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区输变电工程崩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构建和实施,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输变电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然而,现阶段对于输变电工程崩塌(滚石)灾害识别、预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难以有效解决山区崩塌(滚石)灾害频发与输变电工程安全建设、运营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鉴于此,作者借助航空遥感、无人机航测、岩体结构分析工具、崩塌(滚石)运动数值模拟软件等新技术方法等,对山区输变电工程中崩塌(滚石)灾害识别与预测方法等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1)基于区域工程地质分区-区段遥感分析-山体无人机航拍-岩体结构特征分析的思路,实现对长距离、大区域山区输变电工程的崩塌(滚石)危岩体快速识别和分析;(2)利用三维崩塌(运动)模拟方法快速识别崩塌(滚石)在杆塔(变电站)范围的到达情况,然后再利用多种方法对比确定能到达杆塔(变电站)范围内崩塌(滚石)的冲击特征;(3)山区输变电工程崩塌(滚石)灾害风险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家岩崩塌是发生在鄂西山区的一处典型岩质崩塌。野外调查发现,陡峻地形、裂隙发育岩体、平缓软弱夹层是危岩形成的基础,岩溶作用、采煤活动是危岩变形发展的影响因素,强降雨是崩塌发生的直接诱因。为了弄清崩塌的形成机理和失稳模式,文章在对崩塌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分别计算了可能失稳模式下,危岩失稳所需后缘裂缝内的临界水头高度,进而通过对比分析,对危岩的失稳方式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崩塌发生是危岩在后缘裂缝静水压力推动下,沿下伏炭质页岩层发生剪切滑动破坏,进而产生了滑移式崩塌。该崩塌形成机理的分析结果,可以为鄂西山区类似的崩塌分析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G109国道门头沟段崩塌灾害隐患为例,提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公路崩塌灾害隐患进行稳定性评价。根据山区公路发生的崩塌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难以定量化估计的情况,将损失大小用危害程度来代替。应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崩塌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高位崩塌落石是造成长输埋地油气管道破坏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通过111处山区管道崩塌案例分析,归纳出崩塌与埋地管道相互作用的3种模式:冲砸管道、牵引管道及埋没管道,其中冲砸管道的危害性最大,并建立了崩塌与管道相互作用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系统模拟了落石冲击、土体与管道变形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发现落石冲击管...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四川省丘陵山区区域性暴雨滑坡崩塌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本项目以减轻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要目的,由李明华等人对四川盆地的由降雨引起的滑坡崩塌的主要特征及灾害特点、产生的原因、滑坡崩塌与降雨量的关系、分布规律及区域性预测预报进行了分析研究.自1982年以来对盆地50余县的暴雨滑坡崩塌作了调查,又统计了自1974年至1989年盆地区主要滑坡崩塌资料,分析了滑坡崩塌产生的地质地貌和降雨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其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高原山区地质灾害是交通线路最大的危害,而有效避险的关键是掌握沿途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内因及诱导因素。本文以川西阿坝州高原山区金小公路沿线带状区域内的滑坡、崩塌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地质、气象、遥感资料和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金汤弧形褶皱形成的同时,区内软硬互层的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的地层发生劈理化,喜山期构造运动及频繁的地震活动,加剧了岩石的破碎程度,为区内滑坡、崩塌提供了物源,并为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的塑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区内6–9月份的集中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3)高山、峡谷、高角度斜坡等地形地貌以及公路建设中坡脚开挖为崩塌、滑坡等埋下了隐患;(4)季节性冻融作用加速了基岩风化破坏,对滑坡、崩塌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84-1992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胡才源  刘秀伟  李小玲 《地下水》2012,34(5):145-146
崩塌是我国贵州山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一般威胁到交通运行和居民的安全,多数发生在上硬下软地层中的特点。崩塌发生模式多为剪切-坠落式,以自由落体、斜坡运动、滚动-滑动的运动方式为主。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来计算崩塌的动能、落距,以此确定地质灾害的威胁范围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震后及复杂地质山区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采用离散元法分析崩塌运动过程,研究含石量和坡度变化下崩塌体崩塌运动速度、最远运距、冲击力及运动形式。结果表明:同一坡度下,含石量越大崩塌速度峰值越大,其运动时间越短;相同含石量,随坡度的增大速度峰值越大其运动时间逐渐缩短;细颗粒和块石的最大水平运距与含石量和坡度变化成正相关;含石量变化对崩塌体的冲击力影响较小,坡度变化对崩塌体的冲击力影响较大,其中坡度65°各含石量崩塌体出现滑动冲击阶段、动态冲击阶段、稳定堆积阶段;崩塌体崩塌演化经历了变形滑动、高速滑滚、准静态堆积三个运动阶段,运动形式以滑动为主。研究结果将为土石混合体崩塌灾害预测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4):351-363
根据近7年来陕西省宝鸡市12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总结宝鸡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研究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和链生性。其中,滑坡和崩塌数量多、危害大,泥石流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崩塌相伴生,大多发展为崩塌灾害。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都可能诱发表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特别是城镇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型黄土滑坡和崩塌,以及山区公路切坡导致的残坡积层滑坡崩塌频繁发生,是宝鸡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全国范围内气候较为异常 ,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干旱 ,南方部分地区却暴雨成灾 ,而诱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是 ,7月份 ,陕西省安康地区秦岭和大巴山部分山区 ,在特大暴雨作用下 ,诱发大范围的突发性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此次突发性崩滑流灾害单体规模均较小 ,但数量众多 ,涉及范围极广 ,暴发时间集中 ,从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 ,由于广大山区居民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避知识的缺乏 ,也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之一。为此 ,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和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目前共同派出 6个工作小…  相似文献   

12.
陈亮  张肖雅 《探矿工程》2021,48(S1):391-396
山区大部分公路是削山填谷而建成的,由于建设初期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致使公路沿线出现了很多裸露的高陡岩质边坡,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非常发育。本文以省道302沿线(河南省林州市马安山村段)的一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在充分了解了崩塌危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节理发育情况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将崩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融入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中,完善治理区内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生态景观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亮  曹国强 《城市地质》2016,(3):91-95
崩塌是北京山区汛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北京地区尤其西部和北部山区崩塌的形成主要与长期以来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工程实践与经验积累,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已经使用的越来越多。这种以钢丝绳为主要构成特征的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已在铁路、公路、水电站、矿山、市政工程的崩塌落石、浅层坍滑、风化剥落和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防护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怀柔老公营崩塌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网在北京市边坡防治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邢台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形成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西部山区每年汛期受降雨因素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根据调查分析邢台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成因、暴雨在地质灾害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降水和人类活动,地形地貌因素是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降水是触发灾害的外在条件,人类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暴雨及强降水是促成地质灾害发展的动力条件.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台风等天气系统是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5.
崩塌地质灾害是柯坪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在分析柯坪县崩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和破坏特征。经调查分析,区内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85处,主要为小型、中型,以自然崩塌为主,次为工程崩塌,多为小型浅表层岩质崩塌。岩质崩塌主要分布于中山区、低山丘陵区、低山区沟谷两侧切割强烈的山坡、人工修路形成的陡峭基岩体处。时间多发生在5—8月降雨充沛期。崩塌地质灾害具沿构造叠加区、河流两岸、交通道路分布特征。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受控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等,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等为主要诱发因素。崩塌变形破坏模式有4种,主要为倾倒式、坠落(剥落)式、滑移式和拉裂式。研究区成灾模式以落石破坏型和冲击掩埋型破坏模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柯坪县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汉台区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陕南山洪后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的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汉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滑坡以小型残坡积层滑坡为主、崩塌以中型岩质崩塌为主、泥石流主要由采矿弃渣引发;北部中低山区的河东店镇、武乡镇、汉王镇地质灾害发育,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玉华  武文英  冯卫  张建龙 《地质通报》2015,34(11):2116-2122
秦岭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结构破碎、斜坡类型特殊,是中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为了查明秦岭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子,以南秦河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查明区内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析灾害发育的孕灾环境。最后得出,长期构造变形作用下的地层奠定了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多种结构面对崩滑灾害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斜坡结构类型控制着崩滑灾害的成灾模式,构造断裂控制着崩滑灾害的空间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崩塌和滑坡的发育程度,而极端降雨是崩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和溪至龙岩高速公路场地的地震边坡效应的稳定性分析,探讨了山区地震滑坡(崩塌)的几个潜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昌吉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威胁少数民族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昌吉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涛  谢渭 《地下水》2010,32(6):133-133,153
滑坡与地震、泥石流、崩塌一样是,是山区常见的不良自然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土石山区的特点,结合地质灾害分布的发育规律,对滑坡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