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2004年,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科研人员在兰州盆地刘家峡附近的下白垩统河口群地层中发现了大型恐龙骨骼化石,包括两节尾椎、几乎完整的荐骨、肋骨碎片以及左肩胛骨,推测身长约20m,宽达1.1m,肩胛骨最宽处达83cm。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尤海鲁和甘肃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李大庆等专家研究,确定为一种新的巨龙形恐龙,  相似文献   

2.
197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恐龙的专家董枝明先生对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连木沁晚白垩统地层的不完整恐龙头骨及相连的颅后骨骼化石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体长2m~3m的小型兽足类掠食性恐龙,以化石发现地点命名它为“火焰山鄯善龙”,系统分类归入霸王龙科。但有的学者怀疑它是早先发现于蒙古晚白垩统地层的一种体长8m~10m的霸王龙科恐龙——警报龙(Tarbosaurus Maleev,1955)的幼体。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3):152-152
2005年10月11日,兰州市地质宾馆院内,1亿年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化石的复原骨架首次展出。经专家鉴定,兰州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是新属新种。单个牙齿最大宽7.5cm、长14cm;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单个齿槽宽约4cm。体态笨重是巨齿兰州龙又一重要特征。根据其粗壮的下颌和肋骨,估计其生活时的体长约为10m,高约为4.2m,体重大于5500kg,头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研究人员据分支系统学分析研究发现,巨齿兰州龙和非洲早白垩世的沙地笨龙关系密切,同属早期的斧胸龙类。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在辽宁朝阳城西约3000m处中生界热河群义县组地层,发现一种四肢长有羽翼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化石。命名为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以献给对中国中生代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顾知微先生。  相似文献   

5.
1941年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将一种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大洼王家山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以感谢德国专家许耐对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帮助。这是中国人发现并研究命名的第一种骨骼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6.
天台越龙于1998年11月13日发现于浙江天台县上虞的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中的泥质粉砂岩夹层中。抢救性发掘工作完整地取出了包括6个颈椎、4个背椎、12个尾椎、3根肋骨、2个耻骨以及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胫腓骨、股骨、趾骨、距骨、跟骨、坐骨各1个的小型恐龙骨架化石。该恐龙骨架化石身长约1.5m,  相似文献   

7.
1902年沙俄上校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省嘉阴县乌云地区渔民那里获得一批化石,偷运到伯力博物馆,当时认为是猛犸象化石。1915年、1916年沙俄政府派人再次来考察,发现一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化石,偷运回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1925年经苏联古生物学家里亚宾宁(Riabinin)研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1978年、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地质局区测队与嘉阴县政府组织联合发掘队,在619航标附近大冲沟山腰采集化石标本1432件,修复架装成2具恐龙骨架化石。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辽宁省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三个半恐龙足迹,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一未定种(Grallator isp.)。这是义县组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描述。该行迹至少由3个造迹者所造。从足迹推断恐龙体长1.51m,属于义县组兽脚类恐龙较为普遍的体长范围。重建了尾羽鸟(Caudipteryx)和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足部,前者的足迹轮廓与似鹬龙足迹未定种的吻合度超过后者。根据化石记录,似鹬龙足迹类型可能广泛存在于义县组的各种中小型兽脚类(驰龙类与伤齿龙类除外)中。  相似文献   

9.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2):129-129
1988年10月,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在本县金山镇新洼村小山坡上,发现一具完整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化石骨架。经1990年该县新建的禄丰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架装在该馆陈列大厅,并在开馆时隆重展出。1995年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张奕宏及禄丰恐龙博物馆杨兆龙共同完成研究并命名。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大椎龙科(Massospondyli-dae)。特征:体长5m~6m,高2m,在原蜥脚类恐龙中算大块头。骨骼重而粗壮,头骨较小,头长37·5cm。头长为头高的1·7倍,颅骨较高。匙状牙齿,主食植物,有时可能也食软体动物、小…  相似文献   

10.
1964年8月,当时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山东省诸城县吕标乡龙骨洞发现一根巨大的恐龙腿骨化石后,与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在4年间展开4次发掘,采集标本达30t。经3年修复,于1972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确定为一种新发现的鸭嘴龙,命名巨型山东龙。同一采坑内,至少已发现10具个体。  相似文献   

1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12.
华东白垩纪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东地区虽然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暴龙类恐龙骨骼化石,但近年在浙江天台白垩纪赤城山组地层中发现了白垩纪巨型暴龙类恐龙产的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化石。因暴龙类恐龙目前在系统分类上被归入兽足亚目(Theropoda)暴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暴龙科(Tyrannosauridae),建议巨型长形蛋化石也可采用相应分类方法,归入长形蛋化石亚目(Elongatoolithineae)巨型长形蛋化石超科(Macroelongatoolithoidea)巨型长形蛋化石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以便对应研究。这些蛋究竟是哪一种暴龙类恐龙所产?从目前掌握资料分析,在东亚的暴龙类恐龙属种中,冠龙和帝龙个体较小,成年体长分别仅约3m和1.6m,年代更早,分别为约160Ma和130Ma,基本上可以排除在外。鹰龙和分支龙成年体长5m~6m,还不能算巨型暴龙类恐龙。只有体长达10m,甚至更大的特暴龙,似乎最有可能产下这样的巨型长形蛋。但特暴龙迄今已知的化石层位时代为晚白垩世末期的Maastrichtian期(71Ma~65Ma),而浙江的巨型长形蛋的年代则是晚白垩世早期的Turonian期(约92Ma)。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或许是特暴龙的生存年代要上溯到约92Ma,或许这种巨型长形蛋是另一种目前尚不为人知的,生存年代在约92Ma的巨型暴龙类恐龙所产。此外,根据这些蛋化石的外形特征及其在巢穴里的分布方式可以推测,这种暴龙类恐龙,具有功能双输卵管系统,每次产卵2枚,蛋在巢穴里呈2个一组放射状排列。其蛋壳并非刚性的硬壳,而是具有一定韧性的厚牛皮纸状外壳,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呈扁的长椭球形。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研究确定为罕见的巨型盗蛋龙类恐龙,命名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在2007年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周翠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20,44(3):283-287
“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自1964年首次描述命名以来,长期被认为是异特龙科(Allosauridae)的大型掠食恐龙,包括4个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属被解体。其中,属型种“大水沟吉兰泰龙”(“C. tashuikouensis”)和“西伯利亚吉兰泰龙”(“C. sibiricus”)被归入棘龙类(Spinosauria)或新坚尾龙类(Neotetanurane);“毛儿图吉兰泰龙”(“C. maortuensis”)被归入鲨齿龙类(Carcharodontosaurid),并被重新描述命名为毛儿图侏儒鲨齿龙(Shaochilong maortuensis)。“浙江吉兰泰龙”(“C. zhejiangensis”)是现存唯一的此类恐龙的足部骨骼化石标本,从其尺寸大小推测,这是一种身长约5 m的大中型兽足类恐龙。通过与其他大中型兽足类的同部位骨骼化石进行对比,可见其具备许多兽足类特别是镰刀龙类的共同特征,并非原以为的仅相似于慢龙,也不排除其属于另一种大中型兽足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学名:Yongjinglong datangi李立国,李大庆,尤海鲁,皮特·道德森2014语源:属名"Yongjing"指甘肃省永靖县,是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long"即"龙";"datang"有两个含义,一指中国"唐朝",二献给我国恐龙研究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唐智路先生。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15-18米特征:大唐永靖龙的正模化石包括三颗牙齿、八个椎体、左侧肩胛乌嘬  相似文献   

17.
Dilong  paradoxus  Xu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3):229-2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18.
9月 17日 ,据新闻媒体电告 ,九台市苇子沟镇西地村农民在房后平整土地时见有化石 ,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专家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场。经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教授等现场鉴定 ,确认该化石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的部分骨骼。在九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 ,经吉林大学的专家现场发掘 ,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包括蜥脚类恐龙的肢骨和椎骨 ,肢骨 (包括胫骨和腓骨 )长近 1m ,尾椎骨 10余节 ,总长超过 2 .9m。董枝明教授估计该恐龙的全长可能约 10余m。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 ,该化石所产出的地层为紫色…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现之一,就是在该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的上白垩统地层是在北美以外首次发现角龙科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2010年描述并命名其中一新属种:诸城中国角龙(Sinoc特征:中型素食恐龙。体长6~7 m,躯干及四肢粗头前部有一超过30 cm的粗壮角;在头后缘有超过10分类: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相似文献   

20.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4):345-345
1999年7月以来,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黄沙村的长岭顶、东源县城武装部工地和农林街工地区上白垩统地层,陆续发掘出包括头骨、尾椎及腰带等恐龙骨骼化石,至少7具个体。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吕君昌研究,确定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盗蛋龙类恐龙,属名取自化名产地名,种名赠给在这些化石的发掘和保护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