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就集宁区第六中学综合楼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等,对该建筑物进行了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该建筑物进行了方案设计,具体措施包括:接地体、屏蔽、合理布线等,经实践检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气象雷电防御视角对仿古建筑群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防雷类别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建筑群划分为第1级防雷古建筑,2类防雷建筑物。对建筑主体防雷措施进行了设计,根据其工艺和自身特点,对建筑的直击雷接闪、引下线、等电位连接和内部防雷等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汽车加油站防护原则、防雷分类、防直击雷措施、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共用接地系统等方面对汽车加油站防雷措施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汽车加油站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从等电位连接和电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防御和减轻雷电对工业用PLC系统造成的损害,需要对该系统进行防雷保护。首先介绍了PLC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从直击雷、屏蔽、接地、等电位连接、安装浪涌保护器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对PLC系统进行防雷保护。  相似文献   

5.
应用彭曼公式对蒸发量进行了气候学计算 ,并对近 40a灯塔站蒸发量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年和生长季等不同时段的分布规律分析 ,以便为农业水分分析、农业气候影响评价、作物水分平衡等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SPOT影像作为信息源,经过对图像进行几何精纠正、正射校正、增强和融合等一系列处理后,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成功完成了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林业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林业调查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三维虚拟布景的基本特征及三维虚拟布景与虚拟演播室之间的比较,通过实例对电视气象节目三维虚拟布景设计方案中的气象属性、审美要求、透视关系、视点、细节和可行性等6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应用软件、建模、质感、灯光、色彩和安全范围等方面对三维虚拟布景制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虎林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林市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和冰雹等,本文利用1956-2010年虎林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10年灾情资料,对发生在虎林的气象灾害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预防气象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单站暴雨特征分析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袭祝香  孙力  刘实 《气象科学》2009,29(2):230-234
利用吉林省50站1951-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单站暴雨采用等级、序位、异常气候重现期等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暴雨一般集中出现在7月上旬到8月下旬,且有一半以上的县市暴雨的气候倾向率呈上升的趋势,1980s中期以来,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暴雨出现次数处于偏多阶段.对吉林省单站暴雨采用等级、序位、异常气候重现期等方法进行了评估,对2005-2007年吉林省出现的大暴雨进行了试评估.  相似文献   

10.
结合GIS算法基础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GIS算法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GIS算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河南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郑州、安阳等17个国家基准(基本)站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河南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的气候特点、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次黄沙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10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气溶胶(黄沙)输送过程。得出蒙古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沙尘扬起的主要动力,地形抬升、白天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和锋区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沙尘输送到高层。沙尘气溶胶的水平输送主要通过对流层下层和上层两层向下游输送。低层沙尘随冷锋一起向下游输送,移速较慢;高层沙尘主要通过西风气流迅速输送到下游区域。  相似文献   

13.
NOAA卫星沙尘暴光谱特征分析及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郭铌  倾继祖 《高原气象》2004,23(5):643-647,i001,i002
通过对2000—2002年多次沙尘暴过程NOAA卫星AVHRR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沙尘、云、沙漠、戈壁、积雪、裸地、植被等不同目标物的光谱特性,发现沙尘暴在AVHRR-2中各通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2通道中沙尘的反射率较高(介于云和沙漠之间);4,5通道的亮温低于晴空地表高于云;在3通道中沙尘表现的很独特,其亮度温度为所有研究目标物中最高的,表明通道3包含较多的沙尘信息,AVHRR-3取代AVHRR-2后对监测沙尘有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定量提取沙尘信息的两种沙尘判识指数,并利用沙尘判识指数成功地提取多次沙尘暴过程的沙尘信息。结果表明:利用多通道组合沙尘判识指数能够对沙尘信息进行有效提取。  相似文献   

14.
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沙尘天气预报的核心问题是要理解沙尘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定量地描述风沙的分布、强度、输送与沉降.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大气运动与地表状况等诸多因素.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卫星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料背景的沙尘天气集成预报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起沙模式.作者运用该系统预报了2002年春季的沙尘天气,并用天气观测和采样观测资料对预报效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预报系统不仅能定性预报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而且能定量预报沙尘源地、大气中的沙尘浓度、沙尘的输送以及沉降.模式72 h的预报仍然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积雪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源区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与北京沙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冬季源区积雪减少(增加),很可能导致春季沙尘日数增加(减少),作者认为冬季积雪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春季北京沙尘天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1-1996年的地面气象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逐次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确定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以4月为最多。根据沙尘暴的起源,可将影响北京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类。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两条。外源型沙尘暴的入侵地点集中在:1)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2)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内源型沙尘暴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腾格里沙漠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7.
沙尘暴期间戈壁沙地起沙率的观测结果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沙尘粒子数浓度观测资料,估算了2002年4月敦煌地区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戈壁沙地的起沙率和起沙量,并分析了地面起沙量(质量通量)的尺度分布。在两次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的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戈壁沙地的平均起沙率为1.58×10-8和9.95×10-9kg·m-2·s-1,最大起沙率为2.77×10-8kg·m-2·s-1。地面沙尘释放量的73%以上为d>5.0μm的大粒子。最后讨论了起沙率与摩擦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华北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及沙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首先对2000~200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沙尘暴下午最多,凌晨最少.然后,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2001年4月6~10日、2002年3月19~22日发生的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预测试验,将沙尘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进行了对比.对沙源和起沙过程的深入分析表明:2次过程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甘肃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起沙中贡献最大是粒径为2~μm和11~22μm的粒子,华北北部的荒漠化地区2~11μm 和11~22μm的起尘量相当,而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南部沙地附近的起沙以2~11μm为主,总的起尘量中2~11μm粒径组的贡献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热红外通道沙尘识别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尘识别是沙尘灾害监测和沙尘气溶胶特性研究的首要工作。利用辐射传输方程进行了沙尘气溶胶的辐射计算,对不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下的热红外通道温差ΔT(T11μm-T12μm)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水汽和陆地表面温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ΔT逐渐减小。理论分析表明,利用热红外通道的温度差ΔT进行陆地沙尘识别是可行的。进一步,利用NOAA-AVHRR热红外通道的温度差ΔT < 0进行了3次陆地沙尘识别,经与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沙尘天气现象相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ing the surface properties [initial vortex, ground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momentum impact height (SMIH)] for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dust-devil-scale large eddy simulations (LES) were carried out. Given three parameters of initial vortex, ground temperature and the SMIH based on Sinclair's observation, the dust dev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aximum tangential velocity, updraft velocity, pressure drop in the inner core region, and even reverse flow at the top of the core region, are predicted, and are found to be close to the observations, thus demonstrating the 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deled dust devils are reproduced and compared to the values predicted by Renno et al.' theory. Even for small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r weaker buoyancy, severe dust devils may be formed by strong incipient vortices.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SMIH substantially affects the near-surface shape of terrestrial dust dev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