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有些地质学家早就力图把花岗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的组成与它们的构造背景联系起来,但是并没有必然的理由足以说明它们之间为何存在这样的关系.假如具有恰当组分(即二氧化硅过饱和)的大量岩石受到合适的P—T—XH_2O条件的控制,则可能发生大规模(>50%)的熔融,于是将形成硅酸岩浆.这种简单的物理判据与构造背景没有直接的必要联系.因此,不同的构造背景都可以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岩浆类型和不同的岩浆规模,主要取决于地壳的局部成分.例如,位于巨厚(约12km)表壳深部的泥质岩层,如果加热温度达800℃或更高,并且其下或附近的中地壳里有厚层(约100m)的铁镁质岩床侵位,则将熔融形成大量的硅酸盐岩浆.如果这种沉积岩层基本是由石英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话,那么即使处于同样的热状态.实际上也不能形成岩浆.因此,这种多样的组成可以形成大量不同的岩浆,这分别取决于地壳的耐熔程度和熔融区的平均组分,这些简单的理由强调说明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花岗岩只是构造背景相对不灵敏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2.
西昌地区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构造地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泛指的西昌地区包括北起冕宁-越西;南至会理-会东;东起昭觉-巧家;西达盐边-盐源的区域。该区域位于华南台块的最西缘,包括康滇台背斜的中北部、滇桂台向斜的西部边缘及盐源台缘拗陷。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表明,一定类型的岩浆岩组合发育于一定类型的地壳结构的地区中,并与地质构造发育的阶段和构造的性质相联系。这种规律已普遍地被人们承认。西昌地区,尤其是安宁河谷两侧,广泛出露不同时代、不同产状、不同成分的岩浆岩,组成了岩浆杂岩带。  相似文献   

3.
凃光熾 《地质科学》1959,2(7):193-198
所谓构造-岩相带是指地壳的某一部分,它在地层和沉积物的发育、构造类型、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和成矿作用上都有它一定的特点,而与周围地区不同。换句话说,某一构造一岩相带无论在地质构造和地质发育史上均有其特点,而与邻近的构造-岩相带基本上区别开来。根据1956-1958年我们在祁连山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有关部门的资料,我们对祁连山构造-岩相带的划分提出如下的意见。这种划分主要是在西尼村划分的基础上加以修压和补充而成。  相似文献   

4.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的构造背景一直有争议.辉石成分对研究岩浆系列、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有一定意义,本文报道了雅满苏组辉石成分的研究成果.雅满苏组玄武岩中的辉石属于普通辉石-顽透辉石系列;辉石与寄主岩石达到了岩浆平衡;辉石的寄主岩浆属于亚碱性系列,形成于造山带(俯冲带)的构造环境.根据辉石-熔体温压计,得到辉石结晶时的温度约为1150℃左右,压力相当于5~10 km的地壳深度.  相似文献   

5.
初论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深部构造-岩浆控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深部构造岩浆作用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控制表现为:(1)地幔隆起带与成矿系统的总体地质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2)源于地幔隆起带不同部位(幔脊与幔坡)的原始岩浆,其生成方式和物质组成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产生相应的不同岩浆岩系列和成矿亚带;(3)不同深度的构造岩浆房组成中心式网格式环带式“三层结构”,是控制区内不同岩浆岩系列及有关矿床集中分布的主要因素;(4)源于地幔隆起带脊部的碱性玄武岩浆,由于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的AFC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了高钾钙碱性岩浆和橄榄安粗岩浆,分别与铜、金成矿亚系统和铁、硫成矿亚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地质意义。本文针对研究区在中生代岩浆活动物质来源认识方面的不足,首次对太行山-大兴安岭整个构造岩浆带40余个代表性岩体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不同区段(南、北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中-南地区)、不同侵入期次(早、中、晚)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Nd、Sr、Pb同位素特征,可以推断其岩浆源区性质各不相同:南太行山地区基-中性岩浆均来源于富集地幔储库;北太行山地区早期基-中性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中期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下地壳关系密切;晚期富碱质中-酸性岩浆来源可能与下地壳、甚至中地壳物质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与亏损地幔有联系的年轻的下地壳。由此表明,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地幔,而兴蒙造山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则为亏损地幔。此外,根据岩石的Nd模式年龄,初步认为2543~1485Ma可能指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生富集作用的时间,而983~540Ma则可能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生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西藏冈底斯东段南北向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貌十分明显.南北向构造带的南北向延伸、东西向展布、切割深度、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充分反映了新构造活动期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壳褶缩叠覆、物质侧向滑移和弹滞应变的构造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25年来,研究与金属矿床学说有关的理论问题的兴趣大大增长了,这与地质科学总的发展是相关联的.在一般的地质概念上,如果不涉及某些细节的话,那么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探索地壳深部和上部地幔积累了大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理论基础有了很大进展.尽管目前掌握的材料还远不够完备,而且许多问题还有争论,但它仍不失为基本地质概念和一般构造-岩浆学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许多区域的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地壳的块段构造;在这些块段中由于物理性质不同而划分出各种带  相似文献   

9.
"片麻岩穹窿"是指中下地壳热动力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状构造,是折返造山的产物.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到岩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富含锂-铯-钽型(LCT)型伟晶岩的生成和锂族元素的富集.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中国松潘-甘孜-甜水海印支造山带是中国大型"伟晶岩型"锂矿资源赋存的基地,松潘-甘孜东南部的超大型甲基卡型伟晶岩型锂矿带,产于具有巴罗式"低/中压-高温"变质组合的三叠纪复理石围岩中,早中生代花岗岩以及衍生的大量含锂稀土矿物的伟晶岩脉侵位有成因关系.研究认为,探究片麻岩穹窿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成因机制;识别花岗岩-含矿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揭示花岗岩浆分异作用与含矿伟晶岩相演变的成因联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过程;圈定三叠纪地层中巴罗式变质相带的展布,探明富锂伟晶岩矿带赋存的有利变质相带及形成的P-T条件;揭示"变形-变质-岩浆深熔-成矿"的时空耦合、制约与相互作用,再造造山过程中锂资源富集和保存的规律,以及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式;是揭示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的重要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福建省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梳理总结主要有6个方面:(1)古元古代麻源岩群等结晶基底组成物质具多样性,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变质杂岩组成("麻源变质杂岩");(2)造山带混杂岩填图方法将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解体为"基质"和"岩块",提出"晚古生代马面山俯冲增生杂岩"认识;(3)加里东期构造活动对前泥盆纪基底影响(改造)深远而又强烈,加东期变形-变质-深熔及岩浆作用具有一致性;(4)应用锆石定年,在闽西南及闽北地区确认大量印支期(中-晚三叠世)花岗质岩体;(5)应用紫金山、马坑、上房等矿集区研究资料,构建了精细的晚中生代成矿系列与岩浆序列(四期);(6)确定了长乐—南澳构造岩浆带岩石组合、形成时代,精确划分4个造山阶段(对应四期构造-岩浆演化),反演了地壳隆升过程与机制。福建省所处特殊的地理和构造位置,是研究华南地质的关键窗口,在古老岩石和物质组成、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中生代造山作用机制、中-新生代构造域转换、地壳生长与循环再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伟德山花岗岩体位于胶东半岛的东部。燕山运动晚期,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由于重力不稳性和构造减压而发生上升,并侵入于地壳上层,结晶成岩。早期结晶的是熔点较高,暗色矿物较多的组分,因对流及扩散作用发生分异,形成边缘岩带;由于脉动作用,岩浆冲破早先结晶的岩石,岩浆体一方面上升,一方面扩大体积,并继续结晶,从而形成过渡岩带;进而又一次岩浆脉动,形成中心岩带。由于这种脉动作用,形成成分、结构、构造都呈近同心分带的伟德山岩体。  相似文献   

12.
莫宣学 《地球科学》2020,45(7):2245-2257
青藏巨厚陆壳的性质和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对青藏岩浆岩,特别是其Nd、Hf同位素的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并存着新生地壳和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地壳的结构和属性对成矿矿种、矿床类型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两种机制(构造加厚;地幔物质通过岩浆作用注入加厚)共同造成的,二者贡献比例约6:4.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50~25 Ma期间.大陆碰撞带是造成地壳净生长的重要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3.
松潘-甘孜地体中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主体是扬子地块沿龙门山构造带向松潘-甘孜地体内楔入导致松潘-甘孜地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虽然在松潘-甘孜地体中多数岩体长轴走向和矿物定向均呈北西向,但过去区调中划分的北西向的金川-理县构造岩浆带不能代表这种楔入作用的产物,而应重新划分为北东向的道孚-金川-小金-黑水构造岩浆带,四姑娘山岩体是这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的典型岩体.四姑娘山花岗岩属高Ba-Sr的钙碱性岩石,具有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和岛弧花岗岩的某些特征,而非A型花岗岩;其岩浆成分以中下地壳为主并有幔源特质的加入,其锆石普遍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对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23粒锆石激光探针U-Pb定年,确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燕山早期(191±1)Ma.此年龄对解决龙门山断裂带形成的初始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白云母+夕线石+石英+金红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4kbar和~715℃。片岩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开始于~70Ma,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发生在61~48Ma。本文和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变质岩的变质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带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弧的中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同时,岩浆弧的下地壳主要由变质的基性和长英质岩浆岩组成,含少量变质沉积岩,而中地壳主要由变质的花岗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我们认为在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和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断离,引起了岩浆弧地壳构造缩短加厚和幔源岩浆增生,进而导致上地壳的沉积岩被埋藏到中、下地壳,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出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晚中生代-早新生代的变质作用,也为岩浆弧的地壳组成与空间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阴极发光研究结合SHRIMPU_Pb法精确定年,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中的锆石由残留、变质、岩浆3种类型组成,其年龄分别为(51.1±4.8)Ma、(21.1±2.6)Ma和(14.47±0.5)Ma。LA_ICP_MS分析表明残留锆石的特点是Y(1121×10-6)、HREE(641×10-6)和MREE(182×10-6)含量高,U(207×10-6)、Th(171×10-6)和Hf(0.96%)含量低。与残留锆石和岩浆锆石相比,变质锆石Th/U比值明显降低(0.54)。在3种类型的锆石中都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但岩浆锆石以Ce异常变化大为特征。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中识别出的这3个锆石阶段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演化中的3个重要构造事件相对应。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主缝合带,这种一致性允许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构造模式:50~60Ma之前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期间发生地幔镁铁质岩浆底侵,形成了含矿斑岩的源区;约21Ma前,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造成了底侵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岩浆和地壳快速隆升;约15Ma前,伴随着高原南部地壳隆升后的伸展塌陷,含矿岩浆侵位,形成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相似文献   

17.
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岗岩类的活动占有重要地位,花岗岩的广泛分布是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秦岭造山带中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十分发育,其形成与造山带的发展演化息息相关,是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真实记录.每次岩浆活动及其特定的岩石类型都表征了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和型式.深入研究秦岭花岗岩是阐明秦岭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在研究中国和东亚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地壳表面存在着沿一定纬度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带。以后又进一步讨论了它们长期发展的历史和它们在全球的规模。他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在地壳上分布和排列的规律,探索构造运动的起源,认为这些构造体系所表现的方向性显然与地球的旋转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成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时,它的离心惯性力也随着发生变化,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力推动着地壳的定向水平运动——经向和纬向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19.
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青藏高原是我国岩浆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出露着从元古宇到新生代各个地质时期多种类型的火山岩与侵入岩,面 积达30万km2左右,占全区面积的10%以上。这些岩浆岩在青藏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探测深部的“探 针”和“窗口”,又是构造演化的记录,并形成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拟通过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来研究青藏高原 演化的一些科学问题。(1)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限: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问题,也是国际上争论的一个热点,到目前为止,分歧仍然很大,从主张早于70 Ma 到34 Ma都有。本文根据来自我国西藏 南部延伸1500 km以上的主碰撞带的综合证据提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的时间为70/65 Ma,完成的时间在40 Ma左右, 这个时期称为同碰撞期,40 Ma之后转入后碰撞期。(2)同碰撞阶段的壳-幔交换-底侵与岩浆混合作用: 南冈底斯带同碰撞 花岗岩中有着丰富的岩浆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证据。这两种作用,是通过岩浆作用实现壳-幔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是两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大陆地壳生长方式。(3) 青藏巨厚地壳的成因: 双倍于正常厚度的巨厚地壳,是青藏高原最显著 的特点之一,世界瞩目。通过对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两类地壳、两种机制”的认识,即新生地壳与再循环 地壳;构造挤压增厚机制与地幔物质注入增厚机制。(4)青藏岩石圈的组成、结构与演化:高原岩石圈地幔存在三种地球 化学端元,存在三种岩石圈结构类型,已在青藏高原多处发现地幔与下地壳岩石的地表露头及火成岩所携带的深源岩石包 体。(5)青藏高原深部物质的可能流动: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后碰撞火成活动有规律的时空迁移,以及深部地球物理探 测,都暗示碰撞引起壳幔深部物质的横向流动  相似文献   

20.
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是近年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岩浆系统概念.聚焦山东东部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在野外地质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火成岩年代学、断裂体系分布、大地构造学与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不同性质火山岩浆的时空演化与分布特征.首先,在时间序列上,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表现为酸性岩浆侵位-基性岩浆侵入-中性岩浆喷发的特征;其次,在不同的地壳深度,穿地壳岩浆系统有不同的表现,由深到浅,呈现岩基/岩株-岩脉岩墙-火山机构的变化;空间分布上,酸性岩体多位于古隆起区,火山机构沿深大断裂呈现串珠状分布.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特征指示了青山期岩石圈的构造特征:岩体自身近E-W向展布,说明岩体侵入时的中上地壳的断裂体系主要为近E-W向,而岩体整体上沿着NE-SW向分布,说明了更深部断裂体系主要为NE-SW向,控制了整个区域构造的发育.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区域发育的浅层构造断裂系统为早白垩世晚期(青山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提供了通道.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伴随着区域热隆-伸展-滑脱作用,在此过程中山东东部青山期盆地格局形成.花岗岩抬升速率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山东东部地区早白垩世青山期的热隆速率略快于2.7~4.1 mm/a,强烈的"热隆-伸展-滑脱"作用是同期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