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预报清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滇西1965年以来的33个 Ms≥5.0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提出了本区强震预报的经验指标、前兆特征;结合我们对滇西南近十年的监视预报实践,提出了该区强震综合预报思路。希望在今后预报实践中能不断地纠正其错误,同时渴望得到指教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评述了邢台地震以来二十年中的地震预报进展。文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强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在预报上的应用,包括强震活动的轮回性和大震孕育过程中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变化图象等。文中还重点探讨了二十年来地震前兆的研究进展,较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和孕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异常表现。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对强震预报的认识。 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今后预报研究的重点课题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七八年开始,我们自发地对地震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测实践,以图为地震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前兆依据。就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地震综合预报的某些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国民  罗兰格 《地震》1990,(5):25-32
本文概述了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地震综合预报的实践经验,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对地震前兆复杂性及其物理力学成因的认识,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地震三要素预报中的应用等。文章最后讨论了地震综合预报的几个主要努力方向,即加强综合预报物理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开展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以及在地震预报试验场全面开展地震综合预报的科学试验等。  相似文献   

5.
张启明 《华南地震》1994,14(3):33-39
从地震综合预报实际出发,提出了地震前兆信息的系统结构思想。运用系统结构值P定量和综合地反映前兆系统的信息变化,并应用于滇西地震短临预报的实践中。通过23次震例内检,结果表明对提高地震综合预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台网跟踪分析工作的展开,推进前兆台网从观测向观测、应用并重的转变,强化观测数据质量产出,发挥其观测数据在震情监视、地震会商中的作用,使监测与预报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服务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统计了2014年以来的前兆跟踪分析不明原因数据资料和预报研究中心地震会商数据资料,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索跟踪分析新的数据记录方式。  相似文献   

7.
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献智  李纲 《地震》1999,19(4):323-330
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周、月会商会和年度会商会所提供的综合前兆异常,即震前所提出的各类前兆异常,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内的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时空演化特征。该结果有利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进一步认识,并可从中了解大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和空间演化过程,为研究地震动力学、地震活动幕提供了前兆方面的资料。此外,由于是应用震前提出的前兆异常从大区域内进行的地震总结,不同于以往震例总结中的以具体地震为目标的局部总结,因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对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时间与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集整理了1980~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变、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对每一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20年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地区Ms≥5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地震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8,38(2):1-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 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 大地测量、 地震学、 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 可能问题的分析、 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信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78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华北地区1990年以来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信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性及相关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华北地区1984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98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s6.1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国家地震局攻关研究成果之一——积分综合预报法,对四川省1989年9月22日10时25分小金6.6级地震(31.5°N,102.6°E)进行检验,检验中将小金地震前兆异常按震前认识及震后总结两种情况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小金地震震后总结资料检验效果颇佳,地震三要素均报准,尤其在对发震时间判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检验震前认识的资料,仅震级一项报准。通过上述工作,使我们找出了该方法的长处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地震预报水平而言,积分综合预报法不失为短临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应用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宁台地电阻率异常震例的中短期预报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军 《地震》1994,(3):39-43
本文研究了1983年以来江宁台300km范围内Ms>4.5地震的50km范围内地方小震的地电阻率异常震例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分析统计了异常参量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建立起中短期预报回归方程,大体给出江宁台所能监控的不同强度地震的最大范围和一般距离;研究表明江宁地电前兆异常有其自身的特征。充分研究单台单手段的前兆异常对地震综合预报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讨论了短期地震经验性综合预报的必要性和意义,简要给出了这次研究中对强震三要素综合预报的一些经验性认识和分析方法,可作为多项观测前兆分析和短临阶段强震预报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结合1992年以来青岛周边地区发生的4次Ms≥5.0地震分析了前兆观测的映震能力,以期对青岛市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准备地迎接可能出现的我国地震活动的新高潮,国家地震局在组织对各地震前兆手段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全面清理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地震科研成果在震情分析预报中的应用,于1986年底决定组织地震前兆预报方法的攻关研究。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攻关研究就是这个总的攻关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后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某些物理基础,讨论了对这次地震可能作出预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报道,地震前会有电磁前兆异常,对电磁异常的监测与判定也已成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对系统研究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将发挥重要作用.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应由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地震电磁卫星、子午工程监测系统以及其他区域监测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20.
《大理古佚书钞》收编的《三迤随笔》 《淮城夜语》 《叶榆稗史》等笔记作品中,分别记述了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依据多种宏观异常现象,预测、预报和预防了779年、1111年、1341年的大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和预防的,但需要加强宏观前兆机理的探索研究,揭示宏观前兆现象的物理本质,研发能够有效捕捉临震宏观前兆现象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精心设计地震前兆监测网格节点。通过网络,将连续监测到的各种信号,实时发送到地震监测中心,使用高速的计算机网络和云平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取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才有望对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实现预测、预报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