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吐尔库班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位处准噶尔板块西北缘,北邻额尔齐斯缝合带南缘,大地构造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汇聚带,属于科克森套基性-超基岩带的一部分,位于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北西方向,沿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分布.该地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蕴都喀腊组的粉砂岩、石英粉砂岩,伴有的少量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中基性的熔岩.华力西期是该区强烈的岩浆活动期,侵入岩体规模大小不一,多呈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长轴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该地区主要受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二组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2.
个旧复式侵入岩体成岩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群 《云南地质》1992,11(1):15-20
个旧复式侵入岩体主要由龙岔河、神仙水、马拉格、松树脚、白沙冲、老卡、白云山等岩体组成。岩性可分基性、酸性和碱性,先后侵入于三叠系砂页岩及碳酸盐岩中。岩体大部分出露于个旧断裂西侧,东侧出露零星,大部分隐伏在地下200—1000m深处。成岩系列是指地壳或上地幔中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一系列岩石组合。个旧复式侵入岩体的成岩系列以往有两种划分方案:一种认为是同源岩浆多期多阶段分异演化的产物,基性→酸性→碱性;另一种将岩体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和壳源重熔系列,前者由基性演化到碱性,  相似文献   

3.
北秦岭四方台基性-超基性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方台杂岩体是沿北秦岭商-丹带出露的最大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出露面积约40 km2,由超基性-基性-中性岩石组成,侵入到丹凤群中.该岩体样品SiO2含量在45%~54%之间,在AFM图中则显示出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系列共存的特征.与普通幔源岩相比,全岩富集稀土元素,尤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Rb、Th、Nb、P、Zr负异常和Ba、Pb、K、sm正异常.辉长岩是该岩体的主体,灰黑色,中粒,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经历壳-幔物质交换.与典型岛弧辉长岩相比,具有Rb、Th负异常,结合特殊的岩石组合和紧邻商-丹断裂的地质特征,认为四方台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可能是沿商-丹带发生俯冲板块断离或者山根拆沉,扰动软流圈,发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壳-幔物质交换形成的.普遍的Eu正异常表明成岩过程中受到斜长石堆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控矿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炳滨 《矿产与地质》1994,8(5):330-333
含矿铜镍岩体多产于岛弧和弧后盆地中,属造山带型岩体,严格地受深大断裂及其次一级断裂构造的控制;最有工业意义的岩浆型铜镍矿床均形成于准噶尔型铁镁质地壳内;含铜镍基性-起基性杂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对成矿存在着控制作用,多数含矿岩体属于偏镁系岩石和铁质基性杂岩或铁质基性-超基性杂岩;含矿岩休出露面积小于10km ̄2,分异良好,相带清楚,多为复合岩体;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岩浆型铜镍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海西中期至晚期.  相似文献   

5.
矾山磷 (铁 )矿床为一隐伏矿床 ,赋存在印支期碱性 超基性杂岩体中。矿床地处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 ,该处莫霍面深 39~ 40km ,并由陡变缓 ,矿床还处于张宣幔枝外围拆离滑脱带上。不同方向的深大断裂在矿床附近交叉通过 ,区域褶皱是印支期开阔宽缓的复式背向斜。赋矿的碱性 超基性杂岩体生成于 2 0 3~ 2 48Ma ,产状为岩盆 ,由三期侵入岩和一期脉岩组成 ,具层状岩系特征和韵律结构。矿体产于第一期岩石辉石岩带中。杂岩体航磁异常最高达36 0 0nT ,形态规则 ,地表剖面磁异常最高达 45 0 0nT ,剩余重力异常达 0 .2× 10 -4 m/s2 。在遥感影象图中 ,杂岩体与深部相连的同期岩体共同组成复合环状构造 ,并受北东向断裂和更大的环形断裂控制。据此建立了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6.
高邦山中基性岩体形成于四堡运动的构造岩浆活动,是桂北地区出露最大的基性岩体,出露面积20km^2以上.对该岩体的岩相、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组成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其与区内层状、似层状成矿基性杂岩体相比,具有同源岩浆成因,并有着更好的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和良好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认为,该类岩体底部、下部的岩浆通道及附近断裂构造为重要的成矿场所.首次在岩体内发现受断裂控制的矿化超基性岩,这对桂北铜镍矿找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中部地区侏罗纪出露众多闪长-辉长岩类基性小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为具大陆碱性玄武岩特征的大陆边缘超壳断裂环境中岩浆侵入的产物,属幔源分异型侵入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海南岛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岩石圈伸展-减薄-双峰式岩浆作用”机制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体分布与矿田分布一致,沿铜陵-戴家汇隐伏断裂成群展布,形成一条近东西向宽约10km、长近40km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吴才来等,2003)。单个岩体的空间展布方向大致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呈北东-北北东向分布,地表出露形态多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侵入体规模多为小型,单个岩  相似文献   

9.
韦文彪  肖元元  沈良 《云南地质》2011,30(3):285-288
矿床与华力西期超基性一基性一中性岩浆杂岩关系密切,成矿专属性明显。先期矿浆在杂岩体中初步熔离富集,后期矿浆在压力作用下沿断裂贯入,经期后热液改造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石棉县以北的磨西断裂两侧温泉出露较多,温泉直接或间接受摩西断裂控制.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草科乡温泉属于间接受磨西断裂控制.草科乡大热水温泉的补给区位于温泉出露位置南侧山区,补给区海拔高程2673 m.大热水温泉的补给区位于南侧山区,受到侵入岩接触带与SN向的断层或节理裂隙密集...  相似文献   

11.
<正>宝贝金矿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东南部,与哈图金矿同属于哈图-萨尔托海金成矿带。矿区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C1t),岩性主要为中酸性的晶屑凝灰岩和凝灰质粉砂岩;侵入岩主要为似斑状花岗岩岩体。矿区主要发育NNE向断裂和SN向、EW向、NE向和NW向构造裂隙。宝贝金矿似斑状花岗岩岩体和围岩中均有矿化发育。似斑状花岗岩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褐色黑云母组成,斑晶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发育绢云母化、角岩化和弱绿泥石化蚀变。岩体显示出很好的Cu、  相似文献   

12.
北秦岭四方台基性-超基性杂岩锆石 LA-ICP-MS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方台杂岩体是北秦岭沿商-丹带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最大的一个,出露面积约40 km2,由超基性-基性-中性岩石组成,侵入到丹凤群中。对四方台杂岩体中辉长岩锆石进行LA-ICP-MS微区定年研究,获得岩体的成岩时代为460±29 Ma。获得的32个测点可明显地分为400~500 Ma、700~900 Ma、1 800~2 600 Ma和2 700~2 918 Ma这4个时段,可能分别代表了北秦岭造山带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的时代信息。其中400~500Ma与北秦岭地区表现强烈的加里东运动时限一致,而700~900 Ma则可能与830~740 Ma中国中西部地区响应积极的、造成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1∶200000区域重磁资料推断贵州东部地区隐伏岩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亮  陶平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34(4):449-454,368
贵州中西部以广布峨眉山玄武岩著称,而东部地区,处在扬子地台与江南陆块这一特殊的地质构造部位上,岩体分布较中西部地区,由酸性~基性~超基性岩均有见及,出露种类齐全、分布面积有限,特别是沿北向南基性~超基性岩局地成群成带小规模集中分布.基于研究区内以往物探工作程度低,对出露火山岩、侵入岩的物性系统研究不足,这里以研究已知岩体上的重磁异常响应(值)特征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已知岩体分布、重磁异常的对应规律、有限的物性资料以及邻邦广西桂北一带的物性等信息,对研究区内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进行初步圈定.共推断了17处花岗岩,21处基性~超基性岩,绘制了贵州东部岩体“一张图”,基本反映了研究区内的客观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重磁场特征及已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推断出石头肯德地区8个基性—超基性杂岩体,重新划分了区内的断裂构造、岩体分布。重力高、磁力高为石头坑德铜镍多金属矿识别赋存铜镍矿体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的重要标志,赋存铜镍矿体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天宇矿床(点)位于东天山地区的中天山地块北缘,阿齐库都克一沙泉子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为一套基性-超基性杂岩,出露面积小于1km~2,具有中国典型的小岩体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泥岭岩体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瞻  曲森 《吉林地质》1994,13(4):41-49,7
黄泥岭岩体出露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自老至新(剔出中生代侵入岩后)可划为七个单元,归并为两个序列,两个独立单元。其中菜子序列和黄泥岭序列为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演化规律:由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式由较平缓型向右倾型演化;结构由细粒—中粒—似斑状。岩体经历了同碰撞期—造山晚期演化阶段(Pt_3—∈_3)。呈两侧对称的北西向带状展布,老的在两侧,新的处中间。岩体的就位机制经历了热点—扩张—扩充三个阶段,颇具大洋中脊基性岩墙群依次向外扩张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具四期以上侵入活动的复式深成杂岩体。  相似文献   

17.
西准噶尔地槽褶皱带,形成以大断裂为主干的四条弧形构造带,成为区域构造格架。弧形大断裂及其派生次级断裂,为超基性岩浆侵贮提供了空间条件。超基性岩体成群出现,分段集中,总体成弧形带状展布。据不同性质断裂组合方式,对超基性岩带又分为人字型、折线型、串珠状等构造型式。随断裂作用强度由南往北变弱,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亦依次减弱,岩体数量及出露面积减少和变小,成带性由明显至不明显,岩石类型、岩(体)带平均化学成分由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铬矿化碱弱。诸岩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反映了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查汗查哈岩体出露于新疆西天山东南段,位于中天山南缘断裂北缘的那拉提-中天山侵入岩带,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查汗查哈岩体花岗质岩石形成于421.9±6.2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并具有较典型的大陆边缘弧侵入岩的特征。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南天山洋在晚志留世已经开始向北俯冲,并在中天山南缘形成大陆边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基性杂岩体侵位于寒武一奥陶纪地层中。岩体以辉长岩为主,并伴有超基性岩,辉石岩,角闪石岩与闪长岩出露。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是由钙碱性岩浆经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岩石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并具有明显Nb和Ta负异常。结合该岩体与北侧清水沟一百经寺俯冲杂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表明该杂岩体是形成于北祁连洋壳向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20.
应用1:200000区域重磁资料推断贵州东部地区隐伏岩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中西部以广布峨眉山玄武岩著称,而东部地区,处在扬子地台与江南陆块这一特殊的地质构造部位上,岩体分布较中西部地区,由酸性~基性~超基性岩均有见及,出露种类齐全、分布面积有限,特别是沿北向南基性~超基性岩局地成群成带小规模集中分布。基于研究区内以往物探工作程度低,对出露火山岩、侵入岩的物性系统研究不足,这里以研究已知岩体上的重磁异常响应(值)特征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已知岩体分布、重磁异常的对应规律、有限的物性资料以及邻邦广西桂北一带的物性等信息,对研究区内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进行初步圈定。共推断了17处花岗岩,21处基性~超基性岩,绘制了贵州东部岩体“一张图”,基本反映了研究区内的客观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