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南澳断裂带与滨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南澳断裂带,亦称靖海——长乐断裂带,它是东南沿海滨岸的一条NE—NNE向的中生代强烈活动的变质带和深断裂带,亦是一条地震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滨海断裂带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条NEE向大型弧形断裂带,亦称南澎——涠洲岛断裂,向东北可能与NE向平潭岛外——兄弟屿断裂联合或复合组成一带,它是一条新生代强烈活动的断裂带;该两条断裂带在汕头海外互相截交,不属于同一断裂系和同一地震带。作者认为东南沿海大于7级以上强震与滨海断裂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南澳断裂带仅是一条中等活动的断裂。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图象对河北平原中部地区进行断裂构造解析,发现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并构成网格状构造,该构造控制着地震的发生。根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断裂的生成机制。区内断裂主要是在早期(燕山期)近南北向压应力及晚期(喜山期)北西西-南东东向压应力条件下形成的。现今华北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它主要使前两期生成的断裂作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和平 《华南地震》2002,22(3):11-19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了受周边板块运动影响外,还受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和壳幔深部结构制约。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变化为:晚第三纪,陆缘裂陷盆地区为SSE为拉张,粤东、粤中沿海陆地局部为近SN向挤压;上新世晚期至今,为NWW-SEE向挤压。燕山晚期以来沿海地区“华夏山系”的造山后拉伸塌陷和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地壳张裂,软流圈上涌,对广东沿海的新构造运动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广东沿海上地幔的高热状态和地壳内部的流变分层结构,是该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发生的重要的深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断裂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晨 《地震》2005,25(3):102-108
分析了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 将所获结果结合其后400年间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获取对该大地震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地震观测数据资料, 对福建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再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菲律宾板块向西挤压, 导致大陆东南沿海的应力积累, 从而诱发了当年泉州海外8级特大地震; 重要的是, 在震源区附近有一条近NE向活动断裂贯穿而过, 它在这400年间释放出的地震活动能量占福建地区(含近邻)所释放地震活动能量的绝大部分。 分析结果认为: 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这条基本平行于长乐-诏安主干断裂东约50 km海中的断裂才是福建地区近几百年来地震活动主要区域, 也是福建地区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易发生地震的构造部位, 是控制东南沿海近海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5.
闽粤海外历史地震与台湾海峡现今强震活动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学仁 《中国地震》1998,14(3):51-59
闽粤两省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且福建南日岛至广东南澳一线的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尤为突出。历史上东南沿海地震带曾发生过4次7级以上大地震,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泉-汕段海域,继华南地区本世纪著名的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后,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又发生7.3级强震,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闽粤沿海地区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历史强震活动资料,分析闽粤沿海与台湾海峡强震在时间进程,  相似文献   

6.
章纯 《地震》2007,27(3):26-33
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了台湾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对华东南地区应力场调整的影响, 给出了这些地区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分布特征, 解释了台湾地震活动与大陆地震活动同步的问题。 研究结果认为, 台湾东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扰动主要影响福建至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的应力场; 如果地震发生在台湾东南角, 其扰动应力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台湾北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除影响福建至广东沿海外, 还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1985年5月7日—15日在福建省泉州和厦门召开的“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概况。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75个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区域构造、新构造地震和矿产三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与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有:①长乐一诏安断裂变质带;②东南沿海升降速率;③滨海断裂带;④北西向构造;⑤华夏古陆等五个问题。大陆边缘构造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对寻找矿产、保护环境和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帮华  黄日恒 《华南地震》2006,26(3):109-118
中国东部,相对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震中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也关系密切。通过对东南沿海大量震例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三组断裂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东南沿海地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分别构成了区内的衰减构造、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形成了东南沿海陆缘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9.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粦华  周峥嵘  鲍挺  倪晓寅 《地震》2006,26(2):104-112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 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 认为这与台湾地区、 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 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 力轴仰角较小, 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 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 接近与海岸垂直的挤压力。 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强度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规律, 认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台湾强震力源所在, 而且其影响向西扩展, 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力源仍然是来自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12.
从概念上区分风暴潮和地震海啸,讨论风暴潮和地震海啸的形成、分布;通过对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和大陆架情况的分析,认为山东日照地区沿海既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也不可能受非本地地震海啸的影响。日照沿海遭受的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  相似文献   

13.
<正>1研究背景华南沿海由于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地震活动强度、频度均大于华南地块内部,一般称之为“华(东)南沿海地震带”(图1中蓝色粗线多边形范围)。由于该带地震活动集中在闽粤赣交界及近海地区和粤桂琼交界及近海地区,结合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以广东阳山—从化—惠阳一线为界(图1中蓝色粗线),将华南沿海地震带分为东、西两段。华南沿海地震带包括东南沿海、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大地构造属加里东褶皱带。该区晚古生代以来大部分为相对隆起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  相似文献   

14.
对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资料中心和国际地震中心地震目录的研究表明:要研究全球规模大型构造上m_b<5地震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目录必须是比较完整的。研究结果是:在研究构造板块边界(俯冲带、中海岭系和大陆造山系)的地震活动性中发现了负相关现象,它揭示了“表面”(<400 km)地震的存在。对上述地区,在地震活动的平均曲线中,强震(m_b>5.4)和最深震(>400 km)几乎经常显示出很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地震资料基础上研究建立大陆壳三维密度模型的基本原理,论证用五层模型近似复杂地壳构造的合理性.该模型相当可靠,因为它具备足够的地壳地震信息,地质内容充实,而且易于描述和输入.原苏联欧洲南部地区(高加索和南里海地区例外)的三维模型表明,在沉积盖层和固结地壳中地震速度与密度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本文的第二部分讨论在整个欧洲大陆建立地震密度模型的效果及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近海海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的震级、震中参数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各海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确定海域受历史地震影响的最大影响烈度,然后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的精度较低,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遗漏.(2)渤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黄海次之,东海最弱.(3)近海海域的震害主要来自海域地震和近岸陆地强震的影响,影响强弱依次为:渤海、黄海、东南沿海、东海.(4)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受印度板决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挤压方向影响.(5)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别是布格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与强震构造带的空间分布关系的相关性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域及滨海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海域地震危险性区划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福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活跃,而福建沿海地区现存大量的石结构房屋存在严重的抗震隐患。选取4个县(市)对村镇石结构房屋开展抗震性能调查,从结构特征、施工技术、构造措施和后期改建等方面对其抗震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中平原区的新华夏系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近年来地震地质、卫星照片解析和大量钻探和物探工作发现,关中平原区之下广泛发育着北北东向构造形迹,是华北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一个现今很活跃的构造体系。它改造先期生成的结构面、影响和控制地貌水系的发展、牵制着地震活动和地热异常区的分布。它的小震活动与华北区新华夏系构造的强震活动相呼应,可能成为现今华北区强震发生的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由于海底地震台站的缺乏,如何提高海域地震定位的精度是目前地震学家面临的问题之一。南海北部陆缘作为板内地震的活跃带,其微震活动在华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频发,海上由于未布设相应的地震台网,因此对近海海域地震尤其是微震的定位精度极低。利用2012年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期间两台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所记录到的南澳外海域发生的ML2.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OBS数据加入前后对地震定位结果的影响。这是首次在南海北部陆缘利用OBS联合陆上地震台网对天然地震进行定位的对比研究,结果说明了近海海域OBS的布设将会对我国沿海地震定位精度的提升、地震活动性的特征以及海域断裂构造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陆地震对人类威胁最重。全球大陆地震集中在北纬20°—50°地带,它们可分为四个相似的地震区。中蒙地震区和北美地震区的对比,能很好地揭示其相似的特征。中、美两个地震区的东半区都是相对的少震区,以北东向地震构造为主,均穿插北西向断续的地震构造,构成交叉的网络。此外,根据两地区地震强度和数量的分布,都可以分成几个近东西向的板条,每条之间在地震活动、地壳形变、新构造活动、重力、地磁、地壳结构、以及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差异。然而地震网络和岩石圈的板条分割这两种构造格局的综合作用,两个区域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在此控制下,也表现了某些震源构造的相似,如邢台地震与新马德里地震,泉州地震与查理斯顿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