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产生和活动引起的地温场分布、变化与暴雨天气产生和落区分布关系,最后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与暴雨个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由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及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相伴的"震源涡"可导致廊坊地区降水异常和偏多;一年中由于地震频发落在廊坊地区境内形成的多个地震"拍涡",其存在可以导致廊坊地区数月降水的异常和偏多。从地气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廊坊地区多雨和暴雨的主要地气系统是地震"拍涡"和"震源涡"。通过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表明,掌握地下中强震活动信息,充分利用地热涡形成引起的地温场变化以及地热涡最强点("超能值")的分布,结合天气影响系统的诱发,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1980~1994年台湾海峡两岸的地热涡与降水季度预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0~1994年大陆3.2m深度和台湾3.0m深度的地温资料,分析了15a来的逐季地气图,统计了台湾海峡两岸的地热涡活动,发现平均每季有1个地热涡活动,其水平尺度比大陆内部的地热涡要小,生命史也要短,进入台湾地区的地热涡绝大多数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其移动速度比大陆内部的要快得多。90%以上的地热涡在同期有多雨区与其对应,热涡中心与多雨中心相距在100km以内者占68%。最后给出了一个季度降水的定性预测方案,其步骤为:预报地热涡的中心位置、强度和水平尺度;推算降水正距平区的水平尺度、中心位置和强度;根据本区发生的地震等情况进行预报订正。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约我国天灾(旱、涝、震)活动的地热涡列共有4条,本文首先介绍了2003年上半年4条地热涡列的活动特征,然后根据其演变趋势预测了下半年我国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从预测结果看,降水和洪灾预测较好,地震预测仍然不行。文中对地震预测应走的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柳苗  汤懋苍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3):637-640
分析了河套地区9个测站1954-2005年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及对应的冬季地气形势,经对比分析地气形势可分为5种类型:(1)大涡型,(2)小涡型,(3)河套处于地热涡或地冷涡的东(西)边缘(东西相反型),(4)河套处于地热(冷)涡的南(北)边缘(南北相反型),(5)地气系统尺度很小(系统零乱型)。分析发现:“大涡型”最为稳定,河套春、夏季降水也是稳定的多或少(对大地热或冷涡);“小涡型”的稳定性不如大涡,但做夏季预测时可参考大涡型;“东西相反型”意味着河套地区在地热涡和地冷涡之间,可预测河套地区春夏季降水将是正常;当出现“南北相反”或“系统零乱”型时,预报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141个测站1980~2000年逐月3.2m地温资料和160个测站196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用“地气图”方法对西北区内“地热涡”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区“地热涡”平均水平尺度为560km,每个“地热涡”平均持续时间约4.3个月,而且多雨区与“地热涡”,少雨区与“地冷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结果支持文献[1]、[2]提出的地气耦合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平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 Nino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结果。  相似文献   

7.
地气图预测全国月降水的实践总结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根据地热涡的移动规律和地热释放的持续性,我们设计了两种月降水的预测方法:(1)外推法,依据过去2~3个月地热涡和多雨区的移向、移速,外推下个月多雨区的位置;(2)"正多负少"规则,利用地热释放的持续性,对3.2 m地温月际变温为正的地区,预测下月多雨,月际变温为负的地区预测下月少雨("正多负少"规则)。此规则的历史拟合率约为65%。指出了5种不符合"正多负少"规则的情形及其可能原因。利用上述2种方法,从2005年9月开始进行全国降水预测试验,按全国统一评分方法,2年多来平均得分为67.5分,2007年12个月的平均得到70.5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化的降水率公式、散度方程和运动学公式,在强降水上空满足特殊风压场(高层地转偏差大于实际风)和(低层地转偏差大于实际风)的条件下,导出了与天气尺度运动的正相对散度中心相对应的强降水加强、减弱及移动的判别式。并以蚌埠为例定性地作了临近预报,结果与实况一致。讨论表明:在天气尺度运动正相对散度中心对应的强降水上空,满足上述条件下,高、低层非地转运动在地转涡度平衡态(fζ=▽~2φ)附近摆动,通过正相对散度中心的变化,影响强降水加强、减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热异常定性预测年度降水之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将“地气图”方法引入年度降水的定性预测中,在分析了1955-1996年共42a的气修资料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同期地热涡族轴线走向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地热族轴线与我国东部雨带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多(少)雨带轴线与地热(冷)涡族轴线基本相合,即轴线呈南北向时,雨带亦呈南北向,反之亦然。在地球自转的减慢年,雨带往往呈南北向。  相似文献   

10.
用CEOF分析中蒙地温场的空间分布及时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1954-1999年中蒙0.8m地温资料进行CEOF分析,发现地温场存在沿纬向的4条波动结构,与我国的4条纬向地震活动带一一相合;青藏高原边缘的“中印缅热点”和“中阿巴热点”及台湾东部的扰动先于其它地区,是我国地热涡的扰动源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用“地气图”方法进行降水预测的基本思路,总结此方法的预报实践,指出省级尺度旱涝预测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强调除加密观测外,上游地热涡增强的能量频散作用是下游地热涡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善华 《气象科学》1993,13(2):182-192
通过简化的降水率公式、散度方程和运动学公式,在强降水上空满足风压场,(分别为高,低层地转偏差;分别为高、低层实际风)条件下,分别导出与天气尺度运动正相对散度中心对应的强降水加强,减弱及移动的判别式。并提出以此判别式作为临近预报的依据。讨论表明:在天气尺度运动正相对散度中心对应的强降水上空,满足上述条件下,高层,高、低层及低层非地转运动在地转涡度平衡态(fζ=▽2φ)附近摆动,通过高层强辐散、高层强辐散同时低层强辐合或低层强辐合引起正相对散度中心的变化,影响强降水加强、减弱。  相似文献   

14.
副热带天气尺度系统短期演变的泛准地转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伯威 《大气科学》1982,6(4):422-431
在 Rossbs数λ《1的情况下,如果在大范围降水区域中潜热增温率大于温度平流,或者因热力对流引起的动量铅直传递大于动量平流,都能使运动偏离准地转状态。散度场和垂直速度场都比准地转情况下强。但除少数极端情况外,涡度场仍是准地转的。基于这一点,关于西风带天气系统准地转演变的一些基本原理也适用于一般副热带场合。本文论证了上述观点,提出泛准地转演变的概念。并给出一种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述泛准地转演变中各种扰源制约场变化的一般规律近似解析解。特别讨论了水汽潜热和涡度的对流铅直传递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洪共1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的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则对应着江淮大小;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大水。引发大水的直接原因是本地区地热涡的强烈发展,它因刚好位于数组”同向等距地热涡族”的相交点上,交相干共振的结果,文中详细分析了1954和1982年两个个例。最后分析了“中印缅热点”的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西南低涡在6~8月对安康降水的影响,发现尽管西南低涡对安康降水有较大影响,但差异非常明显,选取1978-07-14~16日典型的低涡降水过程,从形势场和能量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类降水的基本特征,对准确预报这类系统,减少预报失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4年9月上旬渝北川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局地洪涝灾害。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结合多卫星微波反演的降水资料及高分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南低涡等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揭示暴雨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探讨高层非地转平流风分量与暴雨落区的关系,比较第1暴雨阶段(9月2日)和第2暴雨阶段(9月3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发现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则为显著的对流性降水。北方弱干冷空气和南方水汽输送在西南低涡暴雨持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9.
黄河龙头水库多水月(季)预测的地气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占良  汤懋苍  雍晓春 《高原气象》2010,29(4):1067-1071
利用黄河龙头水库流量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1956年以来逐月流量资料和东亚地震资料及黄河产流区久治气象站1975年以来逐月3.2m地温资料,研究了唐乃亥多水期(流量正距平)的成因及其预报。发现东亚6.5级以上强震形成的地热涡经过黄河源区是唐乃亥多水的原因,具体可分为(1)上游强震涡东移;(2)南北地震带中段强震涡北移;(3)西北太平洋强震涡西退;(4)北方强震的"拍频"作用引发地热涡生成。另外,久治站3.2m地温的增暖过程可作为唐乃亥流量增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黄楚惠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09,28(2):319-326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bPa 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 hPa 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 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 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