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苏南地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三个区域亚模式:一是集约高效的综合发展亚模式;二是有效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双业齐动亚模式;三是优化组合的多维发展亚模式。在对三个亚模式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苏南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总体模式,即“高效集约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多功能演变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科学》2011,31(4):427-433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相似文献   

5.
运用各种模式研究农业地理问题是农业地理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国外许多农业地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把模式作为在地理学理论基础上描述和解释研究对象的核心手段。下文就农业地理研究中的模式分类以及主要模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分析。一、农业地理学中的模式分类在农业地理学中,有两种既明显不同而又互补的建模方向。第一种是从简单的假设开始,逐步引入较复杂的内容,一直向实体逼近。  相似文献   

6.
湿地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见证。湿地农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和产业模式。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菌模式为例,凝练了湿地生态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模式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了该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湿地农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构建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型,分析推进人口就地迁移的影响因素、就业模式和居住模式。理论模型与甘肃省敦煌市的实证结果都表明:人们在就地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及农业生产有利可图的前提下,通过居住成本、就业成本、家庭、农业与乡土情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就地迁移。就地迁移的就业模式有农业模式、农-工业模式、农-服务业模式3种,不同的就业模式形成合居式、分居式和季节性迁移3种居住模式。通过深度访谈及问卷调研发现,敦煌人口基于地方农-服务业的资源优势就地流动,呈就地城镇化模式。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该模式影响下形成了以城乡分离为主的分居式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8.
日本战后农业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同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不同的过程。日本的现代农业以其亚洲型模式、资本与技术的集约性、小农规模经营和广泛的兼业化发展为特色。日本由传统农业平和地转变与过渡为现代农业的路子,为亚洲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章家恩  骆世明 《热带地理》2000,20(2):102-106
对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模式的类型划分方法及其描述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具有地域性与适应怀、整体性、时空特性、阶段性、应变性与弹性、相对优劣性等基本特征。文中提出了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综合分类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貌形态特征产业链结构、时空结构和经营属性在内的五级分类指标。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模式调查、模式评  相似文献   

10.
刘本城  房艳刚 《地理科学》2020,40(10):1720-1730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城市群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特征和地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2006—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农业多种功能演变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增强,增幅较大县域集中在康平、辽中和宽甸的“L型”连接线上;经济发展功能增强,增幅明显县域分布在本溪的市辖区;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增强明显县域包括大连、本溪的部分县域;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减幅明显县域主要是金州、双台子、兴隆台、昌图等区县;休闲与文化功能增强,增幅较大县域集中在辽中南城市群南部沿海区县。② 农业多功能演变受到稳定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强度不同。③ 辽中南城市群农业多功能演变可划分为5种地域模式,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论述世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发展模式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理念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绿色革命技术理念与中国的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的异同及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B&R) should devote their efforts to top-level plan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o a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This will require a precise assessment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long the B&R.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long the B&R,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objectives contain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is study uses stat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rend prediction to predic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R up until 2030,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long the B&R are not promising, and meeting the future food security needs of the region will be difficult. Only by adopting innovative policies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c planning can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by 2030 be achieved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countries along the B&R should formul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latform, setting up special funds, and innov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de,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论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集约持续农业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西绿洲农业区光能、土地、水、矿藏资源优势,对该区的粮食生产力、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生产力进行了估算,指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河西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建设高标准永久性农田、开发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节粮型商品化牧业基地、兴工致富、兴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促进农业由劳动集约向资本和技术集约转变。  相似文献   

15.
江苏灌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杨帆  朱晓东 《地理科学》2003,23(5):635-640
灌河是江苏省除长江外唯一的未在入海口建闸的河流,上通盐河、京杭运河和淮河,腹地广大,灌河河口段可满足万吨轮航运条件,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分析研究灌河口湿地资源、环境与景观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原理,提出了建立景观生态保护区,开发河海牧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快中等港口群和临港产业区建设并举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通过灌河口湿地一体化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双桥镇的自然与社会要素,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一是强化农田水利的配置工程及合理开采地下水,实行节水农业;二是种养结合,建立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地力培肥体系,建立种养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培植双桥特色的名、优、特、稀产品。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农业是地域性较强的问题,若离开区域讨论可持续农业,并不符合持续农业发展人地系统结构优势的基本要求。文章对可持续农业的地域性和地域体系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可持续农业须立足一定的地域,构建良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家业协调系统。将可持续农业地域体系划分为四类:自然地域类(N类型),行政地域类(P类型),经济区域类(E类型)及全球和区域组织类(G类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许学工 《地理科学》2000,20(1):27-3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分异和生态农业雏型的研究,提出7种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区的农业地域结构规划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岱  蔺雪芹  刘旭  孙鸣喆 《地理研究》2014,33(9):1706-1715
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间变化轨迹刻画和空间分异格局归纳两个视角,解析都市农业影响因素的共栖关系和互动效应,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北京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本底仍是制约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影响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中北京都市农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瞄准城市发展需求,提升都市农业产品层次;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政策调控潜力,强化都市农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