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灰厂跨断层短水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市跨八宝山断裂的短水准观测台有两处:一是国家地震局分折预报中心的固定观测台(原属北京市地震队),二是自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的流动观测台。两台在1975年出现的短水准突出变化均被认为是唐山大震的前兆。1980年大灰厂两个形变台又出现类似唐山大震前的异常(图1、图2)。甚至固定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控制论方法,给出由地震引起的井水水位变化和地形变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反馈控制器使用干扰在H∞的范数意义下达到最小或者使该系统稳定,由此所得到的输出反映了由地震引起的异常。作为例子,文中给出了用此方法得到的1976年7月28唐山7.8级地震前大灰厂短水准和汉沽双桥1号井水位短期前兆异常变化的清晰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3.
灰色系统GM模型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文  陈大业 《地震》1992,(5):65-71
本文对应用灰色控制系统理论识别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用此方法对金州短水准、大灰厂短水准和连通管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它们在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另外,本文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贯通地壳的两条相互平行的滑动—弱化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松驰迭代方法对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以及弹性应变能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所得结果揭示了几次大地震相继发生的前兆异常迭加问题。特别,讨论了作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主要依据之一的金县短水准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未出现异常,而大灰厂短水准测值却有明显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用混合回归分析方法既可以研究因变元和自变元之间的统计依赖关系,亦可以研究因变元自身的前后统计依赖关系。对大灰厂、牛口峪在唐山地震前后的短水准资料、降雨和温度资料分别进行了混合回归分析计算,用近似AIC准则判定最佳疏系数混合回归模型,其残差量缩小约6—15倍左右。疏系数混合回归模型各延迟变元排列顺序的变化表明,地震前后模型的统计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此可划分地震前的正常期、地震时的异常期和地震后的正常期。所以,此方法可提取形变资料中的地震异常信息,是分析形变观测资料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按照文献[1]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历史观测数据,通过建立大灰厂台形变资料动态预估方程,对唐山地震前后两次形变异常重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年前后和1980年前后的两次形变异常情况类似,且具有较好的预估关系,其它年份的资料也有重复的特点。其特点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壳形变关系不大。因此把1975年形变异常作为唐山地震的前兆信息依据不足,两次异常都是由于干扰因素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韩大宇 《地震学报》1987,9(4):427-433
用滑动 AR 谱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前后的张道口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分析.AR 谱分析参数在唐山地震期间出现异常变化.自1975年1月至1977年1月左右,出现了 T=30天左右的周期,AR 模型拟合最佳阶 Pop6,相应的 FPE 值为高值.   相似文献   

8.
1976年8月23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了第二次7.2级地震。震前我们曾根据地形变资料作了预报,现分述如下: 资料介绍这次地震前松潘与新庄短水准都有明显趋势异常。松潘短水准从75年3月开始,异常持续了24个月,幅度为5.2毫米,是正常值的2.6倍。新庄短水准异常从75年11月开始,持续了13个月,最大幅度3.8毫米,是正常值的2.7倍(图1、2)。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用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前后十年左右的墙子路、小水峪基线测量资料。观测资料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处理结果表明,资料的年变化主要与温度影响有关,降雨因素亦对基线测量资料略有影响。墙子路垂直基线测量资料在基本消除年变化影响后表明,震前四年左右存在明显下降变化,震后五年多资料趋于平稳。斜交基线测量资料则在1974年上半年出现明显下降变化,而在1975年底出现反向变化。墙子路基线测量资料在震前的变化幅度约为(2~3)×10~(-5)。小水峪资料震前约三年左右曲线缓慢上升,震后基本上趋于稳定。变化幅度约为(1~2)×10~(-5)。经过处理后的基线测量资料表明,断层在唐山地震前存在明显的水平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油井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唐山7.8级以及1989年大同6.1级等地震前后胜利油田油井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了油井动态异常变化与地城三要素的关系,地震前油气比的异常幅度比产油量的异常幅度大;异常幅度与震级的大小呈相关,与震中距呈负相关;对于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异常多表现为突跳变化;城吉距较近的地震前异常出现早,且形态复杂,基本可分为早期趋势变化、中期震荡变化和震前突跳3个过程,最后对异常  相似文献   

12.
The Zhangdaokou short-range repeated levelling data is analysed by the moving AR spectrum analysis. There are some anomalous changes of AR spectrum parameters during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period is aboutT=30 days which appeared since January 1975 till January 1977, meanwhile the optimum order of AR model fitting isP oP ≥6, and the corresponding FPE value is high.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磁效应,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北京测区六年(1975——1981)的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正常(无强震)时期地磁统计量的变化特性,以及长期变化局部差异对地磁统计量的影响.正常时期与地震前后地磁统计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统计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不同区域测点、测线的各种组合,计算了地震前后统计量的空间分布,以确定测区信息最强的区域.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所产生的磁效应的统计性质如下:1.异常信息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呈趋势性变化,其持续时间至少一年;2.离震中较近的 S 区异常显著,其主要根据是,地磁统计量 Smj,bsn和Fk2在 S 区变化显著.特别是统计信息的局部差异与长期变化明显不同,前者呈东西分布,后者主要呈北南走向;3.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平均空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在测区总体并不显著,但在 S 区这种差异的时间变化,在震前1976年3——6月却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唐山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地震前约一个月时间,震中及附近地区月平均气压变化幅度最大,月平均气压距平中心区域与震中区吻合,沿区域构造带方向出现气压变化最大梯度区,临震前几天气民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过程,升压脊 区域构造瞳向吻合。地震前一年,丰润、唐山一带年平均气温距平值最大,地震前一天,气温24小时变温的升温中心在唐山,升温脊受区域构造带控制。0.8m地温亦有明显的升温异常变化。197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成双 《地震学报》1982,4(1):84-89
本文经过对1975年海城地震前大量的、约200处观测资料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的发生时间与地点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发现1975年1月31日以前发生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点是随着时间从外围(东西)以一定的速度向震中方向迁移的,日后到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则又从震中向外围扩展。 将震前大量的地下水异常点观测资料的时间与地点这两个量进行回归分析,得知1975年1月31日以前的地下水异常点的逐渐向震中方向迁移是线性的。 笔者认为,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具有上述规律性的时空分布过程,反应了震前地壳所受的力是由外围(东西)逐渐向震中方向传递及回返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纯振幅、点阻、带通数字滤波器,处理了距唐山180公里范围内13口深井水位的大震前六年连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大震前存在井水水位的异常下降,这种异常下降首先发生在距大震震中100公里处,并且以每月5-6公里的速度分别向震中和离开震中的方向传播。地下水异常下降的时间-距离关系与该区里小震发生的时间-距离关系较一致。据地下水异常下降结果,我们提出唐山大震孕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74年底,1975年-1976年4月,1976年4月-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前后渤海湾地区油井动态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元  赵根模 《地震学报》1983,5(3):360-369
本文汇集和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1970——1980年),渤海湾地区各油田的油井动态资料,结果表明:一、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对油井动态有所影响.二、唐山地震前的油井动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油产量和井压的大幅度升降.三、唐山地震前后井口压力实测曲线形态与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时,岩石破裂前后的曲线很相似.四、天然地层压力驱动的油井显示了清楚的震前变化,但这类井在油田只占极少数,而且迟早会转化为人工驱动型井,使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补充给出唐山地震后至现在(1979年5月)震中周围各台地电阻率变化的资料,并对比给出震前地电阻率值下降时段内原地的地下水位、井温的观测资料,发现唐山附近9个台震前2-3年内的地电阻率值下降是这些台自1970年建立以来唯一的较大一次,其它时段(1970-1973、1977-1979)这些台的地电阻率的平均年变化率甚小,其值基本保持不变;震后地电阻率值并不恢复,低于震前(1970-1973)的值.鉴于地下岩层电阻率的变化一般仅与测量体积内介质的含水量、受力状况及温度的变化有关,根据震前地电阻率台周围同期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和原地井温基本保持未变的实测结果,认为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含水量和温度无因果关系,而主要是介质受力状态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9.
唐山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阻率的震前突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安忠 《地震学报》1982,4(2):169-173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中250公里范围內已经建立了16个地电台站。震前10天内有几个台站地电阻率在较平静的趋势背景值上出现大幅度突变异常,尽管这些台站占少数,但却集中分布在发震的沧东断裂附近。 根据唐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以及发震构造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实际资料说明,地电阻率突变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唐山地震断层面是一致的,与震前地下水位变化异常带也是吻合的,地下水震前变化在时间上与地电阻率突变的出现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