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九州—帕劳洋脊(KPR)俯冲部分与同震破裂扩展、地震活动性和浅部甚低频地震的关系,对南海海槽西部俯冲带日向滩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结合岸上和近海记录的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数据,成像了从该海槽轴附近到海岸地区的深部板块。我们的结果表明,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为西北—东南向的低速带,向下扩展到约30km的深度。在这个深度,我们认为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与板块分离,成为上覆大陆板块的底座。由于过去大地震的同震滑动地区没有延伸到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我们认为九州—帕劳洋脊可能阻碍了破裂的扩展。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内部在很宽的深度上分布有活跃的板内地震活动。浅部甚低频地震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上部连续发生,而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东北部却是间歇地出现。因此,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看来是这个地区同震破裂扩展和地震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九州-帕劳洋脊(KPR)俯冲部分与同震破裂扩展、地震活动性和浅部甚低频地震的关系,对南海海槽西部俯冲带日向滩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结合岸上和近海记录的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数据,成像了从该海槽轴附近到海岸地区的深部板块。我们的结果表明,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为西北-东南向的低速带,向下扩展到约30km的深度。在这个深度,我们认为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与板块分离,成为上覆大陆板块的底座。由于过去大地震的同震滑动地区没有延伸到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我们认为九州-帕劳洋脊可能阻碍了破裂的扩展。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内部在很宽的深度上分布有活跃的板内地震活动。浅部甚低频地震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上部连续发生,而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东北部却是间歇地出现。因此,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看来是这个地区同震破裂扩展和地震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1988年就有迹象表明,1964至1987年间南太平洋区振荡指数(SOI)五个极小值跟南纬20°至40°沿东太平洋洋脊(EPR)的间歇性地震活动相关。这个地区是地球上扩张最快的众多洋脊之一(图1),该处巨大能量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现在另一次厄尔尼诺(南部振荡)期可能快要结束,此刻正是补充检验地震活动及南太平洋区振荡指数值的时侯。观察到的巧合往往是发现(新事物)的前提,并促使我们加倍注意对可用资料的再检查。尽管厄尔尼诺和震群这两类不同现象各自的复现期和持续时间均不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刊登于近期的《EOS》的论文中,Walker(1995)提出了南太平洋区振荡指数特别低跟东太平洋南部地震活动幕之间相关的证据。他推测,地震活动与厄尔尼诺因果关系可能跟伴生震群的大规模海底火山及海底热活动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热效应有关。为此,他引证了1991-1992年一个发生在18°S,116°W的异常震群,并指出在东太平洋洋脊15°S到19°S附近海域分布着大量火山和年青的熔岩流(Scheirer等,1993)。这一异常震群中的多数地震发生在Walker所关注的时间域内。该震群实际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极距噪音排除等方法,对临汾地震台记录到的几次典型的远震信号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地电场远震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在震前数小时至2天出现比较明显的扰动变化,该变化在长短极距上记录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即变化形态和变化幅度基本相当,且变化具有比较强的指向性特征;②该远震变化出现时间似乎与震中距有一定的关系,与震级关系不很明显;③该远震变化的产生可能与临汾地震台所处地质构造背景及地下介质特性关系密切,其关联性尚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系统分析了1988~1998年期间新疆4个台站、5套地倾斜仪记录到的异常图像,发现与周围的4级以上及强远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对图像特征、典型震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异常图像的识别标志、与地震关系的定性指标;对异常图像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可能是岩石临破裂前的裂隙扩展、断层预滑的直接记录;地倾斜异常图像的研究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导致地下流体记录出现异常变化的因素虽然都与大地震面波的强弱、地质构造环境等有关,但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8.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海洋地学研究热点.本文从SWIR多波束水深数据、重、磁数据和地震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SWIR热液活动区(49°39′E)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SWIR热液活动不仅与扩张速率有关,构造作用更是一个重要控制因素;热液活动区位于Indomed和Gallieni转换断层之间,从水深地形上看,该区段洋脊是SWIR上水深最浅的区域之一,水深与MBA存在良好的镜像关系,MBA和RMBA低值意味着较厚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地幔温度,洋脊段27地壳厚度大于9km,可能是受到Crozet热点的影响;磁条带数据表明,此区段洋脊南北两翼呈不对称扩张,形成南翼的浅离轴域比北翼宽;在洋脊段28发现的活动热液喷口刚好位于热液蚀变形成的低磁强区内,具有良好的硫化物资源.这些认识必将为在该区首次实施的三维地震探测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及活动热液喷口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199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美洲地震活动无新的活跃迹象。琉球海槽发生7级地震。西南太平洋岛弧地震强度不高,最高震级为6.5。亚欧带地震仍有继发性活动。南大西洋洋脊发生4次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原始形态法对昌黎井数字化水温观测在4次强远震前记录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远震前的异常形态特征相近,主要是打破趋势,且幅度明显,认为可能是断层预滑或断裂预扩展产生的,对提高强远震前的异常识别及地震预测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科技情报》1996,(11):32-34
我们使用布设在90km见方区域上的18台海底地震仪对印度洋罗德里格斯岛三脊并泡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地震观测,检测到了6个远震事件,并在远震P波的相对走时残差中取得了显著的异常,在东南印度洋中脊的北部,以及在中印度洋中脊的东侧残差为正,而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及周围地区残差为负,表明这三脊交汇地区以及在东南印度洋中脊地区北部的地壳下存在有相对较热的地幔,沿着东南印度洋脊的地幔温度存在的轴向变化,因而西南  相似文献   

12.
银川地震台地震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银川台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典型地震记录图的震相分析,按震中位置不同分区展示了银川台地震波记录的“影区不影”、灵武地震方位异常,东北方向的近震PN波缺失以及极远震的SNKS波记录,文章还分区概述了银川台对全球不同地区发生的地震所记录的地震波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临汾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通过对临汾地震台体应变记录的国内外典型震例进行分析,总结临汾地震台体应变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及映震能力.发现体应变在大多数远震前没有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图像,而在近震方面有一定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相邻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及近震、远震波形特征,以及相关的振幅谱及近震、远震接收函数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1个数量级,其近震、远震波形记录较清晰、简洁;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远震振幅谱和径向接收函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背景噪声、近震振幅谱、近震接收函数、远震切向接收函数...  相似文献   

15.
洋中脊及邻区洋盆的洋壳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岩浆补给特征,对于研究洋中脊内部及周缘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西北印度洋中脊作为典型的慢速扩张洋中脊,其扩张过程与周缘构造活动具有很强的时空关系.本文利用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反演了西北印度洋洋壳厚度,由此分析区域内洋壳厚度分布和岩浆补给特征.研究发现,西北印度洋洋壳平均厚度为7.8 km,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厚度变化较大.根据洋壳厚度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将区域内洋壳分为三种类型:薄洋壳(小于4.5 km)、正常洋壳(4.5~6.5 km)和厚洋壳(大于6.5 km),根据西北印度洋中脊周缘(~40 Ma内)洋壳厚度变化特征可将洋中脊划分为5段,发现洋中脊洋壳厚度受区域构造活动和地幔温度所控制,其中薄洋壳主要受转换断层影响造成区域洋壳厚度减薄,而厚洋壳主要受地幔温度和地幔柱作用影响,并在S4洋中脊段显示出较强的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同时微陆块的裂解和漂移也可能是导致洋壳厚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相邻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及近震、远震波形特征,以及相关的振幅谱及近震、远震接收函数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1个数量级,其近震、远震波形记录较清晰、简洁;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远震振幅谱和径向接收函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背景噪声、近震振幅谱、近震接收函数、远震切向接收函数波形存在一定差异;由地表地震计得到的近震震级比井下地震计的大0.12,地表地震计到井下地震计之间的P波速度约为2 km/s。  相似文献   

17.
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发生在消减带、大断层、火山和洋脊处。它们主要由板块运动所驱动,但其他因素也能触发地震和火山活动。例如,虽然证据一直是零零星星的,但长期以来潮汐一直被认为与大地震和火山的产生有关系。Geology上近期发表的  相似文献   

18.
震中距100°左右地震震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中距100°左右的地震,位于远震与极远震之间,特征既像远震又像极远震,震相较难分析。为了提高对该震中距地震的速报能力,对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该震中距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震相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选取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和代县4个台站的钻孔体应变资料,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法对2008年以来13次强远震的潮汐响应和同震响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应变潮汐因子对应地震都有多则半年,少则几周的异常期,且不同台站对同一次地震的潮汐因子响应形态也不一致;4个台站在11次强远震中记录到了同震响应,其中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突跳为主,其余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波动压缩为主。  相似文献   

20.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