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试验区面积约一千多平方公里,属大陆性半沙漠干旱气候的中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水源缺乏,草木难生,岩石裸露地表,是开展遥感地质工作的适宜区域。我们选用了1:2.5万的黑白航空照片和MSS多波段黑白、假彩色合成卫星照片进行了地质解译;并应用了IPOS101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简称S101系统)多种方法处理合成的彩色卫星照片进行了矿化预测,从而为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沙漠地区做了大量的化探工作(包括实验与应用).希望从这项工作中得出的一些结论,能对中国某些较干旱地区的化探工作有所帮助. 在沙漠地区的找矿勘探问题有三个,即:普查以前未经勘查过的地区;识别淋滤矿石露头;寻找冲积层或其它搬运沉积覆盖层下的矿体. 一、普查1.具有蚀变或褐铁矿色斑特征的大片图象可能在航空照片或卫星照片上出现.在完全没有勘探过的地区,研究判读航空摄影与卫星照片是十分有用的(Schmidt).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利用柴达木盆地这个“露天实验室”,揭露现代盐类沉积规律,对寻找古代陆相盐类矿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人已经为之进行了努力。而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研究,迄今还不多见。由于卫星的观察角度超出地球之外,使卫星影象具备了非一般地面工作所及之空前概括能力;又由于卫星资料的获取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对交通不便的柴达木区域,更显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初期的研究工作已经表明,在卫星影象上能够准确地判读出现代盐类沉积区的位置与范围。为便于进行柴达木区域的整体研究,特制了1:100万柴达木盆地卫星影象镶嵌图,使四十余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川湖泊一目了然(图1,系该镶嵌图之缩制照片)。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资料和卫星照片的初步研究,可肯定中国有现代火山泥石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人造卫星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从空间勘测地球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这一研究活动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卫星重891公斤,容积1立方米。卫星每天可环绕地球14圈,18天拍摄全球一次。这颗卫星携带有四种仪器:(1)三台反射束光导管摄像系统;(2)多光谱扫描仪;(3)两台宽频磁带机;(4)数据收集系统。资源卫星-1号自运转以来,已为全美国拍照了10次,所得结果加工成照片,然后供有  相似文献   

6.
航室照片填图在1958年我队1:20万石油地质普查已广泛采用。在石油地質普查利用航空照片,主要是填繪地質图。現将我队应用航空照片的方法和存在問題以及今后应用航空照片的建議提出来,希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关中盆地是一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发育、活动频繁,并蕴藏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1990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遥感中心利用卫星遥感(Tm6)热红外信息,结合航空遥感热红外调查及地面遥感热红外测试结果,对关中地区地热资源卫星遥感(Tm6)热红外地热信息进行了提取试验,综合编制了1:20万《关中盆地地热资源遥感地质图》。本次试验使用的资料是三门峡幅(1986.10.30)、西安幅(1987.11.9)和宝鸡幅(1989.9.15)的卫星遥感(Tm6)原始影像磁带。经计算机处理并绘制出彩红外图,然后在彩红外图上圈定温度界线并提取地热信息,最后一次转绘成1:20万关中盆地卫星遥感(Tm6)热红外异常图。  相似文献   

8.
苏联地质部全苏航空地质科研生产联合组织以宇航图象为基础编制了一幅1∶500万苏联地区综合地质构造图。编图所用的图象是由“气象”卫星上的光学一机械电视系统摄制的。选择“气象”卫星的图象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该图象分辨率低(约1公里),比例尺小(1∶1000万—1∶1500万),在图象上反映的是一些最大型的地质构造。第二,“气象”卫星的测量是在三个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是从1980年起至1984年连续按三条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地区进行水土、植物资源考察,应用航空照片和卫星影象编绘了三个流域1:25万和1:20万的土地资源系列图,最后汇编成甘肃省河西地区1:50万土地资源系列图。在对水、土资源进行数  相似文献   

10.
为了配合开展1:5万区调、农业区划调查及水利部门的工程地质调查、水资源调查工作。今年初,由省水利电力厅、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及省地矿局遥感站三家联合利用S101系统,处理了美国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贵州部分的CCT磁带,合成了贵州省1:20万假彩色卫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利用GPS控制点,结合前视、下视、后视区域网平差精化有理函数模型,探讨了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用于重力中区地形改正的高精度DEM生成方法。通过1:1万高精度DEM数据进行地改实验验证表明: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提取的DEM可以满足1:20万区域重力测量中区地改精度要求,为我国重力测量中区地形改正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拓展了资源三号数据在区域重力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高分二号(GF-2)和高景一号(Superview-1)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应用于精河县滑坡应急调查中,采用二、三维一体化技术解译疑似滑坡点20处,并以GF-2号卫星数据为基础,结合1:10万地质图勾画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分布图。由此,总结出滑坡点主要沿精河分布,坡体坡度一般介于42~60°之间,并大部分发生于头苏泉组(D2to)地层中的规律,为今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提供参考、示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调查是以美国5号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5TM)3.4.7波段假彩色合成片为基础资料,图像比例尺为1:25万和1:10万两种并配合有大比例尺(1~3万)彩色外,彩色、黑白航片。  相似文献   

14.
翁世劼 《地质论评》1983,29(5):461-462
地球资源卫星CCT磁带数据处理可以向我们提供比标准片更多的信息内容。图象增强和信息提取是两个主要手段。对于已经地表工作且有一定研究程度地区,处理后的图象仍向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认识,或有助于我们对前人工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对火成岩体的识别:照片1—2,安徽马鞍山地区中  相似文献   

15.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矿产部承担的一项重要基础地质工作。1:5万区调所填制的地质图是成矿远景区带、重要经济开发区及中心城市的基础图件之一。为了使1:5万区调成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普查找矿和科研教学服务,从1992年起,在《中国区域地质》上陆续刊登各省(市、自治区)下一年度将出版的1:5万地质图件的讯息。请读者及有关单位(县团级及以上单位)订阅《中国区域地质》,以便及时与出版单位联系预订。  相似文献   

16.
抚顺古新世玄武岩特征及其在郯庐断裂发展中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一般认为郯庐断裂跃过渤海向北延伸分为两支,东支为抚顺—密山深断裂带,西支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带(图1),近年来P.J.威利根据卫星照片指出,从营口经沈阳至长春、哈尔滨直入苏联境内再到鄂霍茨克海一线是一条巨大的深断裂带。并在苏联远东地区地质图上也很清楚。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使本刊论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便于读者清晰地识别地质灾害的各种地质作用及现象,反映治理措施及治后效果,我刊每期另附彩版照片。凡为彩版或封面提供照片者,每版应附100~500字说明,每张照片也应有相应说明。为保证出版效果,请提供原照片;若用数码相机拍摄,请采用200万像素以上的模式拍照。照片的分辨率应在1 600×1 200 dpi以上(Fine或High模式);如照片文件为扫描版,请采用600 dpi以上的设置扫描。如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主持(陈志明主编),国内9个单位参加,并与国际地理学会地貌有关研究组织合作。通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在1992年完成第二次彩图打样和说明书中文本之后,最近通过了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是我国大地貌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且在小比例尺地貌制图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及其邻区1:400万地貌图是在开展全国卫星图象判读(定位),及其与地学专题图件资料(定性)和地形图(定量)的三者对比研究,以及一系列分析图研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通过1:100万基础信息图,1:250万过渡图和1:400万海陆合成图等三个基本阶段而最后完成。因此,其研制基础扎实,图件信息丰富,论述内容可靠,项目在追赶国际先进研制水平方面取得下列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于2000-2001年在西藏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地区开展了1:20万~1:25万高精度航磁勘查,发现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一组北西向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为基础地质研究、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使本刊论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便于读者清晰地识别地质灾害的各种地质作用及现象,反映治理措施及治后效果,我刊每期另附彩版照片。凡为彩版或封面提供照片者,每版应附100~500字说明,每张照片也应有相应说明。为保证出版效果,请提供原照片;若用数码相机拍摄,请采用200万像素以上的模式拍照。照片的分辨率应在1 600×1 200 dpi以上(Fine或High模式);如照片文件为扫描版,请采用600 dpi以上的设置扫描。如用电子邮件发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