线型滑坡在滑面位置已知情况下各排抗滑桩分担的滑坡推力,并总结出折线型滑坡在桩排间距不同时各排桩分担滑坡推力的规律。同时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桩顶埋深改变时(前排桩不变)桩身推力分布形式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折线型滑坡桩排间距、桩顶埋深的变化能有效改善前、后排桩分担滑坡推力的比例。研究结论对于更加安全、经济地进行多排、埋入式抗滑桩加固大型滑坡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抗滑机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  周德培  张益峰 《岩土力学》2013,34(12):3446-3452
对以空间桁架微型桩体系的组合结构采用了分级加载的方法,通过新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滑坡推力引起的微型桩体系内力变化规律,并根据试验方法和空间桁架微型桩体系中各排桩的受力状态,导出了分级加载条件下受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的结构分析解。试验结果表明,在碎石土地质条件下,连系梁可以有效限制微型桩顶位移,并减小桩身弯矩,滑体中桩前土压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各排微型桩桩体的弯矩大小分布比较接近,最大弯矩位于滑面处;基于受到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的结构分析解,可以较好地描述空间桁架式微型桩在分级加载后的内力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正确分析微型桩的抗滑机制和微型桩抗滑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考虑基桩差异性及桩土共同工作的桩基承台梁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承台梁计算方法采用倒置的连续梁进行简化计算,未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对承台梁内力的影响及梁下土体对荷载的分担作用,同时也难以模拟梁下土体的连续性及应力-应变的扩散。引入荷载传递法计算基桩刚度,提出一种对基底反力能进行自动调整的梁底反力计算方法,并结合Newmark计算原理,给出了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梁身截面变化及梁下地基土体塑性变形的承台梁内力分析方法。最后,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更符合桩基承台梁的实际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19.
传统承台梁计算方法采用倒置的连续梁进行简化计算,未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对承台梁内力的影响及梁下土体对荷载的分担作用,同时也难以模拟梁下土体的连续性及应力-应变的扩散.引入荷载传递法计算基桩刚度,提出一种对基底反力能进行自动调整的梁底反力计算方法,并结合Newmark计算原理,给出了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梁身截面变化及梁下地基土体塑性变形的承台梁内力分析方法.最后,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更符合桩基承台梁的实际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柠条锦鸡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主要的护坡和水土保持灌木,然而对该灌木根系锚固作用机理及其固土护坡效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鉴于此,该项研究在阐明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根系对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贡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内生长期为11 a的柠条锦鸡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根系挖掘试验、原位拉拔试验和理论分析,明确了假定滑动面条件下根系锚固力取值,并进一步定量评价了柠条锦鸡儿根系对黄土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根系在地表没有“锚头”结构,故在确定滑动面几何特征的情况下,柠条锦鸡儿根系所能提供的实际锚固力大小取滑动面以下锚固段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和滑动面以上根系锚固反力之间的最小值较为合理;生长期为11 a的单株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于最大厚度为2 m的圆弧形滑动面不同条块上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增幅为0.018%~0.427%,当单株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潜在滑动面中上部条块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相对高于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最顶部和下部条块;当4株柠条锦鸡儿根系以2块条块的间距(约3 m)作用于潜在滑动面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可提高1.035%~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