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一次本站刮的是SW风,但室内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的指示器和记录器却无反应。显然,EL风仪发生故障。为尽快寻找故障部位,修复仪器,我们采取下列方法:首先,用“短路法”检查风仪的室内部分,结果无异常;再用“替代法”检查风仪的室外部分,即用一根专用短电缆(电缆的一端为1 2线插座,另一端为2 0线插头)“替代”使用中的长电缆,替代后仪器正常,证明故障就在长电缆了。为此,便检查长电缆的外观及2 0线插头,均正常。无疑,故障就在长电缆的1 2线插座中,经拆开该插座,发现其中SW风所属的导线脱焊,实属罕见的部位。重新焊接后,故障排除。EL风仪…  相似文献   

2.
EL电接风“个别灯泡不亮”故障多发生于指示器和长电缆中 ,可按下列方法尽快寻找故障部位 :先拔下长电缆的二十线插头 ,合上风向扳键开关 .然后用一根导线一端插入指示器左边二十线插座的B2孔 ,另一端插入该插座A排的相应插孔 (例如 ,东风灯泡不亮 ,应插入A1孔 ) ,若指示灯泡不亮 ,说明故障在指示器内部 ,应逐步检查灯泡是否烧坏 ,二十线插座 (头 )是否严重氧化或脱焊 ,连接线是否断开 ,隔离二极管是否损坏等 ;若灯泡能亮 ,说明故障在长电缆 (感应器少见 ) ,应逐步检查二十线插座 (头 )或十二线插座是否严重氧化或脱焊 ,长电缆是否断路等…  相似文献   

3.
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是山东省能源研究所研制的,1989年通过产品定型鉴定,其后于1990年底根据试用意见对仪器功能又作了几次改进.1991年3月,中国气象局发文,将其正式列为气象业务用仪器,以取代原用的EL型指示器和记录器.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与EL感应器配套,构成EN型自动测风仪.与原EL型相比,虽然两仪器传感器相同,但是使用方法和原理不同.EL型测风仪利用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后指示阵风风速,而EN型测风仪则利用了发电  相似文献   

4.
EL型电接风仪常出现记录器风向或风速笔尖不跳、漏跳或连跳的现象,人们常常着眼于仪器的本身寻找故障原因,有时将仪器全部换新,故障仍不能排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几年来的临场修理实践说明,这些故障除了一部分属于机内各节点接触不良或元件损坏外,还有一部分属于非机器自身故障。反映在风仪记录器上主要是外界供电电压不稳定所  相似文献   

5.
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的使用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以下简称EN风仪),最常见的故障是打印和主机显示不正常。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避免或减少上述故障的经验。①EN风仪主机和打印机均属精密仪器,放置EN风仪的室内应保持清洁。②EN风仪打印机运转部件定期(一般每周一次)用脱脂棉蘸无...  相似文献   

6.
电接风向风速器出现故障后,通常需要爬上风杆并与室内仪器结合逐个部件进行检查,这是多年来观测员为之棘手的问题,也是给检修人员带来很大麻烦的一项工作. 曲清地区气象处杨兆惠同志制作成“EL型电接风故障检查器”.该检查器电路设计合理,体积小,仅110×50×17mm~3,在室内操作,不到5分钟即可将全套电接风向风速器的八个主要部分(风速电机、风向接触器、风速内接点、瞬时风速指示电路、风向指示电路、风速充放电路、风向充放电  相似文献   

7.
电接风常见的故障和检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接风向风速计 (以下简称为“电接风” )用于记录风的行程 ,并每隔两分半钟记录一次瞬时风向。记录纸经过整理后 ,可得出任意十分钟的平均风速及其相应风向。它由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三部分组成 ,感应器安装在室外的杆子上 ,指示器和记录器则置于室内 ,并通过一根十二线电缆、二十线电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电接风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环保、机场、航海等部门。现时 ,电接风是气象台站的主要观测仪器之一 ,每年撤换仪器的主要任务 ,检修台站有问题的电接风。现介绍一些常见的故障及其检修方法供台站参考。1 故障现象 :瞬时风速无指示…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初,我局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出现故障,风速记录器笔尖不跳(划平线),但风速指示器正常.考虑到这套设备使用不久,加之风速指示器又正常,故初步判断故障出在室内.检查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风仪故障在记录器部分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但是,每一故障的出现,在记录纸上均会有所反映,这样,我们就可通过检查记录  相似文献   

10.
某县站8月10日EL电接风向风速计记录器从8月10日01时开始出现风速不跳故障。初步分析如果记录器、短电缆、指示器、长电缆都正常时,那可能就是感应器的问题了。经调阅修理记录:全套仪器包括长电缆都是前2个月检修好的,怎么会有这个毛病,很可能是感应器12芯插头座处有了水。  相似文献   

11.
唐德年  胡兴才 《干旱气象》2002,20(4):33-33,37
电接风由感应器、指示器、记录器3部分组成。感应器安装在室外、指示器和记录器安装在室内,感应器用一根12芯长电缆和指示器连接,指示器与记录器之间用一根12芯短电缆连接。1 感应器检修1.1 风速感应部分检修1.1.1 拔下通往指示器的20线插头,在风杯转动的情况下,用万用表交流电压10V挡,测A10、B1间电压,如果有交流电压,说明发电机工作正常。如果无交流电压,应沿着A10、B1线从外到内测量检查。1.1.2 拔下通往指示器的20线插头,在风杯不转动的情况下,用万用表R×10挡测量A10、B1间电阻。如果电阻约为500Ω,则说明工作正常;如…  相似文献   

1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故障出现较多的仪器,也是很多观测员在仪器维修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笔者在工作中碰到这样一例:电接风指示器的风向风速都无指示,记录器的风向风速都不跳.经检查,故障出现在感应器与指示器相联接的12芯电缆线(埋在地沟的电缆线被老鼠咬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月初,我局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出现故障,风速记录器笔尖不跳(划平线),但风速指示器正常。考虑到这套设备使用不久,加之风速指示器又正常,故初步判断故障出在室内。检查步骤如  相似文献   

14.
地面观测站现用的EL型风仪电源部分出厂设计中为防止外接交流电压太低或停电而中断纪录,故采用交流(经整流后的直流12伏)直流电源并联供电。这种供电方法的缺点是:干电池用至低于8.5伏后。若不及时更换,无交流电时会中断纪录。而且有交流电时,经整流后的直流电电压高于干电池电压时会给干电池充电,以至充爆溢出电液腐蚀仪器。为克服以上缺点。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一只晶体二极管(2cp21)。把交直流电源隔开,如图(1)。无交流电时干电池电压  相似文献   

15.
李国森 《气象》2005,31(10):88-89
EN型测风处理仪是取代原来的EL电接风向风速计的指示器、记录器和大风报警器,并与EL电接风向风速计的传感器配套组成EN型自动测风仪。为了方便对故障机的检查、测试及维修后运行试验等工作的进行,提高工作效率,针对EN型测风处理仪的构造原理及特点,试制了一个测试器,在自1994年以来的10年的时间里,使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EN型数据测风仪是目前部分基本观测站采用的自动记录风向风速的仪器,传统的EL型测风速是通过风杯转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来测定风速,而EN仪的风速记录是通过感应器风杯带动发动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作为主机的风速信号,通过不同的频率来测定风速值,并自动记录;而风向的测定基本与EL型一致,是通过风向标带动的接触器与固定方位块组成的开关信号作为风向信号.  相似文献   

17.
现用的地面常规仪器中,电接风向风速计是故障率较高的一种,在各种介绍检修电接风仪器故障的材料中,只介绍了电路部分故障的检修方法,和机械部分的调整方法,似乎电缆故障只有更换。在实际工作中我曾遇到2次风电缆故障,并成功排除,现将我对电缆故障的解决方法写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次温县站电接风的风向无指示,记录器不跳。检查感应器、记录器,均正常,因此判定问题可能出现在长电缆卜。取下长电缆用万用表逐一测量12芯线,发现其中有一条线不通,说明这条线已经断裂。由于电接风12芯长电缆属于专用电缆,价格不菲,如果因其中一芯不通而弃置觉得可惜。为了找到断开的具体部位将其修复,我们用电表分别接在这一芯线的两端,然后从20线插头处开始逐段抖动、扭挤电缆线。当在距12线插头7~8m处(原风向杆部位)抖动、扭挤时,万用表突然接通。  相似文献   

19.
陈锦冠 《气象》1998,24(2):55-56
几例风仪器故障的判断方法陈锦冠(广东省气象局业务处,广州510080)台站使用EN型风向风速数据处理仪后,风仪器出现故障后的特征已与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不同,有些仪器故障,用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时较易判断,但用EN型风数据处理仪时却较难及时发现。若待...  相似文献   

20.
马桂兰 《气象》1984,10(7):44-44
1.遥测雨量计在使用过程中,为调整方便可用一根1—2米长的两芯电缆(最好从原电缆上截取),在室外把感应器与记录器连接起来进行调试。当基点调整好后,接上长电缆再试测:若误差不大,说明长电缆正常;若无记录或差值变化很大,则是长电缆有故障。这时可用电表检查电缆线有无断线或短路,并予以排除。 2.干簧管与磁钢间隙若有水滴会造成短路,也影响记数翻斗的翻动灵敏度。这种故障往往是由于漏斗堵塞或冲洗感应器时倒水过猛,使水外溢又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