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未来10年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换算出不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分析系统不平衡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省人口、粮食、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研究和预测,探讨实现全省人口、粮食、土地综合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南阳市土地生产潜力,并分别预测了耕地面积、人口、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及2000年至2030人口承载量情况,提出了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起当今世界上资源、环境和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将达到62亿)。全球的土地资源是否可以实现这种程度的增产并养活未来人口呢?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使我们现有的和未来的人口达到粮食自给呢?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寻求自力更生的国家提得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与世界整体状况相似,甚至比大多数国家还要尖锐。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很大.增长的绝对值也大,同时我国的平地比例小,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多,人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5省(区)10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7.68×104km2,人口3 00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甘肃人口—土地—粮食系统主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勾绘出系统调控的目标和方向,提出强化计划生育、加强土地管理、加快土地综合开发、提高农业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省内三个商品粮基地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封志明 《自然资源》1993,6(6):74-79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准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人口-土地-粮食系统主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勾绘出系统调控的目标和方向,提出强化计划生育,加强土地管理,加快土地综合开发,提高农业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省内三个商品粮基地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 5省 (区 ) 1 0 9个县市 (区 ) ,土地面积 2 7.6 8× 1 0 4km2 ,人口 30 0 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 ,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官周平、彭珂珊等研究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 ,撰写的《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研究》一书 ,对黄土高原地区作了大量的细致研究和调查工作 ,积累…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与长江中游洪灾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1998年长江中游及洞庭湖洪灾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人口激增与土地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并探讨灾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云阳县贫困落后原因是,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人地矛盾突出。对策是把粮食、毛猪生产放在首位,增加农业投入,走生态、立体农业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岸带自然灾害与环境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论述了中国海岸带的分布和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并对其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出,海岸带既是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又是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带。鉴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继续恶化的趋势,今后应在掌握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海岸带资源环境进行动态监测,预测未来海岸带资源环境发展趋势,从而增强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PRED系统动态及其地域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康琳  王鹏  房怀阳 《热带地理》1999,19(3):282-287
从 P R E D 系统的四子系统对系统的贡献相当的角度入手, 选用人口质量、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人均粮食产量, 三废处理量、三废排放量, 人均 G D P、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 以增长率为基础, 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趋势; 用等权平均方法分析 P R E D 系统整体动态。以广东省及其所辖21 个市为例进行研究, 认为广东省在1980 ~1985 , 1985 ~1990 , 1990 ~1996 年三个时段内 P R E D 系统在整体上均趋于优化, 其人口系统优化趋势尤为明显, 但资源系统退化趋势也很突出; 从区内差异角度分析, 1990 ~1996 年间粤北、粤西、粤东 P R E D 系统趋于优化, 珠江三角洲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在近6 年内, 其资源、环境系统, 尤其是资源系统严重退化, P R E D 系统整体呈弱相对退化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在近几年仍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昌府区PRED系统特征与系统惯性增长的分析揭示制约PRED系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基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盐碱地、中低产田挖潜改造,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7.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及其改造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低产田指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中低产田生产潜力大,对其改造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均大于新垦荒地,在水少地多和生态脆弱的干旱区尤其如此,对其加强研究与改造是十分重要的。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面积大,成因复杂,在新疆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论述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的分布、类型,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要介绍四川盆周山地滑坡灾害(含山崩)、重点论述滑坡隐患,最后提出综合区域防灾对策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区土地资源系统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柏 《地理学报》1992,47(4):324-343
本文在对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区土地资源系统基本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区域的数据对该土地资源系统动态进行分析。本区的土地资源系统进入广泛的农业开发时间仅五、六十年,但经过强人工作用,已从垦殖期转入衰竭期。只有以人工再生(高投入)的方式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仅仅依赖自然再生(低投入)为主要的物质能量返回形式,必然导致粮畜生产带走物质能量,造成土地肥力得不到必要补充,形成土地资源日益衰竭的恶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