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种改进的切线角及对应的滑坡预警判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斜坡位移一时间曲线具有三阶段演化特征,即可划分为初始变形阶段、等速变形阶段和加速变形阶段.前人根据斜坡不同变形阶段的累计位移一时间曲线斜率的特点提出了位移切线角的概念,并据此建立了滑坡预警判据.但因斜坡位移一时间曲线纵横坐标量纲不同,位移切线角实际上存在定义不严密、数值不确定的缺点.现提出一·种通过对斜坡累计位移一时间曲线进行坐标变换,实现纵横坐标同量纲化,进而获得确定切线角的新方法.利用改进的切线角,给出了斜坡加速变形阶段进一步细分为3个亚阶段的定量划分标准和滑坡临滑预警判据.已有的一些滑坡实例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切线角及滑坡预警判据在滑坡监测预警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变形监测成果的宝塔山滑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宝塔山斜坡坡高壁陡,存在多处崩塌滑坡隐患,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斜坡变形迹象及诱发因素监测,分别进行了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降雨监测、土壤含水率监测和视频监测,建设了监测数据实时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入库的宝塔山斜坡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宝塔山滑坡各监测点位移量接近零,降雨对土壤含水率具有明显影响的深度为0~4.0m.结合视频监测及宏观调查资料,判定宝塔山基底整体稳定,发生整体滑动产生大型滑坡的可能性很小,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生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的可能性很大,危及宝塔山安全,需采取有效的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位移监测在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志波  简文彬 《岩土力学》2005,26(Z1):306-309
位移监测可为分析滑坡的结构和成因、评价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等提供重要信息。实例分析表明,将位移监测资料与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结合起来,能准确地判定斜坡的变形阶段,评价和预测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4.
总结以往滑坡预测方法存在的诸多不足,针对滑坡监测位移-时间曲线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人工蜂群算法(ABC)与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相结合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以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为例,通过对滑坡位移、降雨、库水位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影响滑坡位移变化的因素。用时间序列加法模型和移动平均法将滑坡位移分解为趋势项和周期项。以多项式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位移趋势项,用人工蜂群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滑坡位移周期项进行训练和预测。通过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计算多项因子与滑坡位移周期项之间的关联性。最终的滑坡总位移预测值为周期项预测值与趋势项预测值之和。与BP神经网络、PSO-SVR模型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滑坡位移预测中有更高的精度,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两个多发性滑坡的野外监测,即日本本州岛的Sodechi和Yonaihata滑坡,揭示:即使这些滑坡活动是在粘性土中重复性滑动,但是斜坡破坏的扩展与普通滑动一样。随着斜坡内应变的增加(沿滑动面局部破坏的起因),地表位移同时迅速增加。第三蠕变阶段开始,并产生了大位移的持续滑动。因此。当局部破裂面形成贯通面后,整个斜坡就产生崩塌性滑动。利用环剪试验测定了滑坡粘土的三种抗剪强度参数:(1)完全软化强度参数Ф'(扰动土的峰值抗剪强度参数),(2)试样分离强度参数Ф'ss(本项研究新近提出):以及(3)残余强度参数Ф'ss稳定性分析表明在地面破坏传播阶段中,Ф'ss是表示斜坡稳定性的最合适的抗剪强度参数。因此,确定试样的分离强度参数Ф'ss是分析斜坡破坏扩展机制,并将其应用于斜坡稳定性分析问题的首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合丰外东山滑坡是皖南山区典型的碎石土滑坡之一。通过现场踏勘及钻孔,查明该滑坡为浅表层堆积体沿基覆接触带产生的蠕滑。结合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分析斜坡变形情况。采用Geostu-dio2007软件耦合分析持续暴雨条件下斜坡位移和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合变形情况,评价坡体稳定性,提出稳定位移预测值,为政府部门提供灾害防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孟蒙  陈智强  黄达  曾彬  陈赐金 《岩土力学》2016,37(Z2):552-560
受库水位涨落及降雨等影响,库区滑坡位移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基于位移时间序列分析,将滑坡监测位移分解为趋势项与周期项之和。趋势项反映滑坡变形的长期趋势,其主要受滑坡本身地质结构等因素影响。周期项反映滑坡变形的波动性,其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以三峡库区巫山塔坪滑坡为例,考虑长江水位与降雨量影响,采用H-P滤波法从滑坡位移中分解出趋势项及周期项,利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对趋势项进行平稳处理并计算趋势项预测值,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计算周期项预测值。趋势项预测值与周期项预测值之和为滑坡位移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及多种方法分析比较,表明综合预测所得结果能较好反映滑坡变形的趋势性和波动性,位移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滑坡位移分解预测中的平滑先验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在滑坡位移预测研究中,先将滑坡位移数据分解为趋势项及周期项后再分别进行预测已成为普遍做法。平滑先验分析法(Smoothness Priors Approach,SPA)是一种计算过程简单、计算量极小,且能快速分离原始数据趋势项和周期项的数据处理方法。在介绍SPA基本原理基础上,以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典型监测点位移数据为例,对通过调节SPA正则化参数而获得的不同趋势项及周期项进行特征分析;进而结合对滑坡变形演化机制过程的先验分析,根据位移分解特征确定合理的参数取值;最后针对不同参数SPA位移分解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位移预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PA是一种适用于滑坡位移预测的位移分解方法,通过调节正则化参数并结合滑坡变形机制先验分析,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位移分解结果,进而提高滑坡位移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华蓥市马鞍坪滑坡现有变形监测情况表明,斜坡变形位移与降雨的关系十分密切,马鞍坪滑坡的后部强变形区,斜坡位移与50mm以上持续降雨几乎呈对应关系。研究人员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有限元分析法相结合,对马鞍坪滑坡进行了滑坡体在降雨条件下饱和一非饱和渗流分析与坡体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是华蓥山地区斜坡失稳下滑的主要引发因素,不同雨量决定斜坡演化成滑坡的不同阶段,其影响作用也不近相同。计算结果表明,当日降雨量达到150mm左右且累积降雨量超过300mm的情况下,斜坡土体将出现变形,出现滑坡可能性大。该分析结果为今后华蓥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中的地质灾害单体预警预报,提供了可靠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位移-时间曲线表征了滑坡变形状态及相对的稳定性程度,是监测滑坡变形和失稳预测至关重要的数据资料。目前所获取的滑坡变形全过程监测资料并不多,大多数是临滑前的短期监测资料,而一些突发型滑坡的变形监测资料更是难以收集。由此,滑坡位移-时间曲线簇的类型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受到了数据资料不足的约束而难以开展,一些滑坡预警理论都是基于推断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得出的,缺少数据支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的办法,自行设计制作了变角度的物理模拟试验框架,开发完成了位移数据的自动采集系统,经一年多的试验测试,对试验设备软硬件及模型材料不断调整、优化,完成了7组12条位移-时间曲线的采集工作,从而获取了不同受力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的时间-位移曲线簇,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以边坡为研究对象,针对基于罗盘、免棱镜全站仪、激光测距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5种产状测量方法,采用误差理论进行产状测量精度评定。研究表明,罗盘产状测量的倾向、倾角中误差分别为±4°和±3°,其精度评定既可以提高对罗盘产状测量精度的认识,也可为其他4种非接触类产状测量方法的精度评定提供验算数据。利用罗盘只能进行高陡边坡下部结构面的产状测量,测量范围有限且高耗低效;非接触类产状测量方法则可以解决人员难以到达的高陡边坡上部结构面的产状测量问题。其中,三维激光扫描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可以获取边坡岩体大量随机结构面上的产状信息,为基于随机动力学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袁家湾滑坡受人类活动控制和影响非常典型,在新构造活动以及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较强烈的影响下,发育于结构松散破碎、表层风化严重的砂砾岩夹泥岩的顺倾岩层中,本文以滑坡的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下和人类活动改造过程中的重复性、继承性、相似性和增大性的滑动特征,以及在人类改造形式下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破坏形式,揭示该滑坡伴随着人类的切坡开挖破坏逐渐加深加大,逐步向自然状态协调发展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Ten monitoring sites were established in 1986 near the Scottbreen and Renardbreen glaciers (Bellsund, Spitsberge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ates of gelifluction on raised marine terraces and on talus cones, accumulation on talus cones, and movement of the protalus rampart.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1987, 2007 and 2016. The results obtained revealed a very slow rate of chan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nalysed area. During 30 years, only one out of 84 points where the gelifluction rate was measured was displaced by 15 cm down‐slope. The maximal annual and average gelifluction rates were calculated at 0.5 cm and 0.18 cm a?1, respectively. Several measurement points did not change their position over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s shown by the observations, the gelifluction rate largely does not depend on slope inclination. Studies of talus cones allowed the level of cone increment to be determined as 314.3 kg of scree per square metr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ate of mass movement allowed for correlation of the small‐scale gelifluction movement at the analysed sites with the general trends of climate warming. In this part of the Arctic, these trends are manifested by soil desiccation. It appears that slope processes depend on very local topoclimatic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data with regard to palaeo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investigations suggests that the ice segregation forms on raised marine terrace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st Holocene cooling, i.e. the Little Ice Age.  相似文献   

14.
刘家祥 《安徽地质》2014,(2):152-154
目前地表移动观测站仍然是矿山在采动影响下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有效技术手段。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地表移动观测站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本文介绍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采集监测信息过程中,采用电磁波测高方法代替几何水准测量获取监测点高程信息的方法。通过实际观测试验与精度分析,此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精度是允许的,大大简化了测量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某水电站近坝库岸边坡稳定性二次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大范围边坡稳定性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并针对评价指标分级的特点,将传统的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作适当改进,进行二次模糊综合评判。以某水电站近坝库岸边坡为例,在确定各评价指标选择依据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库岸边坡稳定性的二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表明,基本地质因素在模糊综合评判中起着控制作用,其中岸坡结构类型和岩性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强震触发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 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 (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 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 (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 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相似文献   

17.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analysis is a radar technique for generating large-area maps of ground deformation using differences in the phase of microwaves returning to a satellite. In recent years, high-resolution SAR sensors have been developed that enable small-scale slope deformation to be detected, such as the partial block movement of a landslide. The L-band SAR (PALSAR-2) is mounted on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2 (ALOS-2), which was launched on 24 Mar. 2014. Its main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ALOS are enhanced resolution of as high as 3 m with a high-frequency recurrence period (14 days). Owing to its high resolution and the use of the L-band, PALSAR-2 can obtain reflective data passing through a tree canopy surface, unlike the oth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 Therefore, the coherence of InSAR in mountainous forest areas is less likely to decrease, making it advantageous for the extraction of slope movement. In this study,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InSAR analysis using PALSAR-2 data,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InSAR analysi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isplacement in a landslide b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observ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s obtained by InSAR analysis and the field measurements by GNSS was only 15.1 mm in the slant range direction, indicating the high accuracy of InSAR analysis. Many of the areas detected by InSAR analysis corresponded to the locations of surface changes due to landslide activity. Additionally, in the areas detected by InSAR analysis using multiple datasets, the ground changes due to landslide movement were confirmed by sit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崩塌滚石坡面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强  苏生瑞 《岩土力学》2014,35(3):772-776
滚石坡面运动影响因素众多,分析预测困难,确定崩塌滚石危害范围,对崩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测汶川地震399条崩塌滚石剖面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滚石运动特征和危害范围参数,得出如下结论:(1) 滚石坡面运动可划分为启动阶段、运动阶段和堆积阶段;56º为启动区滚石自由坠落模式和滑动、滚动模式界限,堆积区最大角度为39.6º,26º以下区域为减速带。(2) 滚石运动距离与高度的比值,随着地震烈度以及边坡岩石强度的增高而增大,并给出了统计公式。(3) 滚石最大运动距离与坡高之间以及陡坡段坡度与滚石运动扩散角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堆积区在边坡高度上所占比例,划分了两种坡面形态,给出了两种坡面形态边坡陡坡段坡度与滚石运动扩散角之间的统计关系图,可作为崩塌滚石危害范围判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巨石作为一种大体积、大质量的滚石,其崩塌失稳及高速、高能远程运动往往导致沿途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毁灭性灾难。以西藏自治区G318国道K4580典型滑坡为工程背景,基于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three-dimensional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简称3D-DDA)方法研究巨石崩塌失稳及运动全过程的特征与现象。分别建立该边坡未滑坡、浅层滑坡后和深层滑坡后3种坡形的巨石崩塌3D-DDA数值模型。采用滚石运动横向偏移经验模型,验证3D-DDA巨石运动模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巨石崩塌失稳机制及破坏后沿3种不同坡形边坡的运动轨迹和动能演进等运动特征。结果表明,3D-DDA能够有效模拟巨石崩塌失稳、运动发展、剧烈冲击碰撞直至最终静止等整个动力学过程。巨石崩塌表现为滑动→倾倒?滑动→倾倒→翻转?下落的失稳模式转换;巨石运动表现为碰撞、弹跳、飞跃、滚动、滑动等多种运动形式以及横向偏移、侧向偏转等三维空间运动特征,经过道路并与高架桥发生碰撞,引发巨石灾害。不同坡面几何特征下的巨石运动偏移量、弹跳高度、运动至坡底碰撞时间、最终稳定时间等均随着未滑坡、浅层滑坡后、深层滑坡后3种坡形变化而减小。通过3D-DDA巨石崩塌运动分析,预测巨石运动全过程、影响范围、冲击能量、停积位置等,可为巨石防灾减灾对策或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下采矿与滑坡的关系问题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对此问题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随机介质理论在矿区地表移动与变形预测中的广泛应用,探索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对地下采矿条件下坡体的移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坡体内两个地下采矿剖面的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辅助计算,对地下采矿条件下坡体的移动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地下采矿工况分别进行了详细研究。计算表明,采矿诱发的坡体不均匀沉降加剧了鸡尾山坡体的移动下滑趋势,认为随机介质理论适用于地下采矿诱发的坡体移动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