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用25米射电望远镜和自相关频谱仪于1986年4月13—17日(UT)期间在我国陕西眉县首次对哈雷彗星羟基分子1667 MHz射电话线的观测及归算结果。由谱线轮廓的幅度、宽度、形状和面积相继导出的谱线强度为-2.4Jy,膨胀速度为0.92kms~(-1),速度的一级矩为0.20kms~(-1),以及羟基的母分子产生率为1.7×10~(29)mols~(-1)。文中所给出的宇宙羟基源W3和W12的观测结果,分别用来检验设备系统探测射电谱线的功能及对哈雷彗星的羟基谱线进行强度定标。这些结果均同理论预期或以往的有关观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自转的  相似文献   

3.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的自转的。  相似文献   

4.
外赋AGB星星风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8,39(4):424-429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推导出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在新的轨道参量变化方程的基础上,计算了外赋AGB星系统的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的变化.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通过逐次脉冲吸积质量和混合,自洽地计算外赋AGB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对初始质量较大的Ba星(M2.0=2.5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3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成为共同包层双星或灾变双星.对初始质量较小的Ba星(M2.0=13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6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时成为灾变双星,由此可以解释Ba星的重元素超丰和轨道参量的观测事实,并有利于解释观测到的外赋S星轨道周期的600天下限.随着星风吸积过程的进行,轨道偏心率逐渐增大,这对解释Ba星轨道偏心率平均值大于外赋S星和CH星平均值的观测事实有利.  相似文献   

5.
在御夫ε由全食到第四次接触前,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7米和2.1米望远镜折轴分光仪的Reticon,对Hα进行了四段时间八夜共56次观测,得到了Hα的轮廓、等值宽度、视向速度的变化。在食甚前105天(1983年3月9—10日),在吸收线蓝侧有强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为1800m,中心附近有两个小的发射,吸收中心的视向速度高于轨道速度。在食甚后约两个月(1983年8月30—31日),吸收线等值宽度增至3620m,两侧没有发射,而呈明显的宽达每侧7左右的线翼,中心结构复杂(有三个发射),视向速度低于轨道速度约30kms~(-1)。刚第三次接触时(1984年1月16日),红端出现强的发射,吸收中心继续紫移,但没有小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猛减到1440m。第三至第四接触中间(1984年3月16—19日),红端强发射反而减弱,吸收中心向红端恢复,其等值宽度仍在减少,蓝端呈弱的发射。 比较本文的观测与Wright等人在1955—1957年食期间的Hα观测,可以肯定Hα的轮廓变化总体来说是可以重复的,说明这一变化是主、次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主星FI_(ap)外有一个半径大约450R_⊙的盘(或环),以V sin i=70kms~(-1)旋转,它是Hα发射的主要源,“次星”中心是一颗高速(V sin i≥70kms~(-1))旋转的B型星,外围被半透明的大气所包围,并用这一模型对Hα的变化做了定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谭徽松等人以所选用标准星的观测轮廓与Gray的转致轮廓直接卷积,再与被测星观测轮廓比较,由此来测量了一些恒星的自转。在这种方法中,当所选标准星自转速度不严格为零时,将引入误差。本文在标准星速度(vsini)_s较小的条件下,进行函数展开,先后给出了轮廓修正关系式R_0(λ)=R(λ)-α_2(△λ_L)_s~2R″(λ),及速度修正关系式(vsini)_0~2=(vsini)~2+(vsini)_s~2。并估算说明,当标准星速度(vsini)_s<5km/s,而被测星速度vsini>20km/s时,该误差可不考虑。  相似文献   

7.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在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ROSAT卫星对活动双星的观测及其观测性质,并比较活动双星的冕活动与同光谱带单层的不同,探讨次星的存在和质量转移对双量活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P>1600天)、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大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丰度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75和HD16458两颗钡星,将质量吸积率增大为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二分之一时,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较好,这表明质量吸积率在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对于具有较短轨道周期(P<600天)的钡星系统,计算结果与丰度观测值偏差较大,表明钡星系统中还有其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13.7米射电望远镜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对富碳拱星IRC 10216和CIT6的CO J=1-0跃迁(115GHz)进行了观测。在观测谱线的基础上得到了IRC 10216的视向速度和膨胀速度分别为一26.1km s~(-1)和14.8km s~(-1),CIT6的视向速度和膨胀速度分别为0.6km s~(-1)和13.8kms~(-1)。并对望远镜的射束及指向精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