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庆市的地理背景与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重庆市地质、地貌、矿产、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背景和行政区划、人口、科教、城镇、工农业、交通、通讯、商贸、旅游等人文地理背景,总结重庆地理区位的七大特征。并提出重庆市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重庆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突破,对外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本文搜集整理2008~2012年海关统计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对重庆市对外贸易伙伴的空间分布格局、商品构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2008年以来重庆进出口商品总量增长迅速,出口集中度逐年提高,而进口集中度逐年降低;②进口贸易伙伴集中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伙伴的分布重心向东南亚倾斜。进口商品集中于电子信息产品及机械设备;③出口贸易伙伴分布更加集中于北美洲与欧洲。出口商品以计算机与通信产品、机械设备为主。其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产品已经超过传统汽车、摩托车等产品而位居首位。最后对重庆市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堂教学行为。重庆市北碚区于2001年秋季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2002年秋季、2003年秋季全市先后分别又有8个、15个区、县列入市级实验区,2004年全市所有的区、县都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经过四年的课改实验,重庆市各区、县的地理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构成一级地理区位,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通信,工程,资源,环境,旅游,城市和政治等地理区位共同构成二级地理区位,同时,以该双层次模式对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进行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了重庆市二级地理区位的优劣势,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基于地理区位条件的若干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倡导和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环境容量和环境治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长期进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及其环境病因与防治的研究,为上述疾病的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后,在持续开展西部地方病地理流行规律和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重金属等污染物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区域碳、氮、磷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强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健康保护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化学地理到环境地理、从医学地理到健康地理的转变。未来的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为重点,以人口健康保护为核心,探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在整体上协调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4年俄罗斯颁布的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本土性等特点,它的这些优点对于我国新课改背景下全面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国制定更加系统完整的地理标准,有利于为我国乡土地理的研究指明方向,有利于为评价设计提供标准。本文试图对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进行解读并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7.
海外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法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28-35,114
本文综述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城市的急速变化为城市地理研究学者提供许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机会。大部分海外关于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集中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资本和经济改革在城市化、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至今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研究的大多数理论研究是在中国以外的实际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在中国的实际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各种过程与空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包括地方化、城市主义、区域主义、城市竞争与合作过程、城市管治过程、地方、区域与全球过程的动态关系、空间与尺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图像系统、课文系统、作业系统共同组成了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图像系统不仅能够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而且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在组织编写中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受到科技水平、教育制度及学科发展的制约,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印记。本文选取新中国建国前(1904--1948)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为样本,通过对其编写社会背景、总体特征以及各类图像的详解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服饰分布地理背景与在旅游业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民族服饰(帽子与头巾,袍子与靴子,坎肩与裙子等)空间分布的地理背景分析,探讨民族服饰这个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结束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提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长江与嘉陵江忙合处,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上游的特大经济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大城市。重庆市行政地位的。  相似文献   

11.
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区,以ETM遥感数据和1:25万的国家标准基础地理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辅助以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建立石漠化与诸因子相关关系模型,将诸因子转化为遥感定量指标,研究遥感专题信启,快速提取,形成RS、GIS集成的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通过以上技术处理,实现了六盘水市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状遥感—GIS快速调查评价,得到六盘水市石漠化信息地理数据库等数据,为政府部门实现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以西北地区30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距离计算,运用区位偏远度衡量地理区位;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其经济区位条件;基于改进的区位优势潜力模型对各市综合区位予以定量化测度。结果表明:(1)对于最邻近省会城市,30地市偏远度都<1,均处于不偏远区位;对北京而言,偏远程度介于0.263~2.446之间,其中12地市处于偏远区域;综合偏远度表明,处于偏远(δ>1)、不偏远(0.5δ≤1)、很不偏远(0<δ≤0.5)区位的城市比重分别为13.33%、53.33%、33.33%。(2)经济联系量表现出如下特点:30地市内部联系远远高于与北京的联系,其联系总量所占比重为99.47%和0.53%;除青海省,其他4省内部联系程度强于外部;以省为单位,经济总量大体沿着自东向西的方向递减。(3)陕西省经济区位明显表现出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环形圈层结构,自内而外经济联系强度渐弱。(4)综合地理偏远度、经济区位和综合区位,30地市可大致分为"双优型"、"(偏)地理区位滞后型"、"(偏)经济区位滞后型"和"双滞后型"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以兰渝铁路沿线120 km范围内的主要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辐射带经济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辐射带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铁路的重庆段为铁路经济发展的热点区,辐射带内除重庆外无二级节点城市引导经济发展,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衰减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兰渝铁路辐射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土地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重庆市土地的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土地进行了生态区划,将土地划分成四大生态区:丘陵平坝农业生态环境区、中低山林牧业生态环境区、库区生态环境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区,以便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密切相关。已有大部分文献侧重单一空间尺度的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属性和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居民日常出行属性和活动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讨长期幸福感与短期幸福感的内在关系。论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时空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关系,构建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框架,总结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尺度、多维度地理环境要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路径,并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动态规律以及微观行为机制,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居民行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理信息科学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杨开忠  沈体雁 《地理研究》1999,18(3):260-266
通过阐述地理信息科学的定义,及其地理学传统和技术驱动机制,论证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信息革命和范式演进的结果,是从信息机理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人地关系系统的地理学科,并提出其内容框架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萍  刘敏 《地理研究》2020,39(8):1807-1821
传统无形文化传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山西15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置信息和DEM、气象、河流、人口、经济、古道等基础数据,以ArcGIS 10.3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时间成本距离等获取山西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多维属性,并提取非遗点地理信息,采用非遗密度、区位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非遗分布对地理环境响应的差异。研究结论:① 自然地理环境对非遗分布起基础作用。非遗偏好低中海拔、坡度<5°、平原盆地台地、临河、10℃以上积温≥ 3000 ℃、年均降水量≥ 500 mm地区。② 在人文地理环境中,非遗对交通环境的响应最高。非遗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中心2 h、市级行政中心4 h公路通行圈。县/区人口越多,非遗越多;五成多非遗位于乡村。在人口超过50万的区县,非遗主要集聚于建成区;在人口小于20万的区县,大部分非遗则分散在乡村。非遗分布与地区经济相关性不明显,非遗高度集聚区位于古代高级政、商中心。③ 非遗对地理环境的响应具有要素综合性、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对重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重庆作为多种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和山地灾害的多发区,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着许多自然灾害限制因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掠夺式利用也不断变本加厉,从而诱发和加剧了潜在的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反作用于土地利用,使其现有的生产力下降。文章在分析自然灾害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自然灾害特征,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理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马蔼乃 《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地理遥感信息模型是作者在地形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模型,本文概述了地理遥感信息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