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R(红)-I(近红外)两色照相测光方法,搜寻银道带天区的红外超天体,并证认IRAS点源的红外超对应体。本文是一组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在矩尺天区发现了195个红外超天体,并证认出其中22个是IRAS点源的对应体。  相似文献   

2.
陈培生 《天文学报》1995,36(4):394-399
本文利用红外天文卫星点源表及哈勃望远镜导星星表对1990年新发表的75个S星进行了IRAS红外源及GSC光学对应体的证认,给出41个S星有IRAS对应体,12个S星有GSC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1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15角秒的统计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1.71×103L⊙,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8.5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6.8K。分子云复合体中有三个明显的密集发射区,在东北边缘另有一相对弱的密度发射区。分析表明,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很可能有低质量呈正在形成。电离氢区S141的激发星很可能是位于其边缘的红外点源22268+6122的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利用R(红)—I(近红外)两色照相测光方法,搜寻银道带天区的红外超天体,并证认IRAS点源(文[1])的近红外光学对应体,本文是一组文章的第三篇,在船底天区发现了89个红外超天体,并证认出其中12个是IRAS点源的对应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35角秒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2.9×104L⊙,S140区在各波段的分布里各向同性,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84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另外,在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的核心部分(尤其是西部边缘和东部红外点源星团附近区域)有大量恒星正处于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变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 ̄0和Brγ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S142SharplessHⅡ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各HⅡ区的特性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尘埃中VSG的丰度作出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折,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第一章对红外天文学研究及其特点作出了分析,并集中介绍了HⅡ区的有关情况;第二章给出了IRAS红外天文卫星及其数据资料的一些情况;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给出了ISSA图像资料的处理和各HⅡ区的征对性分析及所得结论。文中图像分析所用的一些辅助工具(如用于ISSA定位分析的IRAF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的转换程序等)出于作者之手,另外,本文分析所用红外天空巡天图由IPAC提供,而红外发射强度图、红外色温和光深分布图以及有关统计分析则隶属于作者的图像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9.
报告分子外流源L1211 中新发现的12 个近红外HH 天体.在L1211 的~4’区域,取得了JHK’宽带和H2  v = 10  S(1) 发射线窄带的近红外图像.分析表明,新探测到的许多红外源与浓密分子云物理成协,其中有20 多个源表现出典型的T Tauri 星、Herbig Ae/Be星和原恒星的红外超.L1211 中的IRAS点源没有被观测到,可能是更深地埋于分子云中.对红外观测和分子线观测消光估计的比较显示,小于2μm 的近红外观测还不足以揭示深埋于分子云的整个年轻星团.根据近红外HH 天体的形态分布和红外源性质,能进一步证认这些HH 天体的激发源.其结果表明,L1211 分子云中具有多个红外源驱动的多个外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使用红外天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一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以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法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利用R(红)-l(近红外)两色照相测光方法,搜寻银道带天区的红外超天体,并证认IRAS点源的近红外光学对应体。本文是一组文章的第二篇。在天坛天区发现了225个红外超天体,并证认出其中27个为IRAS点源的对应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利用碳星星表(GCGCS)、红外天文卫星(IRAS)点源表(PSC)、哈勃望远镜(HST)导星星表(GSC)及美国海军天文台星表(USNO)对现今已知的22个硅酸盐碳星重新进行了交叉证认,给出它们的确切位置,以利于今后进一步的观测研究,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值得怀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本对一批中心星光度大于10^3L⊙质量大于7~8M⊙的大质量年轻星体(YSOs)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几年对这批源进行的JHK波段的观测以及其它台站的红外测光和IRAS点源资料,得到了这批源的红外能谱,根据它们在7-23μm间的低分辨率光谱(LRS)确定了其尘埃粒子的类型,并将其分三类;(1)具有9.7μm的硅酸盐特征;(2)具有11.3μm的PAH特征;(3)特征不明显或谱噪音较大,本采用球对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2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在30角分的尺度范围内)总光度1.1×104L⊙,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0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尘埃粒子密度随着对于最大值位置的偏移而迅速下降,HⅡ区内尘埃是严重衰减的。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利用R(红)—I(近红外)两色照相测光方法,搜寻银道带天区的红外超天体,并证认IRAS点源的近红外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用澳大利亚Parkes 64m射电望远镜观测了OH17.7-2.0的拱星OH脉泽辐射,在观测中共测得了三个峰,其中一个峰是我们新发现的弱源,两个峰是过去发强源,用二维Gaussian拟合我们发现强源位置与一个IRAS点源位置相一致,弱源位置在这个IRAS点源位置的西南方,强源的两个峰的速度位置和峰值流量密度都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用澳大利亚Parkes64m射电望远镜观测了OH17.7-2.0的拱星OH脉泽辐射。在观测中共测得了三个峰,其中一个峰是我们新发现的弱源,两个峰是过去发现的强源。用二维Gaussian拟合我们发现强源位置与一个IRAS点源位置相一致,弱源位置在这个IRAS点源位置的西南方。强源的两个峰的速度位置和峰值流量密度都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恒星形成区NGC7538的H和Ks波段偏振成像的观测结果.近5′视场的偏振图像揭示了与亮红外源IRS111成协的年轻星团和红外星云的复杂结构.IRS13星云的偏振图像表明星云的近红外辐射主要来自对深埋红外源IRS1的反射;其形态可解释为颜色很红的高偏振的壳层包围着的低消光气泡.IRS1周围的近红外的偏振强度在IRS1双极分子外流方向上呈现出一较小的壳结构.IRS4在近红外表现为双源,其中较红的源ISR4b周围观测到中心对称的偏振图像.IRS5与亮星云成协,IRS6则处于一组星的中心.在IRS5和IRS6周围的星云中没有观测到偏振.IKS9照亮着两块星云,IRN1和IRN2.IRN1星云有很好的锥形并包含一高偏振的喷流成分.云中较高偏振的部分对应较蓝的颜色,显示着其较大的视向张角的外流腔结构.与复杂的IRS9区分子外流相比较,IRN1星云与在NESW方向的外流相符合.首次证认了IRS11近红外点源,并观测到其周围有一组星和很暗的星云物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IRAS暗源表中4个选区内的IRAS星系的两点角相关函数,关联分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所有选区内的星系呈现小角尺度上的成团。在较大角尺度上,分布可以用多级分形很好地表示。在更大角尺度上,用非归一星系对计数可以探测到密度分布中可能存在的典型尺度。当取4个选区的平均值作为IRAS星系在宇宙中分布情况的代表时,所得结果与用全天IRAS点源表和其他巡天资料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