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属于高水平,有4次大深震和4次浅源大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4次,超过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中心仍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10月4日的千岛群岛地震是最大的浅源地震;6月9日的玻利维亚地震是最大的深源地震。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开始转折,揭开强烈活动期的序幕。各大地震带的A(b)值几乎按同一比例上升,显示全球地震整体性增强。全球地震A(b)值在6月和10月有两次高  相似文献   

2.
1993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三个月内共发生三次7.1级浅源地震。新几内亚东部发生6-7级地震多次。美州地震带地震活动表现不强。堪察加以东近海发生7.1级地震。亚欧带于10月2日发生中国新疆南部(若羌)地震。全球浅源地震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属于中国南弱地震区,但它是该地震区内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的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1994年9月16日发生台湾海峡7.4级地震,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相断在北部湾发生了6.1级和6.2级地震,如何估计未来本区的地震趋势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山西地震带中段(包括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的M≥6地震活动特征,并对这几个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时序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具明显的节奏活动特点。并对今后百年内山西地震带中段的中强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的初步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编印的《PreliminaryDeterminationofEpicenters》月报,整理出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并画出1993年1-12月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曲线。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初步评定为中等偏高;全球地震活动中心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共发生M_s7.6地震两次。全球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9月,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10月。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7月12日的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8月8日的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关岛)地震,9月10日的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8.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9.
1999年1~6月新疆地震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6月,新疆境内及附近地区共发生MS4级以上地震20次。其中5~5.9级地震7次;4~4.9级地震13次;最大为3月15日发生在库车的MS5.7级地震。5级地震活动明显高于历年平均水平。地震参数见表1。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5级地震主体活动地区在南天山地震带,而4级地震则在西昆仑地震带,新疆其它地区特别是北天山地震带异常平静。2)塔里木盆地周边地震活动明显,自1月30日托克逊MS5.6级地震后,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相继发生了5次5级地震,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3)在南天山地震带沿…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本区内自1882年开始的地震活动期中各强震活动阶段的情况、不同地震活动轮回中不同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差异、主体活动带及其变化倾向、轮回的持续时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地震带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轮回中强震活动时段的起止标志、强震的空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特点,并对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情况及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向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大华北的山西、燕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规律、各带地震的迁移速度和地震序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震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Earthquake prediction practi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earthquake cases show that anomalous images of small earthquake belts may appear near the epicenter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earthquake cases, researchers have a relatively consisten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larity of an identified seismic belt,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method on seismic belt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d point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xhaustive algorithm, the rapid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of seismic belts has been progressing slowly. Visual recognition is still the basic method of seismic belt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distance correl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fas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eismic bel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was proved by 100 random earthquakes and an example of seismic belts of magnitude 4.0 before the 2005 Jiujiang M5.7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belts should first identify the “relational earthquake”, then identify the “suspected seismic belt”, and finally use the criterion of seismic belt clarity to determine; ② random earthquakes and real earthquakes ident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correlation method can realize the fas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belts by computer.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而将其与1996年前后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东北部邻区的"西藏榭通门-内蒙古包头"NE向地震活动条带、以及该条带形成后强震活动由东向西的迁移状况进行比较,探讨了目前的NE向地震活动条带对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预示意义。结果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条带,是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动力持续作用下,因青藏高原NE向构造应力加强引起的构造活动响应,并与尼泊尔大地震低角度逆冲错动和地壳介质能量传递影响有关;而未来地震趋势可能使该条带附近强震活动"填空",进而使该条带东、西两侧较大范围强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尝试利用环形带地震活动的随机场分析方法,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1979年3月15日云南普洱6.8级地震空区进行了环形带地震能量场和地震频次场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空区的环形带随机场分析或许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地震空区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7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又恢复到中等偏低水平。克马德克群岛地区发生7.0级地震。美洲地震带于7月份发生3次7级左右地震,活动强度与大洋岛弧带相近。太平洋西北边缘带地震活动偏低。亚欧带西段的意大利发生6级强震。澳大利亚西部和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发生6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对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1970年以来半年度最高震级序列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1998年以来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半年度最高预测震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半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这种建模方法有效,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17.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许俊奇 《华南地震》1994,14(1):33-37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陕西地区和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进行了预测。得到:陕西地区1993年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L=3.5级;汾渭地震带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发生5.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0.
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分段与强震活动div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构造区划分出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东秦岭——大别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等6个地震带,并依据地震带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其中汾渭地震带划分为延庆——代县段、原平——襄汾段和侯马——渭河段;河北平原地震带划分为三河——涞水段、唐山——邢台段和安阳——成武段;郯庐地震带划分为开原——辽东湾段、渤海段、潍坊——嘉山段和嘉山——广济段;银川——河套地震带初步划分为银川段和河套段.同时,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及其与东秦岭——大别地震带的关系,地震带不同区段存在的主震型和多震型特点,以及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