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工艺流程、主要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一项在上海穿越海堤进入海底的超长距离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技术。该管线为污水管线,口径1600mm、总长达1856m,是目前我国用顶管施工的最长管线。  相似文献   

2.
结合亚运顶管工程施工,研究了软弱土质大口径长距离钢筋混凝土管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包括工作井、顶进施工、监控量测、纠偏、注浆减阻、中继间、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等方面。解决了顶管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岩土钻凿工程》2012,(5):54-54
由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承建的上海白龙港南线东段SST2.6标项目,于近日顺利完成双线并排顶进1900米的施工任务,创造了4米直径顶管顶进距离的世界纪录,为超大直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复合地层纵向曲线顶管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管法穿越江河一般均选择地质条件较好、水压较低的直线顶进方式施工,针对大坡度纵向曲线顶管穿江施工国内目前还没有先例。富春江顶管隧道全长658.05m,施工水压高、坡度大、穿越地层复杂。通过采用具有破岩能力的泥水加压平衡顶管设备、配置有特殊密封的大行程组合式中继间、润滑效果良好的自动润滑注浆系统和可进行大落差曲线隧道测量的陀螺导向系统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复合地层"V"字型纵向曲线穿江顶管隧道的贯通。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在复杂条件下的顶管施工开拓了新的设计理念并积累了相关施工参数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建新-先农220kV线路工程#7-#8段双方向曲线顶管施工技术探讨,文章主要从顶管顶力控制、中继间选择与安装以及曲线顶进路由控制三个方面对双向曲线顶管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和阐述,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魏新江  魏纲 《岩土力学》2006,27(7):1129-1132
对水平平行双线顶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横向扰动区范围的计算公式。考虑先施工顶管对后施工顶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后施工顶管地面沉降计算方法,并给出算例分析。分析表明,水平平行顶管施工时由于中间区域受到双重扰动,会产生较大的地面沉降。当两顶管轴线距离较近时,由于先施工顶管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扰动会使后施工顶管产生的扰动加剧,后施工顶管引起的最大地面沉降值和沉降槽宽度都要变大,且地面沉降曲线是不对称的,其最大沉降点要偏向先施工顶管侧,但仍然可以采用Peck公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顶管施工对相邻平行地下管线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余振翼  魏纲 《岩土力学》2004,25(3):441-445
顶管施工引起的管道周围土体移动会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危害。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顶管施工引起的相邻平行地下管线的位移,研究了注浆、纠偏、离顶管距离的远近、地下管线埋深、管线与土体弹性模量比及不同管材对地下管线位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注浆与纠偏压力越大,地下管线的位移越大;地下管线距离顶管越远,引起的位移越小;地下管线弹性模量越小,产生的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8.
顶管作为一种非开挖技术,以其施工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和成本低等优点,广泛用于穿越河流、道路等障碍限制条件下的管道工程建设中。以某管道工程为背景,对其地质条件和建设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泥水平衡顶管和土压平衡顶管的适用条件,对不同顶管穿越段设备选型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润滑泥浆方案和注浆参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地面沉降的泥浆置换技术。最后通过顶进力计算,优化各段中继间设置,并在实际工程施工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顶管顶进阻力由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和管节与土体间的摩阻力两部分组成,现有的顶力估算公式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虽然物理意义明确,但参数取值范围较大,往往估算顶力与实际工程顶力的匹配程度较低,尤其是在三维曲线顶管工程中受曲线段的影响,准确估算顶力的难度更大。以长413.0 m,外径为3.8 m,最小曲率半径为313.7 m的三维曲线顶管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的顶力公式估算所需顶力大小并布设中继间,在该工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顶力组成及其与顶程、顶进曲率半径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顶管在平面曲线和垂直剖面曲线以不同曲率半径顶进的摩阻力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曲线顶管摩阻力附加系数是真实存在的,且工程实测值与经验值有所偏差,但顶管在淤泥或黏土层中顶进时的摩阻力按规程推荐取值能够满足工程实践需求。最后提出了顶力估算及中继间的布置建议,为类似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平平行顸管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当水平平行顶管距离较近时,先施工顶管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扰动会使后施工顶管施工时产生的扰动加剧,后施工顶管由土体损失引起的最大地面沉降值变大,且地面沉降曲线是不对称的,其最大沉降点要向先施工顶管方向偏移。同时,后施工顶管会使周围土体产生附加应力,从而在相邻管道上产生附加荷载。顶管施工引起土体附加应力的因素主要有正面附加推力、顶进过程中掘进机和后续管道与周围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土体损失,利用弹性力学的Mindlin解,推导得到顶管正面附加推力、掘进机和后续管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在相邻水平平行管道上引起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顶管施工作为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由于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拥挤的城市,顶管施工常面临极大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顶管施工项目风险因素及后果,给出了降低顶管施工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顶管作为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也给顶管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以广州市某污水工程顶管施工为例,介绍了在流砂地质条件下,顶管施工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对措施,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和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顶管作为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也给顶管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以广州市某污水工程顶管施工为例,介绍了在流砂地质条件下,顶管施工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对措施,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和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要内随着顶管施工技术的发展,顶管领域出现多种的施工方法,包括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法、土压平衡顶管施工法、气压平衡顶管施工法等多种施工方法,这些方法有相通点同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介绍施工方法的同时,指出几类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应该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矩形断面管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在本工程中,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施工,证实了矩形顶管机在长距离及弯曲顶管施工中的各方面适用性,相信今后矩形顶管机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给排水管道建设在城市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武汉市“清水入湖”二期截污一汤逊湖南湖截污工程为例,针对传统的给排水管道施工方法的不足,对顶管施工方法进行了探讨,简单分析了顶管施工的特点,重点对顶管施工在截污管道建设中的施工应用及顶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进一步推动给排水管道的顶管施工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顶管施工尤其是长距离顶管施工中顶进阻力的重要性,列举了采用《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计算顶进阻力的公式和日本下水道协会制定的顶进钢筋混凝土管顶力的计算公式。在郑东新区土压平衡顶管工程实例中对顶进阻力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指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适合郑东新区的顶管顶进阻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景路  袁聚云  袁勇 《岩土力学》2013,34(Z1):173-178
目前的地层损失参数和土体变形计算方法不能反映顶管施工的动态过程,重新定义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层损失参数,使之可以反映超挖、欠挖等不同工况。基于Mindlin解,改进间隙参数g,从而可以考虑管壁与土的摩擦力。基于开挖面周围土体的扰动分区,修正Loganathan土体变形公式,并将改进的间隙参数g代入修正公式,计算顶进距离不同时的土体变形,获得顶管推进过程中地表测点的动态变化。算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隆威  傅斌  纪鹏  黄长溪 《探矿工程》2012,39(5):68-70
在长距离管道顶管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碰见复杂地层如砂卵石层的情况下,为解决在顶管施工中极易造成地层垮塌埋管、顶管阻力急剧增加导致顶管失败的难题,开展了以植物胶和聚合物为主要原料的无粘土浆液的润滑减阻护壁性能研究,最后采用正交实验得到一种适用于长距离管道顶管工程的无粘土浆液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20.
大断面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当顶管下穿越保护性污水箱涵时,研究总结污水箱涵本体变形及周围土体变形等规律可用于指导调整施工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工程实例,分析了在巨型截面顶管下穿越合流污水箱涵过程中箱涵本体竖向位移、箱涵接缝三向位移、周围土体竖向位移、周围土体孔压等数据规律。基于数据反馈采取了多项施工控制技术,克服了施工控制工序难度大、穿越距离小、风险大等困难,积累了宝贵的区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