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正> 利用湖相纹泥层偶的成分和厚度变化,常常是恢复各种古环境尤其是古气候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沉积环境条件下,纹层的沉积厚度和组成特征会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沉积条件变化的研究,是利用纹层反推过去古环境演化的基础。但在此过程中,沉积物同生期的化学变化应该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变化可以造成纹层的成分和厚度的变化,具体分析包括: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原  李智明 《沉积学报》1996,14(3):169-181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近18.5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非线性研究表明曾发生三次明显气候转变,形成四个映射区。其中氧同位素第5期与第4期转变较明显,其次是氧同位素第6期与第5期的转变,最后是第3与第2期之间的变化,这与全球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得到了氧同位素和古生物资料的进一步印证。半深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有机质演化阶段在海进海退过程中表现出垂直分带和非线性变化。上陆坡以氧化堆积带为主,有机质供给多、但消耗迅速且水动力相对强;中陆坡为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带;下陆坡为有机质缩合阶段,陆坡下缘-远洋为有机质沉降氧化带与沉积埋藏阶段的植烷形成带。这几个带在古气候、古海平面非线性变化中是沿海底向上或向下迁移的,其变化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3.
湖泊纹层的沉积机理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湖泊纹泥和湖相页岩主要沉积于湖水明显分层的条件下,湖水的分层受气候、盐度、水体深度等多方面的控制。在湖水分层的前提下,各种藻类、碳酸盐、有机质、粘土、粉砂等可以按不同季节分别形成不连续的纹层。其中,藻类、有机质纹层的沉积与藻类的季节性勃发密切相关;碳酸盐纹层的沉积可以与化学作用有关,也可以与藻类勃发产生的生物化学作用有关;粉砂、粘土则是以平流或层间流的方式季节性输入的。总之,纹层或页岩沉积的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纹层中的沉积信息研究气候和环境变化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以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为主控因素来探讨纹层的变化和湖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演化还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4.
田兴  高远  王成善 《沉积学报》2023,(6):1645-1661
【意义】湖泊年纹层是季节—年际尺度的超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对发展高精度地质年代学和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进展】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湖泊年纹层的形成和保存、识别和分类、纹层年代学以及湖泊年纹层对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指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1)湖泊年纹层的形成和保存受季节性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分布较广;(2)对湖泊年纹层的鉴定需结合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手段进行交叉验证;(3)湖泊年纹层可用于建立精确的或浮动的年代学标尺;(4)湖泊年纹层普遍用于重建年际古气候与古环境,但是研究程度不均衡,时间上主要集中于第四纪,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结论与展望】结合目前湖泊年纹层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未来应加强现代沉积过程监测,优化湖泊年纹层识别标准。同时利用多种研究手段,系统构建并完善湖泊年纹层研究体系。深入挖掘深时湖泊年纹层的研究价值,聚焦深时年际古气候变化等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5.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发育的深湖相油页岩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优质烃源岩。该油页岩呈深灰色或棕褐色,页理发育,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纹层和浅灰色钙质纹层形成的毫米级沉积层偶组成。其中有机质纹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在5%以上,富含藻类化石及鱼化石等;钙质纹层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呈灰白色。沉积环境分析表明,该油页岩形成于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半咸水-微咸水的深湖缺氧环境中,沉积速率较慢,湖盆处于欠补偿状态,水体分层结构使沉积有机质得到有效保存。藻类等水生生物勃发吸收了更多的CO2,从而诱发大量内生成因的碳酸盐沉淀,形成碳酸盐纹层,而藻类的死亡则导致湖水有机质输送通量增多,使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量增大,促使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因此,分层的水体结构和藻类的勃发是油页岩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玛珥湖特有的沉积环境为发育和保存长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和环境记录提供了理想场所,其沉积物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国际玛珥湖沉积与环境研究的进展在解决一些重要的古气候问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国也在玛珥湖纹层和沉积物的多学科、多指标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本文就玛珥湖在纹层年代学、火山灰年代学、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对烃源岩开展了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受古盐度和古气候、原始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其中,古盐度和古气候控制了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原始生产力决定了有机质的富集和有机碳含量的高低,氧化还原环境决定了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情况,海平面变化对原始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同时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黑白相间纹层状页岩是沉积岩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一种岩石类型。采用X射线荧光岩心扫描仪对泌阳凹陷5号页岩层中纹层状页岩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湖相纹层中一些指标,如Sr、CaO、K2O、SiO2、TiO2、Fe2O3、Al2O3、Cu含量在纹层中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变化,即白色纹层中Sr和CaO含量明显高于黑色纹层,而K2O、SiO2、TiO2、Fe2O3、Al2O3、Cu含量明显低于黑色纹层。硼元素以及古氧化还原和古气候指标表明纹层状页岩主要发育在半干旱-干旱的半咸化-咸化分层水体。镜下鉴定揭示,黑色条纹主要为高有机质泥质沉积物,白色条纹主要为方解石、石英以及白云石等矿物,黑白纹层的物质成分组成与陆源供给和水体咸化后自身形成的矿物密切相关。黑白纹层中元素差异变化揭示了不同矿物组成的差异,也揭示出陆相湖盆季节性韵律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威  文志刚 《地质学报》2017,91(5):1120-112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广泛发育细粒沉积物。在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岩芯分析、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从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生产力变化及地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细粒沉积物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而分析细粒沉积物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期,气候温暖潮湿,半深湖—深湖大面积分布,富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发育。该期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湖盆底形、砂体沉积模式的影响。尤其在长73沉积期,快速湖侵,湖水深度和范围急剧增加,古生产力高,湖泊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存在盐度分层,形成大面积缺氧环境,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大规模发育与保存,在深湖区平缓地带,陆源碎屑供给不足,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型为主,斜坡带半深湖区,陆源碎屑影响明显,粉砂质泥岩发育,干酪根以Ⅱ型为主,局部地区发育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10.
沉积结构与沉积构造的研究是目前细粒沉积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纹层成因也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影响湖盆细粒沉积物纹层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盐度、有机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油页岩在淡水与咸水环境均可发育,其纹层的形成与水体盐度有何关系需要深入探讨。通过长试管静置实验,模拟并观察在静水条件下,黏土矿物、富有机质泥质沉积物在淡水、微咸水及咸水3种湖盆水体环境中的沉降过程与沉降速率,通过实验观察绘制沉降过程曲线并计算沉降速率。研究表明: 在淡水中富有机质泥的沉降速率明显高于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而在微咸水与咸水中,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明显比富有机质泥要高;同时,2种类型的细粒沉积物在3类水体环境中各自的沉降速率也存在不同的规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指出在不同水介质条件下,絮凝作用类型的差异与浮力作用的影响是造成细粒沉积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水体盐度共同控制细粒沉积物的沉降速率,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就容易形成类似或不同的纹层,尤其是有机质丰度与盐度变化时,更容易形成不同成分的纹层。因此,油页岩的形成除需要相对安静水体环境外,还与有机质丰度、黏土矿物含量、絮凝过程及水体盐度变化的综合响应有关,而并非单独与水体盐度相关。另外,受沉积作用影响,湖盆不同区域的细粒沉积构造类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七十三万年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古气候波动的形式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黄麒  陈克造 《第四纪研究》1990,10(3):205-212
本文采用14C、230Th和古地磁法,测定了察尔汗盐湖CK-6孔岩芯的年龄,并根据对该孔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讨论了0.73Ma以来古气候波动的形式。初步结果表明,CK-6孔可与洛川黄土及深海沉积钻孔的气候曲线进行对比,认为全球性气候事件在青藏高原内部同样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洱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粒度研究相结合,重建了600多年来洱海区域气候的干湿变迁,为恢复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5世纪是洱海地区最为湿润的一个世纪;洱海区域存在100a、200a两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干湿准周期波动;自19世纪末以来洱海区域气候整体上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目前正处于干旱期末期,预计气候将由干旱转向湿润。  相似文献   

13.
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陈敬安  万国江 《沉积学报》2000,18(3):341-345
通过对洱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粒度研究相结合,重建了 6 0 0多年来洱海区域气候的干湿变迁,为恢复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5世纪是洱海地区最为湿润的一个世纪;洱海区域存在 10 0a、2 0 0a两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干湿准周期波动;自 19世纪末以来洱海区域气候整体上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目前正处于干旱期末期,预计气候将由干旱转向湿润。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岩性、粒度组成、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了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及该区域近9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江陵湖泊沉积物记录了该区湖泊水体逐渐减小直至消亡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8 900~6 300 a B.P.为水体较深、面积较大的开阔湖阶段,气候暖湿;(2)6 300~4 700 a B.P.为面积较小、水体较浅的潴水湖阶段,气候干旱;(3)4 700~3 400 a B.P.为面积更小、水体更浅的洼地湖阶段,气候偏暖偏湿;(4)3 400~2 500 a B.P.为湖沼泥炭发育阶段,气候暖湿;(5)2 500 a B.P.以来,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古云梦泽开始萎缩,气候变干。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国内邻近区域(特别是鄱阳-洞庭湖区)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古降水等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系钻孔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第四系沉积物ZK25钻孔为例,通过AMS14C年代测定及其粒度与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孔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早更新世为河流沉积,至晚更新世出现河湖相交替沉积,较为干旱;进入全新世由于降雨增多而沉积了较厚的冲积层,随后变得冷干;全新世中期则变成稳定...  相似文献   

16.
HOLOCENE SALINE SEDIMENTARY RECORD IN TIBETAN DONG CO(LAKE)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PALAEOCLIMATE  相似文献   

17.
Lakes and wetlands are dynamic geomorphic units of a landscape that hold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aleo-environmental shifts and are major sinks for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The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is diverse in lake sediments and varies widely with the type and size of the lake and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organic carbon (terrestrial or in situ) in lake systems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health of the lake. Wular lake, located in north Kashmir, is one of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India, situated at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1580m ASL. The lake is fed by a number of watersheds that bring a diverse type of sediments and organic matter and thus deposit them into the Wular lake basi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edi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content and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the persisting environment in the Wular lake, 32 lake floor sediment samples covering the entire lak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organic element analysis, CaCO3, organic matter, sediment texture and diatom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diments in the lake are dominated by silt and silty clay. The organic carbon in the lake ranged from 0.83%-4.52% and nitrogen varied from 0.06%-0.5%. The Carbon to Nitrogen (C/N) ratios (9.04 to 22.03) indicate a mixed source of organic carbon but dominated by in situ lake sources from the vascular and lake biota accumulation. The diatom analysis revealed the occurrence of a diverse type of species along the sampling sites present within the lake.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the diatom species such as Cymbella, Cyclotella and Tabularia etc. in the lake indicate high organic pollution and alkaline fresh water environment prevailing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18.
Laminated sediments in Lake Ohau, Mackenzie Basin, New Zealand, offer a potential high‐resolution climate record for the past 17 kyr. Such record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ue to the relative paucity of detailed palaeoclimate data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s. This paper presents outcomes of a study of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of this temperate lake setting. Hydrometeorological, limn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a 14 month period between 2011 and 2013.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seasonality in the hydrometeorological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nal lake dynamics drives a distinct seasonal pattern of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on a basin‐wide scale.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accumulate proximal to the lake inflow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lake form in response to discrete inflow event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display an event stratigraphy. In contrast, seasonal change in the lake system controls accumulation of light (winter) and dark (summer) laminations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lake, result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varves.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key processes influencing sediment deposition throughout Lake Ohau and provides fundamental data for generating a high‐resolution palaeoclimate record from this temperate lake.  相似文献   

19.
末次间冰期以来新疆巴里坤湖蒸发盐的沉积环境记录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岩芯的碳酸盐、石膏等蒸发盐含量和矿物组成的证据显示了新疆巴里坤湖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水位变化频繁的浅水盐湖,有时甚至为间歇式的湖泊,约在34000aB.P.前后巴里坤湖沉积相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4000aB.P.之前为泥坪-湖滨相沉积,34000aB.P.之后为成湖相沉积。尽管我们对巴里坤湖34000aB.P.前后的沉积相变难以理解,但是长期处于浅水状态的巴里坤湖沉积物中蒸发盐的含量和矿物组成仍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泥坪-湖滨相形成的碳酸盐中白云石相对的增加是地表强烈蒸发的结果。以石膏为主的蒸发盐含量增加是温度和降水增加所致,而其含量减少则是冰川前进致使补给水矿化度降低造成的。这使我们获得了该区古气候变化并不服从于冰期与雨期同步模式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李敏  成杭新  李括 《地学前缘》2018,25(4):276-284
利用中国150余个淡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和深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数据,采用中位数绝对中位差的方法统计获得了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的As、Cd、Cr、Cu、Hg、Ni、Pb、Zn、TN、TP、TOC及pH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为我国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的建立和湖泊生态环境质量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表层湖泊沉积物中的As、Cd、Hg等重金属元素以及TP、TOC等发生了显著富集,显示出强烈的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的改变。在探讨国外环境质量基准值对我国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直接采用国外相关标准还不能客观评价我国湖泊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应充分考虑我国湖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背景,建立适应我国情况的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