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世界的海陆概况”中的海陆面积的比倒、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七大洲”,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本节从海陆轮廓讲起,紧接着由陆地讲到七大洲的划分与分布.知识内容联系紧密、脉胳清晰。本节也考虑到与其他各章节的联系,如联系第一章安排了使用地球仪的训练,联系第二章安排了较多的读图练习。  相似文献   

2.
郭钢岁  李斐 《地理教学》2011,(16):10-12,19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借助地图和地球仪,我们认识了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见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仔细观察课本26页图2.1“世界海陆分布”,说说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南极洲极地投影图是世界地理分区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其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地理方位的判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四周海陆的辨认,是教学中的四个难点。尽管“南极洲图”并非是本节教学重点,但对图中四个难点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极洲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地理知识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为例,运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思考、动手验证、探究分析,形成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发现式教学模式花费的课堂时间长且学生水平与参与度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本文针对出现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为发现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6.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09,(10):21-2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8.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4,(11):29-30
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并重的观点,增强海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解读世界环境日的中国标识,使得主题突出,视觉强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郭全其  卞学昌 《地理教学》2013,(6):18-19,5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是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与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的。充分理解地球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姚荔 《地理教学》2013,(13):27-30
正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A级。A级是较低层次要求,即本节课内容为一般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和基本地理概念。二、教材分析1.文本内容"海陆的变迁"内容涉及的是地壳运动的问题,由沧海桑田、漂移的大陆、六大板块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孙宇 《地理教学》1999,(5):19-20
“洋流的分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的连贯性,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前面学到的近地面风带的分布状况,季风的知识,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分布等内容,学生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认知脱节,都将构成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二是知识的抽象性,因为洋流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缺乏直观感受,他们便凭惜日常经验想象海水的运动(洋流流向)应该同河水径直向前的运动具有相似性,怎么会形成“闭合曲线”呢?  相似文献   

16.
雍文涛 《地理教学》2012,(21):34-35
一、"活动"选取本节活动设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制作地球仪活动栏目,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空间分布。二、"活动"理念1.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海岸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系统的定义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背景与过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与热点,并带动和加速了地球信息机理、陆地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海岸带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海岸带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简要介绍海岸带科学前沿-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计划 (LOICZ).  相似文献   

18.
翟军 《地理教学》2012,(19):30-3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目的内容,该目除正文154字,还分别设有一个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整篇内容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点的阐述又有练习反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38-39
一、这节课该怎么讲 "认识地球"一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尤其是"地球仪和经纬网"部分: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读等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学生空间观念尚未完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这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每次讲到这部分知识,学生学的苦,我教的也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