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观测到的雾某日 0 7:1 0 ,观测员接班巡视仪器时 ,能见度较好 (≥ 1 0 .0 km) ,没有轻雾、雾现象 (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观测员刚从观测场回到值班室 ,从窗口看到外面大雾弥漫 ,观测能见度只有0 .2 km;另一日 ,0 8时观测时能见度记录 1 2 .0km(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相似文献   

2.
在 0 8时地温观测时 ,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和 0cm之间的误差达 0 .5~ 1.0℃时 ,是否更换地面最低温度表 ?发现这种情况 ,首先应检查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是否中断。如果该表一切正常 ,又处在鉴定期内 ,且误差比较恒定 ,则不需更换。原因有二 :①《规范》要求 ,只有百叶箱最低温度表在每月的 1~ 15日或更换新表时 ,才和干球进行对比观测 ,其误差是否超过0 .5℃ ,是检验百叶箱最低温度表能否继续使用的一个标准。此规定不适用于地面最低温度表 ,即地面最低温度表不必和0cm进行对比观测 ,0 .5℃不是检验地面最低表可否使用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3.
干、湿球记录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气象要素。干、湿球记录的准确与否、牵涉到一系列其它要素。本人根据十多年的观测经验,体会到精确取值的关键是读数方法。因为观测员在开百叶箱门时产生的气流改变了原来相对稳定的箱内气流及人体这一热源  相似文献   

4.
许华清 《气象》2003,29(10):2-2
20 0 3年 1月 2 0日 ,笔者在 0 8时地面气象观测时 ,发现了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情况 :0 8时地面最低温度为 -0 8℃ ,而百叶箱最低温度却为 -2 3℃ !按往常冬季天晴时的情况 ,地面最低温度要比百叶箱最低温度更低一些。由于要及时发地面加密观测报 ,当时观测员在复读记录后如实编发了报文。事后 ,组内对这一“不正常”记录作了一次质量分析。1 要素实况当时气薄 -1上的气象要素情况如表 1所示。2 要素分析根据气象学原理 ,土壤的热容量要比空气大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 ,土壤吸收的热量要比空气多得多。因此 ,在晴好天气下 ,白天的地…  相似文献   

5.
李建林  陈锐 《贵州气象》2002,26(1):37-37,39
20 0 1年 1月 1 5日 2 2时 47分 ,我站值班员在观测气温时一度发现湿球温度略高于干球温度 ,出现了相对湿度是上升 ,而湿度计显示的相对湿度是下降的现象 ,因此 ,值班员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现通过下面的情况分析 ,探索处理方法。2 0 0 1年 1月 1 5日资料如下 :2 2时 :T(干球温度 ) =- 0 1℃、Ⅰ (湿球温度 ) =- 0 .2℃、经查算 ,E(水汽压 ) =5.0hPa、U(相对湿度 ) =98%、Td(露点温度 ) =- 0 .4℃、风向为ENE、风速 =3m/s ;2 3时 :T(干球温度 ) =- 0 .3℃、Ⅰ (湿球温度 ) =- 0 .5B℃ (湿球已经结冰 )、E(水汽压 ) =5.7hP…  相似文献   

6.
对于湿球温度表结冰情况下的溶冰时间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讲 ,风速、湿度中常时 ,在观测前 30分钟左右进行 ;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 ,在观测前 2 0分钟内进行 ;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 ,在观测前 50分钟左右进行。这里提到的“很大、很小”比较模糊 ,并没有具体的量值 ,只能作为参考。本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符合本站实际的风速、湿度和溶冰时间的关系 (见附表 )。根据这种关系确定溶冰时间 ,多年来从未失误。附表 湿球结冰溶冰时间V/ (m/s) f/ % 溶冰时间V >8<4 04 0~ 70>70观测前 2 0分钟以内观测前 2 0~ 2 5分钟观测前 2 5~ 3 0…  相似文献   

7.
章健 《贵州气象》2003,27(6):44-45
1 引言近十年来冬季气候偏暖 ,每个观测员能遇到百叶箱湿球温度表结冰而进行溶冰的机会也较少 ,对正确掌握湿球溶冰时间缺乏实践经验。若溶冰时间掌握不当 ,会直接影响正点观测、发报和气表— 1的制作。现在气表的制作完全用微机进行 ,它不能执行因湿球溶冰不当而进行人工处理方法的指令。而且湿球溶冰不当 ,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出现错情。本人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和在冬季通过多次溶冰观测试验 ,取得和掌握了湿球溶冰可读时间区间的基本方法。2 湿球溶冰可读时间区间湿球溶冰可读时间区间就是从对湿球溶冰后到湿球示度稳定可以读数作…  相似文献   

8.
仪器不清洁可能会长时间影响着气象记录的准确性。如不洁白百叶箱 ,对温度示度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近2a对比试验 ,我们发现 :冬季晴天 ,备份百叶箱(不洁白百叶箱 ,下同)内干、湿球读数比干净洁白的百叶箱内干、湿球读数平均高0.1℃ ,日最高气温平均高0.2℃。夏季晴天 ,备份百叶箱内干、湿球读数较干净洁白的百叶箱干湿球读数平均高0.2℃ ,中午14时 ,则高达0.4℃ ,日最高气温平均高0.3℃。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洁白百叶箱在白天吸收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的能量要多 ,其箱体温度高于干净洁白的百叶箱箱体温度…  相似文献   

9.
张蔼琛 《气象学报》1957,28(3):175-184
本文介绍北京大学气象专业对肠膜在地面观测中应用的实验结果。肠膜的重要性质有:(1)尺度接近于给呂萨克尺度(表1)。(2)当其被雾或雪花沾湿后,若相对湿度下降至90%以下时,肠膜长度的缩短相当于相对湿度变化7%(图6)。(3)滞后系数小,在0.1—0.2米/秒通风下,和在气温0℃空气饱和时为27秒,-15℃时为34秒(表2、3)。百叶箱中实际观测结果表明:(4)以通风乾湿球为标准,肠膜湿度表观测的相对湿度平均误差为±2%(图8、9)。(5)尺度稳定,在夏季二个半月内检定曲栈平移相当相对湿度变化2%(图8),春冬之交二个月内检定曲钱没有发生任何政变(图10)。(6)肠膜被沾湿后,虽有缩短现象,但仍能有规律地反应湿度(图5、6);并且经过订正后的记录,其误差在肠膜未被沾湿时的观测精确度范围内(图10)。  相似文献   

10.
体感温度预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云  杨玉霞 《气象》2002,28(4):1-2
引 言人类在大气环境中活动 ,经受着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 ,体感温度作为人体舒适度的一项预报指标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通过统计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 2 0 0 1年 7月 1 2日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气温 (包括露天与百叶箱内最高、最低温度 )、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情况 ,得出体感温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从而为常年从事户外活动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1 资料来源与选取德州市气象局于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2 0 0 1年 7月 1 2日在小百叶箱附近露天架子上安装了干球、最高、最低温度表 ,其安装高度、观测时间与小百叶箱同类温度…  相似文献   

11.
在使用机制程报表序预审月报表时 ,微机经常显示“浅层5~ 2 0cm地温、空气温度是否误读”的信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判别式可以判断机审信息的正误。空气温度正误判别式为[(tg td) /2 ]-t式中 ,tg 为当日最高气温 , td 为最低气温 ,t为日平均气温。把当日实测值代入上式 ,计算结果在 2 .0~ - 1.0℃之间时 ,一般可确定各定时及最高、最低气温无误读 5℃或 10℃。但上式不适用于寒潮、大风及降水天气。5、10、15cm和 10、15、2 0cm地温正误的判别式分别为[(t5 t1 5 ) /2 ]-t1 0[(t1 0 t2 0 ) /2 ]-t1 5式中 ,…  相似文献   

12.
百叶箱与通风辐射罩的气温日最值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9年8月—2010年7月的平行观测资料,对新型自动气象站中百叶箱和通风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气温日最值对比差的分布、粗差率、一致率以及平均值等进行统计,对日最值的出现时间进行对比,对日最值对比差与环境风速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并验证了百叶箱气温日最值的订正方法。结果表明:百叶箱和通风辐射罩气温日最值对比差的分布均呈右偏态,且偏斜程度较大,不服从正态分布;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一致率分别为90.0%和81.5%,两者存在较大差异,但其粗差率基本一致,均略高于3.0%;与通风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相比,百叶箱的日最值数据总体偏高0.2℃左右,同时其出现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气温日最值的差异会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强而减小,特别是当风速大于4.5 m·s-1时,其差异可缩小到0.1℃以内;以环境风速为主要参数的气温订正方法将最高气温的差异缩小到0.03℃,一致率提高到95.2%,将最低气温的差异缩小到0.01℃,一致率提高到94.1%。  相似文献   

13.
在寒冷的冬季 ,湿球纱布结冰时 ,观测之前必须先进行湿球的溶冰。溶冰不当成为影响基准站冬季业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溶冰之后 ,开水杯湿球示度就会迅速下降到0℃以下 ,这时湿球还未结冰 ,经过一段时间 (由于天气条件不同 ,这段时间短时需要 2~ 3 min,长时需要 40~ 5 0 m in或 1 h以上 )湿球示度上升到 0℃ ,此时是重新结冰过程 ,随后湿球示度又缓慢下降 ,最后才达到稳定。因此湿球溶冰时间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溶冰时间掌握不好 ,观测时湿球恰巧重新结冰 ,湿球示度正处于不稳定状况 ,就会导致溶冰不当。基准站每小时观测 1次 ,特别…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1月 1日起执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没有对备份百叶箱问题作描述。《规范》第 8章的 8.2 .3节中规定 ,“在进行箱内清洗之前应将仪器全部放入备份百叶箱内 ,清洗完毕 ,待百叶箱干燥之后 ,再将仪器放回。”但是 ,在《规范》第 2章的 2 .3小节中 ,无论是文字还是“观测场仪器布置参考图”中 ,都找不到哪儿安装有备份百叶箱。在参考图中只有 3个百叶箱位置 ,但它们又是各有其用 :自东向西分别是①温、湿度传感器 (自动站 ) ;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 ;③温度计、湿度计。本站是国家气候基准站 ,…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观测工作中 ,我们曾发现有时湿度计的差值突然增大 ,这种现象大多只出现在 1 4时至 2 0时 ,尤以 1 4时居多。经检查 ,干湿球温度表的读数无误 ,水杯里的蒸馏水是满的 ,杯口距湿球球部的距离也合适 ,湿度计的记录也正常 ,并且 0 2、0 8时的记录都正常。经进一步检查 ,发现是湿球纱布被扎线扎得过紧所致。因为 ,白天温度高 ,相对湿度较小 ,湿球水分蒸发快 ,由于扎线扎得太紧 ,水杯里的水不能正常地通过纱布的毛细作用传到湿球球部上 ,湿球球部水分供应不充足 ,球部没有充分湿润 ,导致其数值偏高而失真 ;夜间由于温度下降 ,湿度增大 ,湿…  相似文献   

16.
有两支没有超检的温度表。其中一个湿球温度表与正常的湿球温度表的包扎方法、润湿时间一样,但润湿方法不同。下表是它们在小百叶箱中所观测到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4月 1 6日 ,我站出现大风天气 ,打印出的日极大风速为1 7.5m/s,时间为 1 5∶2 7,风向打印“77”。然而打印出的大风报警时间为 1 5∶2 8,风速为 1 7.1m/s,风向为NW ,显然两者之间有矛盾。我站对如何处理该日大风记录进行了讨论。观点一 :大风开始时间应改为 1 5∶2 7;2 0时编发天气报中 91 5dd组时 ,风向用“NW”代替 ;编制月报表时 ,日极大风速对应风向记“NW” ,日极大风速和出现时间照实记录。观点二 :记录大风开始时间不应改动 ,仍为 1 5∶2 8;2 0时编发天气报中的大风组时 ,风向缺测不发 ,只发风速组 ;编制月报表…  相似文献   

18.
1.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湿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份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2.①若溶冰不恰当,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前进行补测的,该时的湿度记录用干湿球补测值查算,气温仍以第一次干球观测值为正式记录。②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后进行补测的,则改用湿度计定时值(用规范规定的压、温订正法订正),配合第一次干球记录反查得出该时湿度记录(遇上发报时,湿度计可先借用前次观测的器差值进行订正,只作编报用)。  相似文献   

19.
三水市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 0 2年 1 2月 7日 ,广东受到一次强冷空气影响 ,这次过程造成三水市 2 4小时内气温急剧下降 ,7日 0 8时三水站气温 2 2 9℃ ,2 0时气温下降到1 6 2度 ,8日 0 8时气温为 1 0 6℃ ,2 4小时降温幅度达 1 2 3℃。以下是这次冷空气过程的特点和环流演变的分析。1 强冷空气过程特点1 1 影响时间长这次冷空气 7日自北向南影响广东全省 ,1 5日气温才明显回升 ,影响时间达 7日 ,过程中后期有冷空气补充 ,7日夜间冷空气影响本站 ,8日气温明显下降 (图 1 ) ,9日达到过程最低气温 8 1℃ ,8日气压急剧上升 (图 2 )本站 2 0时气压 1 0 2 6 9hPa…  相似文献   

20.
在实际观测工作中 ,观测员对毛卷层云的观测记录和编码理解很不一致 ,如云量能否记录 1 0成 ,编码是报 5或 6 ,还是报 7或 8等等。毛卷层云 (Csfil)的定义是白色丝缕结构明显、云体厚薄不很均匀的卷层云。Csfil的云量可以记 1 0 - ,也可以记 1 0。认为凡是Csfil布满天空 ,不论何种情况 ,总云量不能记 1 0 ,只能记 1 0 - 的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当Csfil布满天空时 ,带有毛卷云的特征 ,丝缕结构较重的部分 ,天空发白 ,丝缕与丝缕间云层较薄的部分 ,天空呈淡蓝色 ,有时误将云层较薄的部分认为是Csfil的固有空隙。毛卷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