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日汉物理探查大词典》评介由地质矿产部物化探测研究所组织协调我国地矿、铁道、石油、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及有关大专院校的一大批专家、教授,历时3年多,精心编纂而成的《日汉物理探查大词典》已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并于11月15日在地质矿产部举行了首发式。这部词典...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隆起区的东北边缘,青藏高原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交汇于此,是整个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也是其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高原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烈,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探讨强地震发生的深部环境的最佳场所.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构造特征,近些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笔者收集了近三十年来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展开的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观测工作,综合论述了人工源地震探测方法和天然地震成像方法(主要包括接收函数方法、地震层析成像方法、SKS剪切波分裂分析等)的发展和不同地震探测方法所取得的关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速度结构、莫霍面形态、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等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方面已达成的的一致观点以及有待进步一研究之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的青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6~ 1 1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法国 Joseph大学地球物理及构造研究所合作 ,在青海共和至玉树公路沿线 ,布置了40台 Minititan三分量地震仪和 1 3台 CEIS单分量地震仪 ,进行天然地震观测 .研究区位于班公—怒江断裂以北、柴达木以东、中祁连断裂以南和龙门山断裂以西的区域 .沿线穿过南祁连、东昆仑、巴颜喀拉、金沙江等 ,横穿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图 1 ) .此剖面是第一次穿越青藏高原东部的地震探测剖面 ,它有利于与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便于探讨在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过程中 ,对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特征的影响 ,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区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通常采用单方法反演、仅对不同方法反演结果进行对比解释的综合勘探方式,单方法反演的多解性严重降低了其探测精度.如何提高采空区的探测精度,对采空区进行有效探测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物理技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提高地震与电法技术的探测精度,基于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理论,设计了地震初至折射走时数据和高密度电法数据的联合反演算法流程,对采空区理论模型和野外实际数据进行了联合反演处理.结果发现通过两者的联合反演,不仅可以提高采空区电阻率反演模型的成像效果,而且能够获得地震单方法反演难以成像的采空区低速异常体,从而提高了地震与电法技术对采空区的探测精度.表明地震与电法探测数据联合反演是一种提高采空区探测精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波场研究地球内部壳、幔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地震波场中的远地震观测法、近地震观测法和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法.其中,由于人工源地震探测的震源位于浅表层介质中,且其震源位置、爆炸时间、接收条件等均为精确已知,因此其所得结果的精度最高、且最为准确.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分为深部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探测及深部近垂直反射波法探测.前者可求得壳、幔介质的分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后者可较详细了解地壳构造形态的细节.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却相辅相成.当今,将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法联合观测以取得较详细的速度结构和构造展布特征将必成地球内部研究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国内外有关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实例,对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介绍。由于城市地区特殊的干扰环境,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需要对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探测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城市地球地震活断层探测应充分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和人工地震测深精度高的优势,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球物理特征,配合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天然地震观测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提高探测结果的分辨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一次火山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火山灾害与环境”。并对长白山的天池火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联合基金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联合主办,由吉林省地震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国家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有关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31个单位。到会代表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区的地震,就目前本省台网多年测定的结果表明,震源深度都是分布在0~20公里这个范围,这说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是在地壳中进行的。随着地震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解地震震源在地壳内部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对地壳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目前,探测地壳结构的方法,主要的仍是地震波法(包括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和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以跨谢通门—青都断裂的两条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资料为基础, 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青藏高原日喀则地区隐伏断裂探测中的首次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所获取的高密度电法剖面显示, 该断层的电阻率异常特征清晰, 其上断点埋深可达20—30 m, 较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所揭示的断层上断点埋深(50 m)更浅, 结合地层年代资料推测该断裂的最新活动时期为早—中更新世. 探测结果表明: 高密度电法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断层在浅部松散层的延伸, 适用于日喀则地区的隐伏断层探测; 相较于浅层人工地震探测, 该方法对浅部松散层的探测具有明显优势, 一定条件下能够更好地揭示断层上断点埋深, 可与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形成互补. 需要指出的是, 在应用中需重视测区水文地质及地层发育情况对探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气枪震源地震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人类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和演化的知识仍主要来源于人们从天然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中获取的信息.尽管天然地震能量大、探测范围广,但其发生的频率低、位置不确定、定位精度差,因此利用天然地震探测地球内部精度相当低.与天然地震相比,人工震源的位置及激发时间可以精确控制且重复性好,因此具有很高的探测精度.但常用的人工震源(如爆破震源、电火花震源、锤击震源及列车震  相似文献   

12.
澜沧—天祝地震系列迁移的有序性张治洮(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主题词:地震序列地震迁移有序度根据有关资料,将澜沧—天祝地震序列的震中位置(纬度x,经度y)、震源深度(z)、震级(MS,简用M)及发震日期(T)摘录于表1。对该系列的迁移关系,可用...  相似文献   

13.
地震雷达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色、环保的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构建地震雷达,实现大范围的地下探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最早,探测地球内部利用的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这是因为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一次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吨级炸药.几千公里远处仍可以接收到信噪比大于1的地震波信号,但天然地震发生频度低和震源位置定位精度低限制了利用天然地震进行地下探测的精度;后来,利用人工源的地震勘探得到迅速的发展,探测精度明显提高,但受到人工源能量的限制,探测的空间尺度有限;今天,以小当量激发实现大尺度探测是发展地震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地震波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发展人工震源的编码和接收信号的解码等理论和技术,可以从电磁波雷达在过去半个世纪所经过的道路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可以预期,地震雷达的发展将会对观测地震学带来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人对宿松—枞阳断裂的研究,结合具体工程采用电法联合勘探技术对目标断层展开探测,通过多条测线及多种方法的验证,最终成功探测目标断层,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及研究。实践证明,电法联合勘探在丘陵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震安评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地区深部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叶城-狮泉河地震探测剖面, 始于塔里木盆地南缘, 穿越西昆仑造山带, 终止于喀喇昆仑山东侧. 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 勾划出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 获取了塔里木岩石圈以约40°倾角向南俯冲到西昆仑造山带之下约280 km的层析图像; 地表出露的地体边界在层析图中均有显示, 并能追踪到其向深部延续的清晰图像. 尤其是发现了空喀山断裂与康西瓦断裂在200 km深度下有相交的趋势. 该区段也正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地带.  相似文献   

16.
海州—韩山断裂是连云港地区一条重要断裂, 属于海泗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 断裂隐伏于较浅的覆盖层之下且控制了基岩岩性分界。 浅层地震反射法作为断层探测的首选方法, 对海州—韩山断裂进行探测时仅能识别出基岩顶面反射波, 难以实现对断裂的准确判别。 而折射层析成像法适用于速度横向差异大的区域, 可获取断层两盘岩性速度差异信息, 进而判定断层位置, 弥补反射法的不足。 本文在跨海州—韩山断裂同一位置上联合应用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探测方法, 进行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合成地震记录验证。 研究表明, 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方法联合探测海州—韩山断裂, 较单一方法可对断层实现更精准的定位, 获取更丰富的断层信息, 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断层探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遥感解译、电法、探地雷达、浅层人工地震、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年代学测试方法,对长春市开源堡—小城子断裂进行了综合探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以正断层为主,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早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天然地震探测是提取地球深部结构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海域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0%,所以对海域开展地震探测十分重要.但海域有水体覆盖,海底地貌条件复杂,导致海域天然地震资料采集难度非常大,探测程度远低于陆域.针对海域地震采集环境的特殊性,人们先后发展了不同类别的海域天然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本文对埋入式、沉底式和漂浮式等传统的和新兴的非常规海域天然地震采集方法、仪器技术参数及其所采集的地震信号质量进行了介绍.然后总结了不同采集方法的优缺点.总体来看,埋入式永久海底地震台网建设成本高,不适宜大规模部署;沉底式海底地震仪(OBS)投放成本低、效率高,适合于密集台阵部署;漂浮式海域潜标地震仪(MERMAID)可以在深海区域采集强震P波信号,对全海域三维成像探测具有独特优势;新兴的海底光缆地震仪对应变敏感,适宜于海啸预警.以上信息有助于推动天然地震探测技术在海域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青海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于1986年9月13—1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联合召开的“第二届青藏高原地震科学讨论会”的情况。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科研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出席了这次会议。提交大会的论文和学术报告有55篇。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对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②青藏高原的成因及现今构造的活动特征;③关于祁连山和库-玛深断裂带的问题;④青藏高原地震趋势。文章还指出,目前我国已在该区建立了地震预报实验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探测已成为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将推进经验性地震预测与物理预测的结合。祁连山、刘家峡气枪发射台的选址与建设经历曲折过程,在多方努力和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高质量完成。祁连山气枪发射台的稳定运行,已积累了丰富的主动源气枪激发数据,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新建的刘家峡气枪发射台将实现对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深大断裂的连续监测,通过多点监测,分析强震孕育与区域应力场和介质变化的关系,开展地震危险性的分析研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强烈地区的甘肃未来计划再建设3个气枪主动源,联合祁连山、刘家峡气枪主动源,实现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系进行主动源四维探测,对于甘肃的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