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滇池水环境污染的工程治理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各级政府实施了60个治理项目,投资了几十个亿,但至今滇池水质改观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及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各种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加上滇池地处盆地最低点,污染物基本上都随水流入滇池。而滇池所处地域地貌条件,决定了其径流面积小,水资源量少,蒸发量大,使滇池富营养化及生态恶化问题日趋严重,使滇池处于严重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难之中。滇池污染治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需要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通过建设主城区截污工程和外流域引水工程,来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染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影响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应该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普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国际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看,有效地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前提;颁布严格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确保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建立全流域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合作机制,特别是注重把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引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制定长期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计划, 细化具体的阶段治理目标。坚持湖泊治理的方向,不能放弃太湖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滇池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滇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命脉。近二三十年来,昆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滇池,使久负盛名的滇池富营养化。通过深入分析滇池污染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提出滇池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寻求新的治理思路和措施,通过改变水流方向和出水口、设立重污染软隔离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恢复流域生态系统等生物、工程措施和经济、政策、法律措施综合协调运用,以实现滇池污染的根本性治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怀成  王心宇  伊璇 《地理研究》2013,32(6):998-100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开始爆发大规模蓝藻水华。滇池治理一直以提高水质为主要目标,以污染控制为主要手段。近10年来,滇池水质虽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但长期实施的污染控制工程并未有效抑制蓝藻水华爆发。通过浅析滇池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当前治理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和一些国内外富营养湖泊治理经验,认为滇池具备在较高营养盐浓度(V类水质)下恢复清水草型生态系统的可能性,提出滇池治理可以适当降低对水质的要求,在污染物控制的基础上辅以生态修复措施的治理思路,最终实现滇池生态系统由浊水-藻型向清水-草型演替。  相似文献   

5.
滇池流域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池流域水资源演变情势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水少、水脏制约了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水资源主要影响因子的降水、蒸发及生产、生活用耗水量、入湖水量之历年变化情况,根据1956~2000年资料系列,按不同年段进行分析统计及趋势检验,对流域内天然径流量和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探讨,揭示流域内人类活动日趋频繁情况的用耗排水量增加对流域水资源影响效应及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为滇池治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该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流域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辽河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城市下游河段污染突出,水体丧失自净能力,主要的污染河段分布在大中城市下游段的城市群附近。但随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增加,工业、城镇、农业争水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与对策: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水土保护工作,重点对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和重点企业废水治理,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富营养化是国际上普遍存在而倍受关注的问题。以国家列为“三河三湖”重点环保项目整治的滇池为首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有6个已富营养化。在云南省即将大规模开展湖泊治理工作之际,为借鉴国际湖泊治理及管理的方法及成功的经验,2001年11月召开了此次会议。有众多国际湖泊学权威在内的10个国家的163名专家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5个主题:湖泊治理及管理研究;湖泊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湖水氮、磷负荷与湖泊生态健康;湖泊污染与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专家们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方法控制富营养化;清淤一定要慎重;加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流域管理研究。会议最后发表了《昆明宣言》,建议建立云南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8.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云南滇池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已成为制约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叶绿素 a( Chla)、TP、TN、CODMn和透明度 ( SD)等表征富营养化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综合评价和分析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过去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止措施 ,指出偏重外源控制、防护林体系不完善、底泥清除技术不合理是阻碍解决滇池富营养化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将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控制内外污染源以及强化流域环境管理作为新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以滇池流域为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流域的水质管理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数学模型以其定量计算和动态操作在流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美国EPA开发的HSPF(HydrologicalSimulationProgramFortran)模型,选取云南滇池流域作为案例,给出非点源污染模型流域水文水质的模拟过程。首先在子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参数估值主要依据流域性质、先前经验值、其他模拟研究和文献中的取值。参数优化、模型校正和模拟验证是采用流域河流出口流量和污染物浓度值完成。最后用校正后的模型计算了滇池流域河流入湖流量及各子流域污染总负荷量与非点源污染负荷量。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昆明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湖滨带是滇池湖滨带中最具生态修复价值与推进滇池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调查分析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湖滨带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湖滨带长10.65 km,分为退塘型(2.85 km)、滩地型(3.21 km)、房基型(1.00 km)、堤防型(1.30 km)和自然山地型(2.29 km) 5种类型。根据捞鱼河湖滨带现状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沉水、沉水—浮叶、挺水、湿生及陆生植物群落配置方案,为环滇池流域与其它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博斯腾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域面积和水环境质量变化,湖滨湿地萎缩和芦苇资源衰退以及湖泊水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博斯腾湖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解决博斯腾湖水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生态恢复前后的洪湖水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的水质状况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背景和质量,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洪湖2000~201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000~2010年,洪湖水质综合指数位于2.08~3.58之间,以Ⅲ类和Ⅳ类水为主。总体上,洪湖不同年份的水质呈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沿进水口—养殖区—开阔区—核心区—出水口的方向,洪湖水质逐渐好转。洪湖水质的变化主要受四湖流域地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和湖内围网养殖的影响,其中,围网养殖是水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洪湖水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应控制养殖面积,在适当控制渔业的前提下,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另一方面,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工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逐步恢复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洪湖水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景华  杜伟 《地理研究》1985,4(4):84-91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的产生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同时对调水区域内工业排水与治理经济模式和湖泊水生经济系统的最优化分析进行了探论.  相似文献   

14.
昆明滇池对其周围地区温度的贡献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映 《地理研究》1986,5(3):22-38
本文以订正和消除方法,显示出滇池(湖泊)对其周围的各项温度贡献值即湖泊温效(ΔT)并据此讨论盆湖平填区与山麓带的各项湖泊温效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博斯腾湖的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对1999~2001年的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环境污染物特性、水环境质量变化、排污源分布及排污量计算等方面探讨了博斯腾湖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借助137Cs估算滇池沉积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37Cs测量值和具体区位判断,滇池流域土壤与湖泊沉积物中的137Cs是世界与中国核试验生成物叠加的结果,由此在滇池沉积物中识别出1954年、1963年、1976年、1986年几个特定年份的沉积层(时标)。计算不同时标间的沉积物质量,可求出不同时段单位面积上的年均沉积质量,不同湖区该值有差别,但符合湖心沉积低于湖岸的湖泊沉积规律。又参照滇池流域地貌、物源供给、湖盆形态及采样点等,借助GIS方法将滇池湖区划分为远岸湖心区(I)、近岸湖心区(II)、湖西区(III)、湖东区(IV)和湖南区(V),并计算各区底面积;然后将面积与年均沉积质量相乘,得到不同时段各区域的年均沉积总量1954~2003年与I~V区对应的年均沉积总量(104t/a)分别是6.85、8.90、8.43、9.82和5.91,滇池外海的总沉积量为39.91×104t/a。这些结果与当地实情吻合,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也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东北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长锋  李大鸣  白玲 《湿地科学》2012,10(2):149-155
从人工湿地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现有废弃渠道、坑塘为基础,通过开挖回填、调坡整治、基础压实等措施,建立了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东北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前池、沉淀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湿地、表面流湿地和蓄水池。探讨了人工湿地渗滤处理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采用Freundlich公式、Kikuth公式和有关经验公式,分析了渗滤系统对污水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的处理效果;研究了处理系统中垂直流、生态塘渗流和表面流的污染物去除率;针对水质、水量和环境温度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渗滤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并与湿地去污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系统的控制运行预案;②湿地出水口高度应能够调节,以便控制湿地床体的"饱和"状态,充分发挥湿地渗滤、微生物的作用;③北方人工湿地的去污效果,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应采取塑料大棚或秸秆覆盖进行保温,在冬季,塑料大棚能够使湿地温度维持在13.3℃以上,日照时间基本不减少,湿地植物可正常生长;④当进水的生化需氧量浓度超过75mg/L时,应减小进水负荷,控制污染物总量在湿地高效处理范围内;⑤当日污水处理量超过3000m3/d时,应提高集污渠、前池、沉淀池的临时蓄存水位。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目前洪泽湖的湿地保护主要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但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缺口巨大,拓展洪泽湖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是保障洪泽湖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研究聚焦洪泽湖生态补偿需求,提出协调多方保护主体以构建洪泽湖生态保护联盟,强化流域一体化治理,推动基于生态“洪泽湖”品牌的渔业产业升级,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反哺洪泽湖湿地的保护策略,推进洪泽湖湿地碳汇潜力与湿地银行建设,自下而上推动洪泽湖生态补偿多元化。洪泽湖生态补偿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依赖于顶层制度的建设与本土化策略的双向互动,共同实现洪泽湖湿地的生态价值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