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的经验。刘教授灵活运用青蒿治疗脾胃病中的湿热证,如运用青蒿配金铃子散治疗胃脘痛、运用青蒿加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运用青蒿加黄芩治疗便秘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李天望教授从“中焦湿热”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焦湿热证涉及临床疾病广泛,其中以脾胃病居首,是导致脾胃病日趋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湿热证病情缠绵、日久迁延,愈后极易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李教授认为此证有偏湿、偏热、湿热并重之不同,治疗关键在于审证求本,应注意扶正祛邪并举,酌情兼以调肝、活血,随证调整用药,使湿去热化,脾胃功能健运,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3.
介绍鲍身涛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鲍教授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病机复杂,主要以脾胃亏虚为本,以痰、湿、瘀为标,立调养脾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强调健脾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临证中四诊合参将慢性皮肤溃疡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滋阴运脾,分别予以归脾汤、阳和汤合参苓白术散、玉液汤加减治疗。临床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胃以喜为补”理论是叶天士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方法的总结与发挥,现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脾恶湿更恶燥”“胃喜湿更喜润”的角度探讨饮食物的选择,以此来指导养生调护和疾病防治。饮食物的摄入应注重对于脾胃之阴的补养,亦应顺应脾胃“更虚更实”的生理特点,有节有度。另外,饮食物的四气属性与人体体质相互影响,合理的利用食物性味间的五行制化关系,可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补益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寐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作性嗜睡病、精神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寐与脾胃关系越来越密切。《周易》提出脾为五脏之始,《黄帝内经》从经络循行、卫气产生及作用阐述了多寐与脾胃关系;古代众多医家论述了多寐可归咎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痰湿困脾;现代各医家从脾胃论治多寐,效果甚佳。脾胃虚弱是多寐之本,中医论治多寐当以脾胃为先,根据临床情况,同时兼顾调理其他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6.
基于阴火理论对癌因性疲乏(CRF)的中医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脾胃虚弱为CRF的发病基础,阴火上乘,气火失调为其中心环节,阴火夹湿、痰、瘀为其病进之由。治疗CRF初期重在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中末期法当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泻阴火,且活血化瘀、除痰祛湿应贯穿疾病治疗之始终。阴火理论为阐释CRF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理论,为有效干预CRF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介绍邱联群教授基于病因病机辨治岭南地区痛风的经验。邱教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外感寒湿及湿热,湿困脾胃、湿邪凝滞,且易化热,又易阻滞脉络,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聚而成毒。再者,因现代生活节奏及工作需求,熬夜加班、久坐不动等导致肾气亏虚,此乃该病之本。其临床上以扶正祛邪为指导原则,以健脾祛湿、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岭南道地中药的特性,辨证选用土茯苓、白术,千斤拔、牛大力,路路通、两面针,忍冬藤、大血藤等药对,以达祛邪扶正、攻补兼施之功。  相似文献   

8.
总结郑祖峰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焦脾胃为枢纽治疗带下病的经验。郑教授认为带下病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忧思过甚、房劳过度等因素,以致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故从补益中气和驱除湿邪两方面着手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论述胆石症的概念、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及其临床表现,分析脾胃在此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在治疗胆石症时应以脾胃辨证为主,也可通过健脾助运、升脾降胃、扶脾益胃、调和肝脾等方法兼顾脾胃,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构建了以二价铁/过硫酸盐体系(Fe2+/PDS)为阴极液,以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作为目标污染物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初始Fe2+投加量,初始PDS浓度和pH值对KN-R脱色率和MFC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3,Fe2+的初始浓度为1mmol·L-1,PDS的初始浓度为2mmol·L-1,温度为(30±1)℃时Fe2+/PDS-MFC体系达到最佳状态,此时KN-R的脱色率为96.90%,M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94.07mW·m-2。动力学分析表明KN-R的脱色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最佳条件下KN-R降解的反应速率常速为0.001 7mmol·L-1·min-1。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Fe2+/PDS-MFC体系能够有效的脱色降解KN-R及其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3.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经验。蒋教授认为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主要为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从而导致气血亏虚、精亏髓少,故以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填精生髓为治疗原则,用药以扶正培本为主,且注重顾护脾胃之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方药主要以经验方脾肾方为基础,随症加减,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寐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不寐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迈体衰、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使得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治疗主张以调理脾胃为主要原则,分别治以导食积、畅肝郁,清痰热、安心神,健脾气、濡心血,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善调脾胃,在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情志、辨证施治,其擅用药对,常用药对有枳实、白术,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白及、黄连等。其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气血充则正气盛,正气盛则病自愈。在临床过程中,朱教授还注重患者心理情志因素的调整,在临床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试从脾肝肺心肾五脏与胃的关系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认为从脾胃论治CAG,对于痰湿中阻者,中医当治以除湿化痰、理气和中,可选平胃散、二陈汤之类的燥湿化痰之剂;痰湿日久化热者,在治疗上当以清化热湿、和胃消痞为法,可选用连朴饮、清中汤之类的清热祛湿之剂加减;对于脾胃虚弱之CAG患者,在治疗上当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从肝胃论治CAG,当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痞,可予以五磨饮子、越鞠丸之类的方剂加减。脾胃虚,兼见肺病者,当治以升阳益胃。临床上对于负面情绪较重的CAG患者要重视从心胃论治,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丸之类的方剂,通过安心神来调理脾胃。对于病程相对较长的CAG患者,在治疗上应当勿忘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17.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黄教授认为,痛风是由脾胃亏虚,内外相合,邪气痹阻经络所致。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纲领,注意固护脾胃。方药擅用蚕沙、萆薢、土茯苓、威灵仙、制川乌、泽泻等祛湿之品,并根据病邪、寒热不同,选择“四君子汤”“四妙散”“苓桂术甘汤”“双合汤”等不同主方,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肖长江教授运用理脾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胸痹心痛多与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病机为诸因损脾、脾虚致痹,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胃为发病中枢环节,治疗主张心病从脾论治,首当健运脾胃,次当行气化湿醒脾,兼以活血祛瘀,方用理脾祛瘀通络汤随症加减,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介绍朱莹教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经验。朱教授治疗失眠常从脾胃入手,其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司升降,若脾胃和则气机畅、浊气降,气血调和而神有所养,心肾相交,营卫阴阳调和则寐安。临证治疗以健运脾胃为主,喜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但不拘泥于一方,注重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用药灵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曾普华教授从癌毒致虚论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曾教授认为,肝癌主要是人体正气亏虚,癌毒侵犯所致。其中,早期病位在肝,伤及脾胃;中期病位以肝脾胃为主,波及于胆;晚期病位以肝胆脾胃肾为主,累及五脏六腑。血瘀、邪毒、正气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贯穿于肝癌整个病程。肝癌的基本治则为“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