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磷分布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 Hedley 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由河向海过渡带表层土壤磷形态变化和分布特征,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阐明了沿程土壤对外源磷的持留能力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各样点无机磷占总磷93%以上,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土壤中有机磷含量较低,可能与较低的有机质含量有关。无机磷中稀盐酸磷是最主要存在形态,与各样点Ca/Al含量密切相关。有效磷含量在18.6~33.4 mg/kg之间,仅占总磷的3.2%~5.9%,可能会限制湿地植物的生长。覆有植被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河滩和海滩土壤,说明植被存在对有效磷的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由吸附解吸实验可知,加入较低浓度(0.05~5 mg/L)的外源磷时,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升高,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吸附率为70%~99%,解吸率小于7%,这说明各样点土壤的除磷能力较强,且流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与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固氮作用密切相关.总结了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磷源:优先吸收溶解无机磷;在寡磷海域,可通过相关酶类协助利用溶解有机磷来抵御无机磷的缺乏.对比了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不同形态磷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并从浮游植物生理学角度阐述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浮游植物对低磷环境的响应机制.近期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可以吸附磷,该发现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衡量浮游植物承受的营养盐限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海洋磷储库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吸附磷的机制;对不同结构有机磷化物的利用机理;浮游植物对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及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中元素磷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磷素包含无机磷和有机磷。由于生物有效性的不同,无机磷和有机磷又可分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土壤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概述了土壤中元素磷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消落区具有特殊的水文特征和发达的农业耕作管理,该地区成为库区磷释放的一个敏感地带.对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特征的研究对保护水库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模拟三峡水环境的磷浓度,对消落区中典型土壤类型进行淹水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0.1~1.6 mg/L的水体磷浓度范围内,土壤磷释放特征呈现出3种模式,即释放型、吸附型和释放/吸附型.水土界面的磷行为主要取决于土壤EPC0与水体中磷浓度的关系.当土壤EPC0高于初始磷浓度时则以释放为主;低于初始浓度则以吸附为主.借助土壤磷素水平与EPC0的相关关系,以Olsen-P为评价指标,可确定三种模式的阈值.当土壤Olsen-P含量高于123 mg/kg时,土壤为释放型,这类土壤的分布区是磷污染源区;当土壤Olsen-P含量低于14.4 mg/kg时,土壤为吸附型,这类土壤分布区不易成为磷释放源;当土壤的Olsen-P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时,土壤属于释放/吸附型,这类土壤存在源-汇之间的动态转化.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的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万州段为试验基地,选取释磷能力较强的紫色冲积土,根据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干湿交替"空间和时间特征,进行万州断面土壤磷释放的影响因子的实验室模拟试验和万州江面淹没的对照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淹水时间的变化,各种形态的磷在前5~10d各形态磷变化有相当的差异,随后变化趋势趋于稳定。TP有降低的趋势,土壤磷有一定的释放。野外研究表明Olsen-P在淹水10周左右到达最大值,以后缓慢降低。淹水时土壤Olsen-P增加,干燥后降低。多次淹水时每次淹水后土壤的有效磷水平都略有增加,落干后相较上次落干后有效磷水平降低,最后一次淹水后相较与初始时Olsen-P水平低16.7%。随着淹水深度增加,土壤的Olsen-P水平在淹水时由淹水前20.53mg/kg提高到43.23mg/kg,增加110.6%。当上覆水磷浓度较低时(<2mg/L),磷吸附到达平衡的时间较短,约需要6周。当上覆水磷浓度较高(>2mg/L)时,磷吸附到达平衡的时间较长。微生物活动对淹水土壤的磷释放有一定影响,有微生物时磷的释放高于无微生物者0.048mg/L。种植植物的土壤在淹水后Olsen-P含量大于土壤直接淹没时的释放量,种植狗牙根(Cynodondactylon)和野地瓜藤(Ficustikoua)的土壤中Olsen-P分别较未种植物土壤释放量高出21.5%和12.7%。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湿交替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式、吸附等温曲线的分析,揭示了干湿交替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分布规律、吸附特征以及磷的源汇变化。结果表明:上覆水总磷变化呈现11月总磷<5月总磷<8月总磷。消落区覆水到出露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土壤最大缓冲能力在增加,磷零吸持平衡浓度、易解吸磷在降低,表明沉积物在夏季出露落干的过程中,固磷能力增强,释磷能力减弱;消落区土壤首次覆水过程中土壤磷呈现出由源到汇的转变。成库初期,覆水时沉积物主要表现为磷的积累,次年水库开闸放水排沙时,消落区表层富磷沉积物被冲刷排出。  相似文献   

7.
《地学前缘》2017,(6):133-141
人类活动对磷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磷矿石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6%,且正面临P_2O_5品位贫化、磷化工过程伴生稀土和氟资源浪费严重、副产磷石膏大量堆存污染环境以及地表水体磷污染等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内,二水物硫酸法仍将是湿法磷酸的主流工艺。磷矿伴生稀土和氟的高效回收利用,对于稀土产业和氟化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键在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研发新的回收利用技术。磷化工过程实现硫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核心在于突破磷石膏制硫酸关键技术。磷石膏转铵法制硫酸技术实现规模化工程应用,可有效解决中国硫资源短缺问题,根除磷石膏大量堆存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将显著减少硫铁矿、石灰石等一次资源开采和温室气体CO_2排放。硅酸钙晶种法回收污水中的磷,进而加工为磷酸、磷肥等产品,则为减少一次磷资源消耗、实现磷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以污水磷回收制取磷酸二氢钾技术为例,表明污水磷回收和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对中国磷资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SMT法和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中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田、果园、荒地)的土壤以及河流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土壤总磷含量大小为底泥>果园>水稻田>荒地;底泥中Ex-P和Fe-P所占比例较大;荒地土壤中Or-P和Res-P为主要磷形态;水稻田和果园土壤中Fe-P所占比例较高。人为干扰明显的果园表层土壤有较大的磷淋溶风险;荒地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体现了其缓冲固持湿地水体中磷的生态功能。大量可溶性磷经淋溶迁移富集于底泥中,是河流富营养化的风险源。七步法表现出在提取多种复杂结合态磷上的优势,对岩溶土壤中Ca-P的提取更充分有效,更适用于研究岩溶土壤不同形态的磷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我国半干旱地区的土垫旱耕人为土为对象,分析在自然土壤发生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不同形成阶段内土壤中总磷(TP)、速效磷(AP)、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同时也探讨现代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半干润淋溶土层相比,堆垫层总磷、速效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平均分别增加0.29,4.67,0.20和0.30倍;堆垫层段内,现代耕作层(Aup1)中各形态磷含量最高,向下至亚耕层(Aup2)迅速降低,而由亚耕层(Aup2)至埋藏耕作层(Aupb)和半干润淋溶土表层(2A)总磷和无机磷逐渐降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半干润淋溶土层段内,土壤中的磷主要来自于黄土母质,其变化以受自然成土因素影响为主,总磷、速效磷、有机磷、无机磷含量较低且层间变化不大。菜地土壤中堆垫层内各形态磷的含量显著大于农田土壤。土壤利用方式对磷的影响大于堆垫厚度。各形态磷在剖面中的分布模式与磷素自身的迁移、淋失到下层的钙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受根系的吸收、人为灌溉施肥等因素影响。剖面中OP与OP/IP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指示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土壤有效磷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H3.0和pH4.5的2种模拟酸雨与对照pH6.0的雨水, 湿润培育加磷后的土壤(2种红壤和1种水稻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有效磷的衰减在快反应阶段呈直线下降,而在慢反应阶段缓慢下降。快反应阶段持续时间约3-6h,随模拟降雨的p H值不同而不同,pH值愈低,持续时间愈短。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对有效磷衰减产生较大影响,模拟酸雨pH值愈低,有效磷衰减得愈快,尤其在快反应阶段影响更为明显;在慢反应阶段,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逐渐变小。模拟酸雨对有效磷衰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现为红壤大于水稻土。酸雨加快土 壤有效磷的衰减,其主要原因是酸雨作用导致活性铝的大量释放,增加了磷的活性吸附点位,从而增加了对磷酸根离子配位吸附。  相似文献   

11.
李展  陈江  张覃  沈智慧 《矿物学报》2020,40(5):639-646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脱除磷石膏中磷、氟等有害杂质是其资源化利用的前提。采用石灰中和法和酸浸法研究了磷石膏中磷、氟的脱除规律,并利用SEM、FTIR、XRD研究了磷、氟脱除过程中磷石膏微观形貌、表面基团和物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中和法能有效脱除磷石膏中可溶磷和部分可溶氟,但不能脱除共晶磷,当石灰用量为0.4%、陈化时间为12 h时,磷石膏中可溶磷和可溶氟的脱除率分别为93.27%和29.07%。加温酸浸(55℃,硫酸用量30%)能有效脱除磷石膏中总磷和总氟,其脱除率分别为98.95%和91.07%,酸浸后磷石膏晶体由菱形块状转变为薄片状。常温下增大硫酸用量,磷石膏中磷、氟脱除率增大;常温酸浸(25℃,硫酸用量50%)能有效脱除磷石膏中总磷和总氟,其脱除率分别为95.88%和93.13%,酸浸后产物的形貌转变为长柱状,二水石膏脱水转变为半水石膏,共晶磷的特征吸收峰消失。  相似文献   

12.
磷氢化物是磷的主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磷氢化物形成于还原性的富氢环境。通过陨石及月岩矿物成分、内生矿床磷矿物成分、磷的共伴生矿物特征的研究以及地球是氢的储库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认识到磷及其合金氢化物 ,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表浅部 ,由于减压、降温 ,氧逸度增加 ,Eh值增大 ,H2 逃逸、氧化 ,氢化物氧化分解 ,形成磷矿物并在长期地质事件中叠加 ,富集成磷矿床  相似文献   

13.
磷矿磷肥及土壤中活性磷的准确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大中 《岩矿测试》1989,8(1):35-39
研究了CaHPO_4、Ca(H_2PO_4)_2、MgHPO_4、(NH_4)_2HPO_4、K_2HPO_4、KH_2PO_4、磷灰石、鸟粪石、磷铝石及红磷铁矿在乙酸-乙酸钠体系中的溶解行为,建立了测定活性磷的条件。样品中的活性磷用乙酸-乙酸钠混合溶液溶解,用光度法或滴定法进行测定。二十多种共存矿物在一定范围内不干扰测定。此新方法应用于磷矿、磷肥和土壤中活性磷的测定,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磷处理粉煤灰可作农业土壤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简称CCP或ash)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植物产量的功能。此外,由于它特殊的多孔结构,也可用作吸纳并承载植物养分的载体。用NaH2PO4配制成含磷0.10mol/L浓度的溶液,对采自加拿大西安大略省Sarnia地区Lambton电厂的底灰(bottomash)进行振荡浸渍处理。结果表明,振荡浸渍66h后的粉煤灰中磷含量可达784×10-6。以磷处理粉煤灰、未进行磷处理的粉煤灰和石英砂按比例混合,作为基本生长介质进行玉米种植实验,其中实验配方设计为生长介质中含磷量分别为标准含磷浓度(50×10-6)的10%、25%、50%、75%和100%。生长26、34和46d后分别与不含磷的空白配方、施加含氮-磷-钾为0-20-0标准磷肥并控制磷含量为标准浓度(50×10-6)配方进行生物产量对比。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以磷处理粉煤灰供磷的生长介质,当含磷量为标准浓度的25%至100%时,其植物生长量就比添加标准浓度磷肥的配方好。种植46d后的生物生长量统计结果显示,含磷分别为标准浓度50%、75%和100%的实验介质中,玉米杆的鲜重较施标准磷肥介质中玉米分别增长39.46%、42.73%和46.13%;玉米杆干重依次增加29.71%、13.39%和28.87%;根鲜重平均增加16.62%;根干重平均增加14.03%。上述实验结果启示,粉煤灰可以很好地吸纳承载磷养分,并持续供给植物吸收生长,如果采用吸纳磷(或其他养分)的粉煤灰改良砂质土壤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市彭州地区表层土壤剖面数据为数据源。用深层样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取其中样品数最多的剖面样品数据(27个)作进一步分析。利用SPSSv11.5forwindows版软件,对表层土壤中磷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全量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彭州表层土壤中有效磷与全量呈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为0.62;在磷有效态含量与全量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回归方程,有效P=e^(4.848-1428.31/全量P)(n=27,R^2=0.398,P〈0.001)。  相似文献   

16.
用c(NH4 F) =0 .0 15mol/L的NH4 F和c(HCl) =0 .3mol/L的HCl浸提土壤样品中有效磷 ,以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效磷的含量。在c(H2 SO4 ) =0 .2~ 0 .3mol/L的H2 SO4 和Sb3 + 存在下 ,磷酸与钼酸铵反应形成磷锑钼杂多酸 ,该杂多酸在常温下被抗坏血酸还原为磷钼蓝络合物 ,它的最大吸收波长于 70 0nm处 ,磷量在 0 .0~ 140 0 μ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检出限为 0 .0 2 4μg/mL。  相似文献   

17.
华南富氟花岗岩高磷和低磷亚类型对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小龙  王汝成 《地质论评》1998,44(6):607-617
根据全岩P2O5含量的多寡可将华南富氧花岗岩分为高磷亚类和低磷亚类,它们之间具较大的地球化学差异。高磷亚类以低硅、强过铝和低的REE总量为特征,而低磷亚类则相反。在长石、云母等矿物化学成分上这两亚类花岗岩也有所差异。高磷亚类花岗岩中磷以长石中结构磷和磷铝锂石形式存在,而低磷亚类花夺中的磷则主要存在于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中。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阐述了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磷、氮的浓度以及二者的浓度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富营养化时氮和磷的浓度均很高,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值,是在一个较宽泛的富营养范围内,氮和磷的浓度比值大多在10∶1~20∶1。湖泊沉积物作为湖泊水体中磷的重要蓄积库,是湖泊流域磷循环的重要归属,也是湖泊水体内源性磷的主要来源,沉积物中极少量的稳定磷转化为活性磷就会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文中介绍了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的分类,评述了欧盟标准局在研制湖泊沉积物磷形态标准物质时比对采用的4种提取方法(Willimas法、Hieltjes-Lijklema法、Ruttenberg法、Golterman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所应用的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提取方法和磷各形态的分析测定方法,国内学者应用的方法是在国外学者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阐述了顺序提取方法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简要评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的生物释放、物理释放和化学释放三种释放机制,这三种释放机制相辅相成,在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过程可能占主导地位来控制沉积物磷的释放。最后提出应该加强对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的专属提取剂及其提取有效性的分子表征和检测,更加细化对于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类和创新各种磷形态的分析方法,建立沉积物-水体磷的迁移、循环和转化模型,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钙、铁、铝形态对岩溶石灰土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建宏  曹建华  杨慧  黄芬 《中国岩溶》2016,35(2):211-217
为揭示钙、铁、铝形态与岩溶地区土壤磷有效性关系,通过改进的BC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获取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矿质元素赋存形态,并分析与总磷及速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石灰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在石灰土发育过程呈降低趋势,从黑色石灰土到黄色石灰土,总磷降低了76.7%,速效磷减少了84.7%。石灰土总磷与速效磷同酸溶态、可还原态及残渣态钙,可氧化态铁、铝和可还原态铝显著正相关,而同总铁、总铝以及残渣态铝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达到0.9以上。随着石灰土发育进行,钙总量及其形态均降低,而铝、铁总量和形态呈增加趋势,可能导致岩溶地区石灰土磷及其有效性缺乏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磷业,主要指磷矿资源开发业和磷化工工业。磷业的发展,不仅对农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化肥结构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少磷缺钾。按农业部门的要求,氮、磷、钾的合理施肥配比是1:0.5:0.2,但目前的实际比例仅为1:0.2:0.002,因此大力开发磷矿资源,增产化肥,特别是增产高浓度磷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