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羽  李永军 《新疆地质》2012,30(4):487-492
数字剖面系统开发与应用实现了实测地质剖面资料数字化入库,及剖面图成图与制图计算机数字化操作。数字区域地质填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现行推广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剖面测制和成图方法为主要环节之一。在野外和室内资料整理与入库、后期剖面图成图与制图过程中,仍有需注意和易出错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包勤跃 《安徽地质》2005,15(3):210-212
介绍数字化成图系统的土方量计算、断面图的绘制、面积应用等内容的应用功能和具体操作方法,并对全站仪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今后数字化成图系统的工程应用包括较大范围的土方量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航测数字化成图系统中成图子系统的研制情况及相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心玉  张文国  肖娥 《江苏地质》2016,40(4):669-673
在没有相关专业软件的情况下,研究使用MapGIS软件,经过简单的工作程序,实现探槽数字化成图。介绍了将探槽上各要素特征点的野外测量数据在Excel中处理成带有图形坐标的文本数据,然后运用MapGIS软件的投影功能,实现探槽数字化成图的方法。通过在南京市江宁区孟塘普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具体说明该方法的成图过程,旨在提供一种制图思路。  相似文献   

5.
吴似芬 《安徽地质》2004,14(4):315-316,314
从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成图存在的难点出发,综合生产实际,探讨成图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研究对大比例尺航测成图的地理精度和数学精度的质量控制,并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实际测绘工作当中的几种数字化成图方法进行对比,重点对其中最常用的"地面数字测图"的外业测量工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席春平 《地下水》2007,29(3):133-134
通过介绍野外数字化测图的方法和步骤,对两种测图方法在地物点、地形点施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比较,坐标法测图误差主要来源:测站点误差、视距(或测距)误差、展点误差及高程正中误差;数字化测图误差来源:点位中误差、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通过对比得出野外数字化测图具有成图精度高,野外工作量少,工作效率高,可任意制作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容易保存等优点;野外数字化测图是工程地形测量发展方向,必将取代传统的测图方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比例尺数字化成图的原理,AutoCAD的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了对野外采集数据的处理;依据《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标准设计的符号库与线型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编码方案,满足了数字化成图中绘制和编辑地形图的要求,并制定了与GIS图形数据接轨的地形图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9.
数字制图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各种图件的新的制图工艺 本文通过对1 5万地质图数字化成图的实践、提出一套数字制图的作业程序和成图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琴  刘德明 《安徽地质》2007,17(4):309-312,320
介绍从大比例尺地形图数码航测数字化成图存在的难点出发,综合生产实际,探讨全数字摄影测量内业作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数学几何关系和误差影响,根据成图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研究对大此例尺数码摄影航测成图的地理精度和数学精度的质量控制,并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高效率、高精度地获取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定量参数, 引入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十分必要.在川西地势陡峻的鲜水河断裂带上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探讨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总结了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利用空间信息增强的正射纠正影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获得康定南团结乡附近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断层迹线的空间分布, 量测得到该断裂在T1洪积扇形成以来左旋水平位移量为43 m, 垂直位移量为5.8 m.结果表明, 利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进行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中水平累积位移量、垂直累积位移量、断层长度等定量参数的测量以及构造几何学精细解析与构造地貌成图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 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区调工作的普遍趋势,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基于3S技术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化的新一代野外数据采集(器)技术,从改变传统的填图手段、提高研究精度和程度、加快研究周期、改变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方法着手,对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模型、技术流程、实现的工具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开展数字地质填图工作以来,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资料,但这些数据库资料的}[交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填图地质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资料的接收验收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验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验收数据填图地质资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D和“3S”的数字化地质填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矿信息化工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实现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意义,结合地矿勘查、开发特点,详细介绍了CAD技术在数字化地质填图中的方法、工作流程、创新成果及应用意义,阐述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建立在"3S"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方法、发展趋势,并结合上述技术归纳了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工作流程,讨论了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从近2 0年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 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 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 在不约束地质学家地质思维的前提下, 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 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 在描述各类地质信息空间关系的基础上, 创建了数字地质填图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PRB数字填图技术, 并对构成PRB数字填图技术、PRB数据模型、PRB基本过程、PRB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PRB过程的公共机制、PRB过程基本程式、PRB数据操作、PRB字典、三级PRB体系、PRB数据流“栈”、PRB数据质量定量评价体系的PRB数字填图技术与方法体系进行了讨论.基于该项技术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和集GPS一体化的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已在野外填图中推广应用, 实践效果很好.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总结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普遍趋。笔者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基于3S技术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化的新一代野外数据采集(器)技术,从改变传统的填图手段,提高研究精度、研究程度,加快研究(工作)周期和改变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方法研究着手,对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模型、技术流程、实现的工具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2002年中国地调局在青海省民和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试点,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从野外到至内以最终阶段成果的PRB过程,证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路线地质调查与数字填图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地质填图是基于数字填图系统(RGMAP)进行地质调查的一种新方法.从野外数字路线地质调查的角度,结合150000崇阳县幅数字填图实战经验,探讨了观察路线布置的原则和方法、PRB数字填图技术和PRB过程的基本概念,数字填图的一般工作方法和编录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填图方法的长处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R.J. Muir 《Geology Today》2015,31(6):232-236
Current desktop technology is largely mouse‐driven, but many analysts predict that in less than five years we will have a professional workforce that have only experienced learning in a touchscreen environment. Midland Valley have developed a digital mapping tool for smartphones called FieldMove Clino, which has been downloaded more than 20 000 times over the past year. The free version offers an effective way of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digital field mapping. However, many geoscience 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of field mapping have yet to make the switch from traditional paper‐based methods to digital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ims to answer some of 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digital field mapping and outlines some of the advantages for improving field skills and geological thinking in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