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和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目前,全球世界地质公园共有64个,中国有22个。截至目前,辽宁仅有大连滨海、大连冰峪沟、本溪、朝阳乌化石4个国家地质公园。但迄今为止,辽宁还没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这与辽宁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很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探矿工程》2006,33(8):56-56
按照国家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大连市提出要立足辽宁、依托东北、面向东北亚,使大连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先行地区,成为振兴辽宁和加快东北发展的重要服务基地。  相似文献   

3.
董慧 《辽宁地质》2013,(11):42-43
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东濒黄海,西临渤海,素有“北方明珠”、“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美誉。由于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大连,在地理环境上,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分布广泛,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人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岩溶地形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发育。这些自然因素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程建设人为因素成为诱发大连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的孙树珩副总工程师就大连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分享了大连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时尚”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希瑶 《地质与资源》2019,28(5):470-476
依据辽宁南部(大连-营口)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统计了53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说明了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归纳.辽宁南部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与中国土壤(A层)值相比,变化不是十分显著,相对稳定.研究了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配、分布特征,认为土壤的成土母质是影响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评价了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辽宁南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综合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一等和二等(无风险,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较大,为19 486 km2,占全区96.37%;三等(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土壤为648 km2,占3.2%;五等(风险较高,严格管控类)土壤为86 km2,仅占0.43%.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为该地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辽宁金刚石矿找矿与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是我国金刚石重要的产区之一,探明储量占全国第一,辽宁金刚石发现于1971年,主要产于辽东半岛南部瓦房店一带,以金伯利岩管(脉)产出。金伯利岩体多分布于凹陷与凸起的交接带,受近东西断裂控制,与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多控制岩管产出。目前发现三个矿带。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辽宁省可划出五个Ⅲ级成矿远景区带,即大连-铁岭带,大连-丹东带,鞍山-宽甸-新宾带,山海关-北镇带,建平-旧庙带。目前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复州-大连、太子河及辽西三个小区,三者地层系统一致岩相、岩性雷同,同处于“华北型”沉积环境,可进行层序对比。其中辽宁小区共发育8个层序,复州-大连小区发育16个层序,太子河流域划分15个层序,除层位缺失因素,三者层序划分基本相同,层序界面一致,其中II级界面可以追索。通过对比,发现层序的发育与环境演化关系密切。总体而言,在环境开阔,水体能量较高区域,层序之海侵体系域较  相似文献   

7.
绪言自7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零星的海水入侵。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有山东的莱州、龙口;河北的秦皇岛;辽宁的大连等地。海水入侵严重  相似文献   

8.
刘希瑶 《地质与资源》1992,28(5):470-476
依据辽宁南部(大连-营口)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统计了53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说明了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归纳.辽宁南部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与中国土壤(A层)值相比,变化不是十分显著,相对稳定.研究了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配、分布特征,认为土壤的成土母质是影响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评价了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辽宁南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综合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一等和二等(无风险,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较大,为19 486 km2,占全区96.37%;三等(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土壤为648 km2,占3.2%;五等(风险较高,严格管控类)土壤为86 km2,仅占0.43%.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为该地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揭示区域性断裂带空间展布与岩石圈热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揭示辽宁及其邻区航磁异常与区域性断裂带关系,估算其居里面深度与岩石圈厚度,本文在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的基础上,利用功率谱法反演了研究区居里面深度;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辽东?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1)辽东、辽西与渤海湾地区存在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航磁异常带,它们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作用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长期伸展与短暂挤压状态交替演变的产物;而辽北地区被北东向磁异常带错断的近东西/北西西向航磁异常带,则是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晚期伸展抬升至中地壳层次的构造形迹.(2)辽宁及其邻区居里面深度在16~40 km之间,平均深度为28 km,阜新与盘锦等居里面隆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相对偏高;而沈阳与辽源居里面坳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偏低.(3)辽宁及其邻区岩石圈厚度具有空间非均匀性,变化范围为70~150 km,平均值为100 km;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营口?鞍山地区下方岩石圈厚度最薄,为60~80 km;辽东与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空间非均匀性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诱导的上升流与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新的初鸟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春玲  刘金远 《世界地质》2005,24(4):313-318
描述了产于辽宁朝阳盆地联合乡回家子南山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新的初鸟类化石。因其头骨下颌近前部具有一嵴状突;前肢短于后肢,前后肢长度比率为0,82;掌骨未愈合;后足纤细,第一趾反转,与其他三趾对握;尾椎少于23节等特征,区别于其他任何已知的初鸟类,故命名为一新属、新种一粗颌大连乌(Dalianraptor cuhe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1.
非均质随机分布对岩石热破裂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健  毕秀国  刘超 《岩土力学》2008,29(Z1):491-494
采用随机固热耦合数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方法,仅将热膨胀系数和热传导系数作为随机变量,在正态和韦泊两种随机分布下,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对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热破裂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模拟了岩石热破裂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概率分布形式、分布参数m对岩石热破裂的影响,讨论了岩石热破裂与时间t的关系,温度与参数m的关系,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热破裂率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A simple thre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model is developed to consider the hindering effect of cracks on heat transfer. The 3D heat transfer model can also be applied to numerical methods such as the combined 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DEM),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NMM),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o construct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s that allow these methods to solve thermal cracking problems and dynamically consider the hindering effect of cracks on heat transfer. In the 3D heat transfer model, the continuous-discontinuous medium is discretized into independent tetrahedral elements, and joint elements are inserted between adjacent tetrahedral elements. Heat transfer calculations for continuous-discontinuous media are converted to heat conduction in tetrahedral elements and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adjacent tetrahedral elements through the joint element. If the joint element between adjacent tetrahedral elements breaks (ie, a crack generates), the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 of the joint element is reduced to account for the hindering effect of cracks on heat conduction. Then the model and the FDEM are combined to build a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 to simulate thermal cracking. The thermally induced deformation, stress, and cracking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analytical solutions or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3D heat transfer model and thermo-mechanical model can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for simulating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cracking in a continuous-discontinuous medium.  相似文献   

13.
在中高温三轴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将发生变化,随着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声发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大试件花岗岩在三轴压力状态下声发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声发射现象是间断发生的;②花岗岩存在一个开始发生热破裂的门槛值温度,其值为120 ℃左右;③试验温度范围内花岗岩热破裂的声发射现象可分为5个阶段,即岩石原生裂隙整合阶段、热破裂前声发射静默阶段、热破裂声发射阶段、大规模热破裂后声发射静默阶段、二次热破裂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14.
沉积层中水合物热分解是一个含有水合物相变的热传导过程,相变界面的演化过程是水合物分解规律及相关灾害分析的最基本问题。文中在试验观测和分析实际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合物沉积层中混相多相变阵面多区域的热传导理论模型,并针对轴对称问题进行了系列数值模拟;模型试验测定了四氢呋喃水合物沉积物中不同热源温度下水合物相变阵面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水合物分解相变阵面扩展的数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康健  赵阳升  董晓梅 《岩土力学》2007,28(Z1):165-168
考虑岩体介质是由基质岩块与裂缝组成的结构体,采用岩体结构力学的研究方法,针对岩石矿物组分及其分布的不同,将物理力学参数作为随机介质,建立了岩体介质的三维随机非均质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介绍了随机有限元计算方法,深入分析了随机固流热耦合模型的特点,该模型是经典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的扩展,为岩石热破裂数值实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费康  钱健  洪伟  刘汉龙 《岩土力学》2018,39(7):2651-2661
能量桩是将地源热泵系统中的换热管埋置在桩体内部,桩同时起到承载和换热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基础型式。为了合理分析黏土地基中能量桩的力学特性,需要了解能量桩运行过程中桩和地基土的温度响应,并考虑温度变化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能量桩传热分析三维有限元模型,把能量桩的传热简化为换热管内液体与管壁之间的对流传热、桩体中的热传导和地基中的热传导,将计算结果与常规理论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对热力耦合边界面本构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对土体压缩和剪切性状温度效应的模拟能力。利用所提出的能量桩传热分析方法和热边界面模型,考虑不同的桩顶工作荷载水平,对正常固结黏土地基中能量桩单桩的长期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度循环对桩顶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身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荷载越高,温度循环次数越多,桩顶累积沉降越大。  相似文献   

17.
随机介质热弹性力学模型球坐标问题的解析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随机介质热弹性力学模型,在随机韦泊分布和指数分布下,提出了一种解决随机概率分布用连续函数表示的方法,并推导出该模型球坐标问题的解析解。通过算例,对随机模型与均质模型热应力的区别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概率分布参数m对随机模型的热应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热量传输计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立杰  江灏  李磊 《冰川冻土》2004,26(5):569-575
土壤中热量传输计算的研究分为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和土壤导温率计算方法两方面的成果. 目前已有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 在土壤表层可以得到较好结果, 但在土壤深层的适用性无法确定. 多孔介质模型和考虑水的渗流造成的影响, 是多年冻土区土壤导温率的计算方法的研究方面新的进展. 为研究青藏铁路沿线冻土演化趋势找到合适的土壤热量传输计算方案, 应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s to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an aquifer thermal extraction (ATE) system that contains a single extraction well in a thin confined aquifer. The aquifer is bounded by hot dry rocks with different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icknesses. Based on the heat convection–conduction equ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ATE systems. The mechanisms of heat transfer in the model involve horizontal convection and thermal conduction in the aquifer, and vertical thermal conduction in both rocks. A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in dimensionless form is developed using the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and its corresponding time‐domain result is computed by the modified Crump method. In addition, the steady‐state solution is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final value theore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indicate that the aquif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re affected by aquifer thickness, the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quifer and rocks, geothermal gradient, outer boundary temperatures of the rocks, extraction rate, and operating time. The present solution can be used as a preliminary tool for assessing heat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ATE system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双针热脉冲(DPHP)技术被用于原位测定海洋沉积物的热导率.数据处理过程直接决定从实测数据中提取热导率的精度与效率.根据实测数据,结合海上测量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了DPHP技术实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提出了一套数据预处理流程,并对2种热导率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原始数据经过数据滤波、数据截取和背景场拟合剔除等预处理过程,得到的热脉冲温度响应曲线可用于热导率计算.计算热导率可采用K-B模型或者简化模型,后者具有降低运算量,减小误差积累的优点.热导率计算方法有极值法和拟合法,如果采样率足够高,极值法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