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适度空间规模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俞勇军  陆玉麒 《地理研究》2005,24(5):794-802
本文根据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子系统运行的目的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的假设,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城市适度空间规模存在的理论依据。以江苏为例,对各地级市的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在人口空间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城市最佳空间规模是存在的,不同城市的最佳规模在当前水平下差异较大,在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将趋于一致。目前,江苏省地级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为280万人,最佳空间规模为2030平方公里。本文的结论对于江苏省进行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新城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从乡村聚落、土地、人口、经济和人居环境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位序-规模法则等分析和评价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规模等级结构。结果显示:① 武汉市新城区乡村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乡村发展水平高的行政村集中分布在黄陂区南部与东西湖区东部的交界处、汉南区东部和江夏区北部,发展水平一般及以下的行政村广泛分布。② 新城区乡村发展规模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高位次行政村发育不足,中低位序行政村广泛发育,乡村规模较为分散,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③ 新城区乡村聚落等级体系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并与按市场原则(K=3)分布的中心地理论模型相接近,中心地等级较低。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乡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集)镇经济也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不同类型的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开始形成。在原有的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手工业集镇、商业集镇和交通集镇。其城(集)镇功能的消长表现在: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发展相对缓慢,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的集镇得到迅速发展,商业集镇数量增加、人口增长、规模扩大、开市日期增多、集市广设店铺,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乡村经济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尊国  陆诚 《地理研究》1989,8(3):78-84
本文采用模比系数法,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三类指标,将江苏省65个县(县级市)划分为8个乡村经济类型(含12个亚类型),以便为乡村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分类指导提供参考,为开展江苏乡村地理的选点调查打下基础,对乡村经济类型的研究方法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相似文献   

6.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范琳芸 《地理科学》2017,37(8):1194-1202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以及城乡联系特征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彼此差异明显;乡村性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显著的西部山丘地区高、东部城市周边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乡村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乡村发展的3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特色发展型、城乡融合型。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但也是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本文从城镇的空间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分异等几个方面,对江苏省近年来的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分布的空间梯度依然存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效益增长、环境改善和区域协调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选择江苏省为案例,借助因子分析法、ESDA法,纵向维度探讨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演化状况,横向维度动态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5年江苏省13个辖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存在变化,其中,先升后降的有苏州、常州等六市,先降后升的有南京、无锡等五市,持续下降的有宿迁和泰州;依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将13个辖市乡村旅游划分为领先发展、增长潜力、优势提升和滞后发展4种类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变化相对稳定、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小于区域间差异且沿主轴方向集聚、沿辅轴方向分散的特征;同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呈现先东北后西南的演化趋势.基于分析提出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探讨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城乡规划》(人教社2005年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一、集镇究竟属于乡村聚落还是城镇型居民点课本第2页提到"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我国的乡村聚落有两种类型,即集镇和村落"。"集镇大多是乡政府所在地,或位于若干中心村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车冰清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5,35(11):1381-1387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演化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全省层面上呈现南北人口密度高于中部的“凹”字型结构,城乡层面上呈现街道人口密度高于乡镇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沿江地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期内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和集聚性呈增强之势,长江以北镇域的人口密度大多降低而以南普遍增加,苏锡常、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地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高密度人口连绵区;空间关联作用是引起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空间机理,而政策、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江苏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较为典型的地区。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内涵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 提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区域的共生、和谐。并且具体分析了江苏省城市化现状格局以及江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总体布局、空间扩展、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及配置效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针对江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轴线与网络两种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表明,轴线开发模式更具生态合理性,这一模式可具体体现为城乡分明的二元城市化发展方案.以扬州地区为例,为落实江苏省环保优先的发展方针,在空间开发层面,按照轴线开发模式构建聚合和分散的两类空间利用格局:以沿江主轴、淮江次轴为纽带,形成一横一纵两大经济强集聚地带,并保持紧凑有序的城镇群空间格局,轴线外围区则分成农作区和自然生态维护区两类地区并坚持生态优先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规划的创新与设计--以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规划是两区规划中的重点,但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城镇规划存在着重视不够、缺乏特色、资金不足、理念落后、建成规模与预测人口规模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城镇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文章以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为例,从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着眼,提出了小城镇规划中创新的内涵、意义、原则、目标及实施的手段与措施,旨在推进我国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池州市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池州市生态区位优势,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池州市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苏南地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三个区域亚模式:一是集约高效的综合发展亚模式;二是有效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双业齐动亚模式;三是优化组合的多维发展亚模式。在对三个亚模式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苏南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总体模式,即“高效集约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4,33(4):674-686
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中国近60 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最后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 万人)、特大城市(介于500 万~1000 万人)、大城市(介于100 万~500 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 万~100 万人)、小城市(介于10 万~50 万人)、小城镇(<10 万人) 共六个规模等级标准;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0 年将形成由20 个城市群、10 个超大城市、20 个特大城市、150 个大城市、240 个中等城市、350 个小城市和19000 个小城镇组成的6 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地理区域差异,表明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在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按照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开发区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国内关于开发区相关研究的梳理综述,提出现阶段我国开发区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认为开发区应定位为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具有相对综合功能的新型城区,使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产业相结合,逐步与周边地区融合、一体化的发展,并发挥开发区在推进城市化方面的作用;同时,应珍惜现有的体制形式,慎重地对待开发区的体制变化,从而适应现阶段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周嘉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绥化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绥化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2 hm2,较1998和1999年赤字的幅度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议通过增加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生态足迹,使绥化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