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975年5-7月份我们在三种典型地形:平原(沙河站)、山区(兴隆站)、水面(怀柔水库)所进行的太阳光学观测对比结果。我们定时对日面精细结构(米粒组织)电影摄影,共取得三万多幅照片,将它们成象的质量按优劣分为六等评定,就质量较好的1—3等而言,怀柔占24%,兴隆占12.7%,沙河占7.5%,水面明显优于山区和平原,详细结果见表3,4,5。在1'.5x1'的(画面)范围内,三地均出现达仪器极限分辨(0~".9)的照片,怀柔占1.3%,兴隆占0.8%,沙河占0.1%,这种照片在怀柔连续出现的时间间隔略长于1秒。  相似文献   

2.
在丽江高美古前期选址工作的基础上^[1-2],二期选址的望远镜地面高度的确定工作于2000年11月3日至2000年12月16日进行,采用30m铁塔的温度脉动测量装置,对6#选址观测点的近地面大气湍流进行反复多次测量,得到近地面不同高度(4-30m和8-22m)上每夜温度结构系数CT^2的平均值,对观测取得的资料作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得到高美古6#观测点的望远镜地面高度为13~15m。  相似文献   

3.
在丽江高美古前期选址工作的基础上[1~2],二期选址的望远镜地面高度的确定工作于2000年11月3日至2000年12月16日进行,采用30m铁塔的温度脉动测量装置,对6#选址观测点的近地面大气湍流进行反复多次测量,得到近地面不同高度(4~30m和8~22m)上每夜温度结构系数C2T的平均值,对观测取得的资料作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得到高美古6#观测点的望远镜地面高度为13~15m。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分米波(700—1500MHz)射电频谱仪”和“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分别于2001年6月24日和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了两个稀少事件,前者是一个小射电爆发,其上升相伴随有短周期(约29、40和100毫秒)的脉动,后者是一个射电大爆发,在2840MHz上产生了周期约30毫秒的射电脉动,还着重讨论其甚短周期(如29—40毫秒)的脉动现象,甚短周期脉动可能是归因于起源在日冕深处不稳定区域的哨声波束周期链对射电辐射的调制,或沉降电子束驱动的静电高混杂波,经由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甚短周期的射电脉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1978年12月-1979年2月我们在本台太阳观测区对地面不同高度所进行的温度脉动测量和太阳光学观测对比结果。结果表明,该地点是一个良好的太阳光学观测地点,适合建立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室。详细结果见表Ⅴ(二)、Ⅵ(二)。通过对上述两项观测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塔体的高度为15m。此外,在本观测期问对该地点的太阳宁静度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详见4.资料的分析与比较)。最后,对我们进行的这项工作及今后太阳观测点的选址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间飞船Hellos 1和2的观测表明由0.3AU至0.9gAU,Alfven脉动振幅的衰减比Alfven波传播的WKB解预计的振幅变化要大.Alfven脉动能谱密度的变化可以表示为WKB解预计的能量变化乘以一个衰减因子e~(-2(r-r_0))/λ(f),其中r=0.87AU,r_0=0.29AU,λ(f)称为耗散长度.当频率f>10~(-2)Hz时,λ近似为一常数,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低频区.这一现象对有关Alfven脉动耗散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检验标准。本文导出了与Alfven脉动的波能串级模式和粘性衰减模式相应的耗散长度的解析表达式,并将Helios观测得到的太阳风参数代入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比较发现,波能串级模式给出的耗散长度的数值及其随频率变化的趋势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而粘性模式给出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BATC巡天组近十年的观测值班记录,统计了兴隆观测站可观测时间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每年大约有195个可观测夜(约1986小时),其中大约有87个观测夜(约918小时)用来巡天,约有18个观测夜用来测光.另外还统计了兴隆观测站施密特望远镜十年来北极天区的观测图像中星像的半高全宽(FWHM)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年内平均星像的半高全宽约为2.3像元(老CCD)或2.2像元(新CCD).一般来说,夏季的星像要好于冬季,这与刘颖(Liu)等人2003年[1]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1988年11月20日——12月20日首次在海南儋县(地理经纬度109°8′E;19°31′N)观测到地磁脉动。12月13日——20日正处在联测时间内,这八天资料的初步处理,提供关于太阳高能事件期间甚低纬地面地磁脉动的情况。 观测仪器是MFM_3型饱和磁强计,分辨率0.01nT,量程0—1000Hz。使用YEW3056型笔绘记录仪进行记录,走纸速度是2cm/min,记录格值1nT/cm,同时记录EW和SN两个分量。记录时间是每天从0800—2000(北京LT),12月14日2000到15日0800也做了记录。 我们主要探讨Pi2阻尼型脉动(周期45—150秒)和Pc3脉动(周期10—45秒,持续时间≥10分,峰峰振幅值在0.1nT以上),另外,对Pc4和Pc5的出现频次也作了统计,结果列在表Ⅰ。从表中我们看到12月14日0650—2400和20日0800一2000没有出现我们所统计的脉动。Pc3主要出现在13日,17日和19日的白天,周期主要是20—30秒范围,峰峰振幅值在0.1—1nT内,存在准正弦形状(图1),多谐形状(图2)和重迭在Pc4或Pc5之上的开关(图3)。Pc4主要出现在15日0100—1400和16日1000—1800时间内,振幅值很小,多数在1nT以下。18日和19日几乎全天都在Pc4—5。Pi2只出现在15日0135:15—0141:30时间内,周期大约60秒,最大振幅值1.65nT,并且SN分量远大于EW分量的振幅值。 Pi2,Pc3和Pc4—5出现频次与太阳高能事件  相似文献   

9.
腔失谐引起的牵引效应是限制氢脉泽长期稳定度的主要因素,并使时畴测量中的频率稳定度出现不随τ变化的“平坦区域”。本文叙述了近一年来我们为了减小腔牵引所做的实验和改进。通过腔频温度补偿实验而使腔频温度系数小于100Hz/℃;腔温也从50℃降低到约30℃,使原子谐振谱线Q值增大了1.5倍。初步的比对结果表明,作了上述改进后的氢原子钟(锁相晶振)的长期稳定度达到±(4-7)×10~(-14)/日。  相似文献   

10.
一项雄心勃勃的OVLBI(轨道VLBI)计划,在欧洲及美国空间机构——ESA及NASA的支持及合作下,正由各国射电天文学家逐步付诸实现,这就是被称为QUASAT的计划,一颗装备有15米直径射电望远镜的专用卫星——QUASAT将被送入轨道,与地面上的VLBI网协同进行对射电源的观测。1986年7-8月间,由美国JPL的Genald S.Levy博士领导的一批国际科学家,利用现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利用CHAMP (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GRACE-A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A)、SWARM-C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nd Environment Explorers-C)等3颗极轨卫星的资料, 研究360—480km高层大气密度在低纬度区域的午夜极大值(Midnight Density Maximum, MDM)现象. MDM一般出现在23:00- 02:00 LT (Local Time)之间,峰值位置在低纬度15°以内,谷值位置在中纬度35°-45°附近,整体略偏向南半球,振幅约为平均密度的26%.随着高度增大以及太阳辐射水平的增强,MDM振幅呈减小趋势;冬至和夏至日附近的季节效应会减弱MDM振幅,在春秋分日的振幅最大.用3个主流大气模型DTM2000 (Drag Temperature Model 2000), NRLMSISE00 (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和JB2008 (Jacchia- Bowman 2008 model)对MDM进行模拟,JB2008没有刻画出MDM现象;另两个模型低估了MDM效应,在360km和480km两个高度DTM2000模型的振幅仅为观测的46%和53%, NRLMSISE00模型仅为观测的33%和26%;模型没有准确刻画出MDM与高度、辐射水平和季节的关系.联合3颗卫星的资料,研究了-种基于地理纬度的6阶勒让德多项式,同时融合地方时和高度因素的经验函数,在振幅和相位上可以较好地刻画MDM特征,相关系数达到0.923,可为大气密度模型的修正提供借鉴,服务于低轨道航天器高精度轨道预报.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昊平观测站40m射电望远镜, 在L波段对Vela脉冲星(PSR J0835-4510)进行了单个脉冲观测研究. 在56min的观测数据中, 共观测到38040个单脉冲. 探测到观测时间内辐射的所有单脉冲信号, 其中单脉冲的半峰线宽(half-maximum line width, $W_{50  相似文献   

13.
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Microwave AnisotropyProbe,简称MAP,为了纪念2002年9月逝世的微波背景测量的先驱Darid Wilkinson的功绩,现改称WMAP)是2001年6月30日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的,最终定位于距地球约150万千米处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 Lagrange Point)。在此处,太阳-地球-WMAP三点一线(太阳距地球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日、地的引力作用结合起来保持WMAP相对于地球处于稳定状态。处于这一位置的WMAP,远离人间发出的任何  相似文献   

14.
半接双星(semi-detached binary)对于研究相互作用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规模时域巡天时代的到来,预计将发现大量此类天体。针对海量的时域观测数据,需要一种快捷的建模工具对半接双星开展自动化光变曲线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了半接双星快速测光解轨模型。该模型根据光变曲线和已知的主星温度对半接双星的轨道进行建模,获得其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4个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半接双星神经网络解轨模型能够快速地对一条光变曲线建模。在测光误差小于光变曲线振幅1%时,模型对于轨道倾角接近90°、温度比约为0.6、光变振幅为1.84 mag的半接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251, 0.004, 0.008和0.003。另外,模型应用在开普勒(Kepler)卫星实测光变曲线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脉动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进行建模(拟合度可达0.9以上)。此外,该模型作为一个通用工具可以迁移到不同测光巡天项目上。  相似文献   

15.
观测角     
12月 1 4日双子座流星雨极盛双子座流星雨极盛出现于 1 2月 1 4日 ,极盛期持续近两天 ,据 2 0 0 0年天文普及年历预告 ,极盛时为 1 4日1时 ,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的赤道坐标为 :赤经 7h2 8m,赤纬为 33°。在理想条件下 (即晴夜天空无月光干扰 ,可看到 6 5等的暗星 ,辐射点在天顶 ) ,每小时可看到的流星数为 1 1 0。如果一位观测者的实际可见星等为m ,辐射点天顶距为z,则实际可观测到的每小时流星数为 1 1 0× ( 2 .6) m - 6.5× (cosz) 1.4 7。1 2月 30日金星傍月1 2月 ,在日没后金星出现于西部天空 ,地平高度很大 ,观测条件良好 ,…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1987年9月23日云南日偏食射电多波段观测结果。 1.取得了太阳活动低年射电太阳半径:在8.2厘米、10.6厘米、21.1厘米三波段分别为1.060、1.068和1.083r⊙。 2.暗条N—2上空射电源被观测到:它们在三波段立体角范围分别是0.4~1.0×10~(-8)Sr,1.2~2.0×10~(-8)Sr,4.2×10~(-8)Sr;平均亮温度分别在1.0~1.2×10~6K,1.7~2.4×10~6K,3.4×10~6K。 3.观测到日珥E—1上空射电源: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为0.4×10~(-8)Sr,0.3×10~(-8)Sr,0.8×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3.0×10~6K,5.3×10~6K,8.0×10~6K。 4.谱斑上空射电源观测到3个,三波段立体角分别为0.8~1.3×10~(-8)Sr,0.8~1.8×10~(-8)Sr,1.6~6.0×10~(-8)Sr。全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0.7~0.8×10~6K,1.0~1.1×10~6K,1.0~2.8×10~6K。晕的辐射标度分别为8.0×10~(28)电子数~2/厘米~5,6.7×10~(28)电子数~2/厘米~5,3.7×10~(28)电子数~2/厘米~5。 5.在日面西北边缘100°~115°范围内观测到日冕凝聚区,它的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是0.3~0.7×10~(-8)Sr,0.6×10~(-8)Sr,1.3×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在三波段分别为0.8~1.6×10~6K,5.4×10~6K,7.4×10~6K。它的延伸高度在三波段分别为2.10×10~4km,3.53×10~4km,4.72×1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山基地25 m射电望远镜在1.54 GHz频段对脉冲星PSRJ0034-0721强单个脉冲进行了观测.使用单脉冲探测方法,从1 h观测数据中探测到116个信噪比R_(SN)N≥5的单个脉冲信号.在1.54 GHz频段探测到的单个脉冲R_(SN)从5到10.5,峰值流量约是平均脉冲峰值流量的14~29倍,远小于典型巨脉冲强度与其平均脉冲强度的比.这些脉冲的强度累积分布基本符合幂律谱,拟合得到谱指数α=-4.3±0.4.本次观测对R_(SN)≥5的单个脉冲探测率为3%,对R_(SN)≥10的单个脉冲探测率约为0.08%.这些脉冲的半峰线宽(W_(50))从1.6到8 ms,平均为3.9 ms.探测到的绝大多数强单脉冲发射相位集中分布在平均脉冲轮廓的峰值相位处,但也探测到两个R_(SN)8.5的强脉冲相位提前平均脉冲轮廓峰值相位33 ms左右,表明强脉冲发射区可能有两个,符合前人在40 MHz和111 MHz频段的观测结果,但1.54 GHz频段的平均脉冲轮廓只显示一个成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波段的观测数据, 研究了黑子本影振荡在太阳大气不同高度或温度的振荡特征. 目标黑子发生在2017年9月15日, 位于活动区12680. 多波段的观测数据包括AIA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的极紫外成像及IRIS (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的紫外光谱和成像. 在太阳黑子的本影位置, AIA 1700 Å 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4.2士0.8) min,而AIA 1600 Å、171 Å和193 Å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2.8士0.3)min. IRIS的Mg II h和k谱线及远紫外成像(2796 Å)都表现为(3.1士0.5) min的准周期振荡,而谱线Si IV 1393.76 Å的振荡周期约为(2.9+0.4)min.观测结果说明黑子本影的振荡周期随着太阳大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较短的周期可认为是3 min振荡,很可能与黑子本影上方的慢磁声波有关,它起源于温度极小区并向上传播到日冕.较长的周期可解释为光球的5 min振荡,与太阳的P模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脉动B型(Slowly Pulsating B-type, SPB)星的脉动频率很难被地面观测设备所观测到,直到近些年空间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才使其得以实现. SPB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恒星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待解决.而星震学恰巧是一个用于探索恒星内部结构和相关的物理过程的有力工具.因此,星震学方法可以用来探测SPB星的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通过用模型网格的方法对KIC 8324482这颗SPB星进行初步的星震学诊断,并通过计算其震荡数据(周期与周期间隔)的卡方值来筛选最佳拟合模型,确定了这颗星的一些基本物理参数,并发现了SPB星周期间隔的振荡频率和振幅与其对流核收缩留下的元素丰度梯度轮廓的关系.除了对流超射以外,扩散混合也是解释该恒星周期间隔分布结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单介绍利用十米天线秒级通道观测1987年9月23日21cm射电日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射电掩食半径为1.280r⊙,等效半径为1.083r⊙。食甚时刻01~h50~m30~s(比光学食甚推迟05~m49~s),复圆时刻03~h12~m20~s。剩余流量为63%。总流量59.3s.f.u,宁静成分49.6s.f.u.,活动源9.7s.f.u.及与所掩各光学源相应的射电源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