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太阳横向磁场方向测定中180°不确定性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Gary等提出的方法定量化,客观地确定每一点的横场方向;然后由独立的H_α观测或磁场演化历史,分析和确定磁力线的拓扑联接性,对客观确定的横场方向做经验修正。对活动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横场方向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有几种常用的确定太阳磁场横向分量方位角的方法,如势场法,Krall法、吴-艾法和"方位角连续"法,作者认为这些方法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单独确定太阳横向磁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太阳横向磁场方位角的综合方法。该法的要点是:用势场法和Krall法分别处理同一磁场观测资料,比较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横场分布图,找出它们的相同区域和有差别区域。从相同区域出发,利用"无力因子相近"假定,可以推断有差异区域的横场方位角。本文提供的应用实例初步显示了综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分析了现有几种常用的确定太阳磁场横向分量方位角的方法,如势场法,Krall法,吴-艾法和“方位角连续”法,作认为这些方法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单独确定太阳横向磁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太阳横向磁场方位角的综合方法。该法的要点是:用势场法和Krall法分别处理同一磁场观测资料,比较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横场分布图,找出它们的相同区域和有差别区域,从相同区域出发,利用“无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日轨道器"(Solar Orbiter, SO)的在轨运行,太阳磁场观测进入了双视角遥测的时代.对利用太阳磁场的双视角观测改正矢量磁图中存在的横场(垂直于视线方向的磁场分量) 180°不确定性进行了模拟,首先模拟了对解析解得到磁图的双视角观测,然后利用"日震学和磁学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在不同时间观测到的一个老化黑子的磁图模拟了双视角观测.发现要改正一个磁图中横场方向的180°不确定性,在观测上只需要另外一个平行于视线方向的磁场即纵向磁场观测的协助.利用HMI的磁场观测模拟,估算显示30°的张角能够改正50 Gs磁场中的180°不确定性.更大的张角虽然更有利于更弱磁场的改正,但是考虑到投影效应的不利影响, 30°左右的张角应该是未来空间设备进行多视角观测太阳磁场的最佳张角.  相似文献   

5.
李碧强  宋慕陶 《天文学报》1997,38(2):167-174,T001
太阳活动高产NOAA6891是一个岛型δ黑子,它有5条中性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其中第3条的横场比较弱,但是由于有剪切,所以有耀斑活动。而第2条中性线的横场较大,剪切得非常厉害。所以在这个区域产生了大量的耀斑,包括2个白光耀斑。所以要对磁场作三维分析,其中用磁场拓扑界硕来分析是一种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太阳活动区强磁场的扫描照像资料计算出总磁场和纵向磁场强度,再推出横场强度值,结合黑子半影的形态定出横场的方向,从而推算黑子区域的矢量磁场。这种综合测定法的优点是只需要简单的观测设备,使用计算机归算资料,就能很容易地得到矢量磁图。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所得的矢量磁场仅限于黑子区域。但是由于多数的太阳耀斑的触发点都发生在结构复杂的黑子区域内,因此用本方法得到的矢量磁图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对Hale No.17906(YN No.81547)黑子群的矢量磁场进行了详细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太阳活动高产区NOAA6891是一个岛型δ黑子,它有5条中性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其中第3条的横场比较弱,但是由于有剪切,所以有耀斑活动.而第2条中性线的横场较大,剪切得非常厉害,所以在这个区域产生了大量的耀斑,包括2个白光耀斑.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对磁场作三维分析,其中用磁场拓扑界面来分析是一种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  相似文献   

9.
陈协珍 《天文学报》1996,37(1):51-59,T001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缝前附属Daystar滤光器拍摄的,发生在NOAA5395活动区中的三个耀斑的Hα单色光资料,对比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取得的光球磁场资料,研究耀斑产生位置与光球磁场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50个耀斑亮核中,有38个位于新浮磁流区附近,另有少数亮核出现在磁对消区;(2)耀斑亮核多集中在横场方向交叉,剪切角大的复杂磁区,耀斑后多数区域磁场结构简化;(3)耀斑  相似文献   

10.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生耀斑与感生耀斑之间往往有耀斑环相连。此外,本文还从演化特征出发分析了耀斑爆发前活动区等离子体的宏观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李晓卿 《天文学进展》2002,20(4):337-349
太阳和天体物理吸积盘中的场是一种空间间歇的磁流。在整个太阳上都可发现这种间歇磁流片,其中光球上90%以上的磁流呈现为强场形态,其强度为0.1-0.2T,大小为50-300km;在吸积盘中,已知脉动磁场比宏观磁场强几个数量级。磁场的重联湮灭,导致在薄电流片区形成小尺度的磁环胞以及同涨的横等离激元。磁流和等离激元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自类似塌缩,形成更为空间间歇的塌缩的磁环元胞。而横等离激元诱发的自生磁场具有调制不稳定性,导致磁场塌缩,形成高度间歇的磁流。分别在磁流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论两种情况下,分析了这种磁塌缩不稳定性,并用于解释太阳上的间歇磁流以及寻求天体物理吸积盘中的反常粘滞。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Unno-Beckers方程和变步长Runge-Kutta法,计算了太阳光球、黑子半影和本影中FeI λ5324,19谱线在磁场中的形成,并结合半宽0.15专用双折射滤光器,计算了磁场及视向速度场的各种理论定标参数。纵场和速度场定标参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和稳定性、适中的灵敏度,很适合研究太阳活动区。横场观测时,滤光器宜置于距线心0.10—0.11处。考虑磁光效应时,横场定标比较复杂。该线温敏效应不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三维的太阳黑子磁场模型,必须确定横向磁场的方位角(x)及其随深度的可能变化。本文提出一种探测x随深度变化的方法,即对黑子的一定点依次用磁敏谱线的不同部分测量代表线偏振的两个斯托克斯参数Q和U,然后按由牧田提出并经我们改进的方法,给出磁场方位角图。如果x随深度呈现出扭曲结构,则方位角图上的曲线含有圆圈形,否则可是类似抛物线的较为简单的曲线。在测量仪器的灵敏度足够的情况下,本方法对黑子外面的日面弱磁场区域也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近期用射电频谱仪(高时间和高频谱分辨)和野边山射电日像仪(高空间分辨)以及国内外其它空间和地面设备分析日冕磁场和重联的系列工作。主要结论可归纳为:1)在Dulk等人(1982)的近似下自恰计算射电爆发源区磁场的平行和垂直分量,并首次得到该磁场在日面的两雏分布。2)为了考虑非热电子低能截止的影响,必须采用更严格的回旋同步辐射理论来计算。结果表明:低能截止和日冕磁场对计算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参数(包括背景温度、密度、高能截止和辐射方向)的影响均可忽略。因此,对低能截止和日冕磁场必须联立求解。3)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可能反映了射电爆发源比较靠近粒子加速(磁场重联)的区域,利用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的频谱仪和高空间分辨的日像仪联合分析,可以确定精细结构的源区位置,从而确定粒子加速(磁场重联)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1993年10月2日发生的一个1N/C6.5级耀斑多波段观测的结果.综合比较了耀斑的单色象,Hα波段工维光谱,2840兆赫微波爆发和硬X射线爆发资料.得到Hα单色象上不同亮核的强度变化,与微波及硬X射线暴的时间轮廓比较,给出了色球耀斑区亮度场的演化,对照磁图确定了耀斑区的磁场位形,从而对该耀斑产生和加热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Krall方法和势场方法判断横场方向的优劣,得出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准确率。并且对AR_(5312)活动区1989年1月14日的耀斑和纵向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为H_β初始亮点和光球纵向电流密度极大值之间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势场模型,计算了1968年9月22日日面东边缘日冕凝聚区的磁场结构.所得理论磁场结构与光学密度结构外形轮廓比较,大致相符.这说明,日面活动区在其稳定发展阶段,延伸至低日冕部分的磁场是一个势场。可以近似地认为日冕凝聚区的密度结构外形是活动区磁场的磁流管在垂直于视线方向平面上的投影,物质循磁力线的轨迹运动。  相似文献   

18.
李冀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3,21(1):70-86
确定银河系的年龄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其方法之一是核纪年法,即通过恒星中某一长寿命放射性元素的丰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恒星的年龄,并以此作为银河系年龄的下限,其中目前的观测丰度来自恒星的光谱分析,恒星形成时的初始丰度来自理论模型的预言。这种方法最初是利用元素对Th/Nd来确定G矮星的年龄,近年来开始利用元素对Th/Eu和U/Th来确定晕族场星和球状星团内恒星的年龄。简要介绍了核纪年法确定银河系年龄的原理,回顾了恒星中Th和U的观测研究,其中着重介绍了极贫金属星的研究。详细讨论了用核纪年法估计银河系年龄的不确定性。作为与核纪年法的比较,简单介绍了确定银河系年龄的其他方法。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太阳活动区无力场模型,以观测的光球磁场为边值,外推Hale 16747活动区在4月5—9日的三维磁场,并且讨论了这些磁场结构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此活动区的磁流管在快速升浮的同时,还在不断扭绞;(2)产生磁力线扭绞的主要原因是前导黑子的逆时针旋转,以及中部δ结构的发展;(3)4月5日在前导黑子东侧看到的一些细长纤维的走向为横场方向,因而可能是气团运动的轨迹;(4)活动区耀斑产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活动区磁场演化来说明;(5)4月7日和8日发生了二个相似耀斑,各有4块近于直线排列的亮区,是由于存在二组串排的弧拱状磁力线造成的。这些结果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文[1]和[2]中的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20.
用势场方法和格林函数解构造了三维日冕磁场,相关的边界条件是所观测的光球磁场以及光球上2.6个太阳半径的开放场(源表面),所用的光球数据来自高精度的MDI/SOHO观测(2″/像素,1桢/98min),这种外推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太阳大事件在大尺度上的可能触发机制,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分析了活动区NOAA9077的外推日冕场,发现它们的形态与EIT/SOHO的日冕观测相符很好,结合全日面Ha演化,我们推测来自活动区9082的一次激波扰动应该是导致2000年7月14日大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触发原因,该扰动沿着外推所得到的一个磁环系统直接传到大耀斑爆发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