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简要地现代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现代旅游业开发实践中带来的旅游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旅游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改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振兴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发达国家创意城市的蓬勃发展,国外创意城市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路径等逐渐对创意城市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对所获得的国外有关创意城市旅游业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文从创意城市对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空间、旅游产业、旅游营销和旅游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由此提出创意城市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启示,以推动中国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福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了旅游环境保护在当前和未来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旅游环境的概念及有关的环境要素,阐述了旅游环境在景区旅游价值中的地位,具体分析了福建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旅游共生环境承载力是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因子。从生态共生理念出发,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来宏观评价某一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对西藏拉萨市2005~2010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拉萨市旅游业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对此提出2项对策措施: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增大旅游生态承载力等,以推动拉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强,在开发和利用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在对旅游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旅游环境领域立法的必要性,主要从旅游业的发展势态、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和旅游环境立法的现状3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对中国旅游环境立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选取2005年~2014年全国31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分别使用DEA法测算旅游业效率、运用区位熵法衡量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其次基于面板数据对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业效率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如下:(1)中国旅游业效率、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旅游产业集聚对提升旅游业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对全国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产生正向效应,而单一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量增长对提升全国旅游业效率表现为负向效应;(3)从各区域看,旅游产业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一;(4)进一步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对促进旅游业技术效率、旅游业规模效率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推动旅游业规模效率的发展效果明显优于对旅游业技术效率的作用,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促进旅游业规模效率值的提高这一途径来实现。根据以上结论从旅游企业、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旅游业效率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鹏  朱峰 《中国沙漠》2009,29(4):641-647
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了沙漠化地区的旅游开发对沙漠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主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受到了沙漠生态环境空间上的制约,因此多数的旅游产品都集中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绿洲上。通过计算旅游人口的用水量发现,旅游发展对沙漠化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旅游业在沙漠化地区不同流域地段的发展会对政府的环境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海南省旅游业产出函数的产出弹性分析,海南省旅游业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旅游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源泉是技术的外部性和货币的外部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海南省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人民币贬值对旅游业发展具有"J曲线效应",世界经济对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海南省要努力打造旅游品牌,酿造旅游文化,精心设计并不断提升海南旅游业的国际旅游形象,打造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Mountain glaciers have an obvious location advantage and tourist market condition over polar and high latitude glaciers. Due to the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 and heritage value, some mountain glaciers will always receive higher attention from commercial media,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mountain tourists in China and abroad. At present, more than 100 glaciers have been developed successfully as famous tourist desti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seriously affects mountain glaciers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accelerated retreat trend,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of some glaciers will be weakened, even disappear in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ll also inevitably affect mountain ecosystems, and tourism routes under ice and glacier experience activities in these ecosystems. Simultaneously, the disappearance of mountain glaciers will also lead to a clear reduction of tourism and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Based on these reasons, this paper took Mt. Yulong Snow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d the retreat trend of a typical glacier. We then put forward som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response mechanisms and adaptation models based on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help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glacier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闽台旅游地理差异与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旅游地理角度看,福建与台湾两省关系特殊。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意义,地理差异是旅游客流的根本动力,目前,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当科学地分析闽台旅游地理差异。提出合理的对策,从地理差异的角度审视闽台旅游资源,发现福建对台旅游资源界定上存在误区,森林是生态旅游资源,温泉疗养旅游资源,祖地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等并非福建重点地台旅游资源,盲目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不能取得预期的效益,从实际地理差异出发,具有空间组合优势的自然旅游景观,祖籍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祖庙宗教旅游景观等是福建重点旅游资源,从地理差异的角度审视对台旅游产品,存在产品开发误区,寻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的程度偏低,宗教旅游产品的内涵单一,观光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品位偏低,从闽台旅游地理差异的实际出发,本文提出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要提高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科学文化含量,加强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调整旅游产品的线路排布。  相似文献   

13.
Ithasbeenatendencytoconstructatouristdestinationintoatouristcommunityinrecenttourismdevelopment.Becauseofwideconnectionsintourismswithothersectors,itisdifficultfortourismoperatorstoguaranteeasmoothtravelonlybythemselves.Inordertomaketraveleasy,tourismo…  相似文献   

14.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华  何毓成 《山地学报》2006,24(5):628-635
2006-07-01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从探索西藏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出发,分析了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高质量改善旅游可进入性,2)调整产业空间均衡发展,3)推动旅游产品创新发展,4)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5)改善旅游发展宏观环境;同时指出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旅游的“神秘”形象、产业要素的不配套和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三大挑战,无论从积极影响,还是带来的挑战均可以看出,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的影响将是跨越历史阶段的“革命性”影响。最后,提出了集聚发展、适度规模、政府主导和科学保护四大战略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6.
"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在对旅游规划概念上的鲁南经济带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结合鲁南经济带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重点打造以曲阜、日照、枣庄、临沂、菏泽、东平为核心的6个一级旅游增长点;以日东高速、105国道、206国道为发展轴线的3个一级旅游发展轴;形成圣人文化旅游板块、日照滨海旅游板块、湖滨红色休闲养生旅游板块、蒙山沂水红色逍遥游旅游板块、水浒休闲生态旅游板块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点-线-面"共同组成"双十字"开发模式的鲁南旅游长廊,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鲁南地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鲁南旅游的腾飞。  相似文献   

17.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动力机制是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内生互馈动力机制-交通网络演化对旅游发展的驱动效应、旅游发展对交通网络演化的反馈效应实现滇中城市群交通与旅游发展内生耦合发展;同时,又通过外部激励驱动机制-自然地理环境“约束-吸引”机理、政府政策导向机制、社会经济发展聚集-扩散机制刺激滇中城市群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发展。实证研究表明滇中城市群县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强度较高,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协调性较好,处于良好协调阶段。并提出建立交通旅游相协调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构筑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格局、完善与交通网络相协调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等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演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敏  郝炜 《地理学报》2020,75(4):878-888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通状况)、经济产业因素(三产占比、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自然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结果表明:① 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变化较大,属于动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较小,属于静态影响因素;② 相关政策、常住人口、交通状况、旅游收入、生产总值5个三级动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从2001—2017年间不断加强,而三产占比三级动态影响因素呈现波动下降,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3个三级静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变化较平稳;③ 从演化过程来看,2001—2017年间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能力值逐年增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二级影响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第二的二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最小的二级影响因素。结果可为合理评价和指导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宋玉祥  张毅 《地理科学》1997,17(2):169-175
沿边地区的开放和东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推进,为兴安盟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是振兴兴安盟经济的理想选择。综合评价了兴安盟旅游资源,提出了兴发盟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20.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普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9,28(4):1078-1084
气候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旅游客流的年内变化。利用海南9个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及近5年旅游统计资料,通过特吉旺气候舒适指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海南气候舒适度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月~3月是海南旅游的最适宜期;气候对海南旅游客流量有显著影响,以气温为主导的气候舒适度是海南旅游客流年内淡旺季变化及游客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与海南旅游客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口比较而言,三亚旅游业对气候更加敏感。本项研究对更好地将气候整合到旅游产品中进行宣传促销、提高产品吸引力,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提前预判游客规模尽早做出对策安排及旅游投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