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Web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PSE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Web服务的PSE环境创建策略,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的要求,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PSE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Web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PSE实验系统,并以武汉市黄陂区作为实验区,验证了该实验系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以及主成份分析,对泸西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确定了该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及其影响度(隶属度),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与分类体系,划分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编绘农业适宜性等级图,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爱萍  林冰仙  闾国年  黄家柱 《测绘科学》2007,32(4):157-159,128
土地定级数据、指标(因素、因子)及指标计算方法在空间、时间上存在差异性,而传统的城镇土地定级系统伴随着具体的定级工作研发,具有量身定制的特点,缺乏对数据、指标(因素、因子)及指标计算方法时空动态演变的支持。基于组件的框架技术面向特定领域,提供了支持领域内变化性特征的处理机制,使软件具有了动态演化能力。本文从设计角度对框架模型及框架扩展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定级进行业务建模,把业务中相对稳定部分实现为系统主框架,把易变的指标、方法、数据规整、抽象为扩展点,并提供了基于XML+多级菜单的易变特征动态配置、基于动态解析的易变特征动态加载方案,建立了支持时空演变的可动态定制的城镇土地定级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赋值技术与动态网格的空间数据组织策略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种动态网格,通过空间数据赋值技术,将多源数据赋值给网格,以完成空间数据的互操作.赋值后的网格系统具有多种属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外部程序设计能够实现叠置分析等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动态网格系统完全的矢量格式和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优点,以实现海量多源数据的空间分析.通过赋值技术和动态网格系统实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史冲 《北京测绘》2013,(5):61-64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中存在受主观性影响较大的缺点,研究基于可拓学理论,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并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西南部的大留镇为实验区,实现了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物元模型是进行土地利用用途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所设计的物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证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实验区实际情况;土地适宜性动态评价物元模型是以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宇  罗智勇  杨武年 《测绘科学》2008,33(1):126-129
经过认真分析传统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方法之后,本文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生成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派生数据集,对该数据集重新分类后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得各项指标之间具有量值可比性。最后按照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对各成本数据进行叠加,生成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专题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分析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房地产开发、居民购房以及商业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是顺利完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任务的重要保障,而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测算和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其测算和评价的准确性是决定适宜性评价科学合理性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决定"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本文以永安市各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利用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永安市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为"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估土地整治工程落地实施条件的重要一环,在适宜性较高的项目区推行土地整治工程有利于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目前,大多数耕地适宜性评价手段具备通用性,而专业性不足.针对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分析不同的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条件的影响;然后结合数据现状确定评价因子、评价单元并划分适宜性等级;随后采用缓冲区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实现单因子评价,最后通过叠置分析实现多因子综合评价,确保多角度、全方位的提供直观的分析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方法能为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可研编制、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遥感图像数据及土地资源野外调查数据,在IBM—PC/XT微机上,建立区域性土地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可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快速的周期性评价和自动制图。 系统采用网格方法对多边形图像进行特征编码及数字化输入,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模糊动态聚类评价模式,并用模糊模型识别评价模式进行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根据上述评价模式,系统可进行多层数字图像之间的逻辑图像运算,从而实现了土地资源评价过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适宜性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栅格数据,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利用在高程、坡度、坡向方面的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确定权值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宜农区和宜林区,宜农区中中度宜农区所占比例最大,宜林区中中度宜林区所占比例最大,研究区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2.
蒋翌帆  邓钢  卢冬爱 《测绘科学》2011,36(1):155-157
选择高山峡谷较为明显的澜沧县为研究区域,根据适宜性理论基础,科学地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信息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对研究区域进行不同用地适宜性评价,将结果划分等级,衡量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对农、林、牧及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的递阶模糊评价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针对目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的多指标性问题,借鉴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递阶模糊评价方法,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部分乡镇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基于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修正的原理,设计和推导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效、客观、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e methodology to assess agro-climatic suitability of the soybean crop through integration of crop suitability based on FAO framework of land evaluation and biophysical (water limited) yield potential in the rainfed agro-ecosystem. A long term climatic database (1980–2003) was prepared to compute decadal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13 IMD stations in part of Madhya Pradesh state. The climatic database was used in soil water balance software–BUDGET to compute crop specific length of growing period (LGP) and biophysical production potential such as water limited crop yield potential of each soil types for soybean crop. Water limited crop yield potential of soils were found to be varied from 33 to 100 and LGP ranged from 65 to 180 days in the area. FAO based land suitability was analyz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water limited yield potential for better appraisal of land potential and assess their suitability in rainfed area. FAO based land suitability indicated 2.45 % area as highly suitable and 57.49 % area as moderately suitable. However, integration of water limited crop yield potential with FAO based land suitability lead to agro-climatic suitability analysis indicated 17.60 % and 40.03 % area, respectively as highly suitable and moderately suitable. FAO based land evaluation showed 88.13 % of plains as moderately suitable whereas agro-climatic suitability indicated only 47.79 %. Agro-climatic suitability analysis revealed undulating plateau and undulating plains as most suitable for soybean crop.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文选择了地形、土壤、水利、区位和生态5类13项指标,建立了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与GIS技术相结合,对老挝沙湾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农用地占土地面积的30.16%,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沙湾拿吉大平原以及湄公河沿岸;宜林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0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山区;宜建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62%,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湄公河沿岸,以及交通较发达地区;不适宜用地占总面积的2.32%,主要分布在甘蒙省西北部以及东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以为老挝沙湾拿吉省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同时为老挝今后的土地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极限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作者对现有的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可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极限综合评价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鹤壁市第八煤矿的土地复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比传统的评价方法有更好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京山县平坝镇为研究区域,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遥感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在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探索遥感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从而确定土地对农林业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为湖北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ssess land suitability an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LUTs) by using GIS-based land use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 GIS database with data on climate, topography, soil characteristic, irrigation conditio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special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land productivity for different crops by integrating with a crop growth model—the 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 (EPI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simulation model (IFPSIM) is also embedded into GIS for the predictions of how crop demands and crop market prices will change under alternative policy scenarios. An inference engine (IE) including land use choice model is developed to illustrate land use choice behavior based on logit models, which allows to analyze how diversified factors ranging from climate changes, crop price changes to land management changes can e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A test for integrated simulation is taken in each 0.1o by 0.1o grid cell to predict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types at global level. Global land use changes are simulated from 1992 to 2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