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低空急流在云南大范围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共同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何华  孙绩华 《高原气象》2004,23(5):629-634
通过对1980—1991年出现的46次云南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型,找出云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出现次数最多的11次冷锋切变型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在冷锋切变环流形势下云南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后对流层高低空急流或强风速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范围暴雨发生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并提取造成云南暴雨的强信号,以期对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及都安县自动站资料,对都安2012年6月10-11日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在暴雨发生前都得到积累,当低涡切变线的扰动产生上升运动时,都安暴雨发生.  相似文献   

3.
华南6月持续性致洪暴雨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逐月资料、NOAA卫星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及华南45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致洪暴雨的发生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的关系,并对华南6月有无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发生的年份,孟加拉湾对流相对活跃,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反之亦然。华南6月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孟加拉湾对流经历了一次活跃过程,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也明显经历了一次增强西伸过程。孟加拉湾对流活跃可能通过东西向垂直环流诱使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从而对华南暴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向红  蒋丽娟  薛荣康  黄嘉宏 《气象》2006,32(5):110-115
利用1980--2001年NCEP和TBB资料,采用逐例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夏季风影响期间广西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各层天气系统和盂加拉湾强对流云团的配置演变,发现暴雨前盂加拉湾强对流发展和经向风加强等特征,并确立了广西大范围暴雨的高低层环流背景场和预报指标。将T213资料与NCEP资料进行线性趋势估计,建立了广西季风暴雨中期预报平台,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广西的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作一系统分析,得出汛期广西大范围锋面暴雨过程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桂北锋面暴雨明显比桂南偏多。高空深槽型是锋面暴雨的主要类型,4~9月都有此型大范围锋面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华北盛夏暴雨过程的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T213输出资料,对发生在2005年8月16日~17日的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能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24h~36h,对流层上下层有暖湿空气同时发展,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强的干、湿静力能锋区稳定维持是这次大范围暴雨产生的能量基础,中低层湿静力能差值大于0,且数值很大,说明对流不稳定层结很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不稳定度的条件下;水汽的充足补给作用,是这次暴雨过程能量转换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Lorenz环流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发生大范围暴雨过程和平均暴雨日数均呈增多趋势。不同天气系统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和强度的不同。从长时间统计来看,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北冰洋(130°E- 140°W,70°N-90°N)区域的纬偏成正相关关系,与格陵兰岛北部、赤道印度洋中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纬偏值成反相关关系。北半球高纬度地区(75°N-85°N)和低纬度地区(20°N-30°N)定常波强度增强,中纬度地区(40°N-70°N)定常波强度减弱,低纬度10°N-30°N和中纬度35°N-55°N定常波不平稳度增强,可能是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日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在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中,北极附近区域为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对2011年5月2~3日防城港市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此次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大,范围较广;笔者利用micap8常规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暴雨形成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和辐合区的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及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的不稳定能量条件较...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水情资料及灾情资料,对发生地点、季节及影响系统相似的2010年7月8-14日和2012年7月11-19日两次湖南省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均具有持续时间长、暴雨频繁且集中、累计雨量大、洪涝严重等特点;(2)东北冷涡加强、副高东退南落,冷、暖空气在湖南交汇,导致连续性暴雨发生;(3)“10.7”暴雨过程冷、暖气流势力相当,雨带呈东西向,稳定少动,致灾性强.而“12.7”暴雨过程冷空气势力较强,雨带呈移动性,虽然致灾范围广,但灾情较前者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C资料及广西气象台降水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1960年以来日暴雨30站以上的锋面暴雨过程,了解该类暴雨的发生特征。表明:(1)该类暴雨年平均出现0.8次,1990年以后呈增多趋势,月分布最多出现在5月;(2)有7次过程引发主要江河超警戒洪水,主要出现在汛期5~7月;(3)暴雨落区频数分析显示,最大频数位于桂北;(4)持续2d超大范围锋面暴雨过程出现2次,主要出现在2008年以后;(5)暴雨预报关键区南风指数≥45m.s-1,同时北风指数≤0m.s-1,是该类暴雨预报的关键指标,过程比例为72.2%,处于合理预报指标范围,可以作为该类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除正常的El Nio事件外,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一些类似但又显著不同的海水增暖事件。以1993年为例,海水增暖事件发生在3月,5月最强,但随后迅速衰减,在此称之为El Nio的夭折。通过与典型El Nio事件的对比分析,研究了1993年暖水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夭折原因。研究发现,1993年暖水事件是一种发生在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局地海气作用现象。由于1991~1992年发生了一次较强的El Nio事件,造成1992~1993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持续偏冷,使得1993年缺乏发生正常El Nio事件所需要的热力条件。在此背景下,虽然在春季出现赤道西风异常自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扩展,满足了El Nio事件发生的动力条件,但由于暖池偏冷,不能引发海盆尺度的Bjerknes型正反馈,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增暖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并迅速衰减,造成ElNio事件的夭折。  相似文献   

12.
北京汛期暴雨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正华  储锁龙 《气象》1998,24(5):14-18
利用北京近百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厄尔尼诺事件、非厄尔尼诺事件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干旱,相当暴雨日数≤4天;在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多雨偏涝,相当暴雨日数≥5天;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增多;反之,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牡丹江地区7个测站35年(1967~2001年)夏季(6~8月)平均降水资料,用修订过的正态化Z指数变换方法,对牡丹江地区夏季降水旱涝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分析La Nina事件对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夏季旱涝特征明显,具有阶段性和群发性特点,较重旱涝发生的几率较大;而且对La Nina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表现在事件的增长型期间牡丹江地区夏季易发生偏旱,而在减弱型期间易发生雨涝,并认为La Nina事件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牡丹江地区夏季旱涝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王绍武等对近百年ENSO事件及强度的研究结果,根据1951年至2002年EI Nino事件及其影响年太原夏季(6月至8月)降水资料,对EI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指出:EI Nino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和起始季节的不同,均会对太原夏季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弱的EI Nino事件与强的EI Nino事件对太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9年中国2407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在判别华南、长江、黄淮和华北4个区域持续高温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各区域持续高温过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跨越季节最长,从5月中旬至10月初均可能出现;华南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其增长率最高(3.3 d·(10 a)-1)。长江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持续性强,气候平均年累积日数最多,但通常出现区域持续高温过程最迟;长江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线性增长趋势。黄淮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的线性增长趋势不明显,但黄淮区域历史上仅有的4次非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均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气候平均年累积日数少、结束早;华北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线性增长相关系数仅次于华南。长江和华南两区域持续高温指数的相对强弱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61—1978年长江明显强于华南,1979—2019年则为华南略强于长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媒体网站.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这些网站上分享想法、图片、帖子和从事其他相关活动.当一个流行事件发生时,它可以在不同社会媒体网站中快速地进行传播,同时产生大量的多媒体数据.因此,研究多媒体社会事件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让人们及时地了解社会事件随时间演变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年来多媒体社会事件分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多媒体社会事件表示、多媒体社会事件检测和跟踪、多媒体社会事件动态演变和多媒体社会事件主题观点分析这4个具体任务进行了详细总结.随后,对多媒体社会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多媒体社会事件分析方面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桂林2019年6月6-12日接连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过程按影响系统分属暖区暴雨、低涡暴雨和锋面暴雨过程,均发生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叠加区。(2)3次过程均受500 hPa短波槽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影响,但第1次过程中西南急流及地形等、第2次过程中低涡切变线、第3次过程中冷锋也起到重要作用。(3)3次过程的触发系统不同,第1次暖区暴雨过程迎风坡地形对其起触发作用,西南急流使得后向传播的对流云带维持;第2次低涡暴雨过程的触发系统为低层位于贵州一带的西南涡,西部冷空气侵入与西南急流加强是低涡对流云团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第3次锋面暴雨的触发系统为冷锋,锋面配合锋前暖湿气流使对流云带加强。(4)第1次过程暖区暴雨MCS模态主要为线状后向扩建类,极端强降水出现在线对流中后端;第2次过程低涡暴雨MCS模态为涡旋类,极端强降水出现在涡旋中心附近;第3次过程锋面暴雨MCS模态由前期后部层云区线状对流转为层状云包裹对流系统,强降水发生在线对流弯曲或中心强回波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ENSO事件资料,结合吕梁地区1957年至2000年汛期(6月至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影响年的汛期降水特征,得出了ENSO事件起始季节、强度、持续时间与吕梁汛期降水的关系是密切的。  相似文献   

19.
韩乐琼  何晓凤  张雪松  肖擎曜  陈笑 《气象》2023,49(12):1542-1552
以如东海上风电场升压站激光雷达测风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强风事件识别方法,设计并比较了三种预报强风事件识别方案。基于决策树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开展了针对强风事件的订正方法研究。结果发现:三种预报强风事件识别方案中,等分位阈值方案明显更优,事件命中率达到76.1%,匹配时长命中率达到87.6%;采用消偏阈值方案和等分位阈值方案预报的强风事件时长会更接近观测强风事件时长;等分位阈值方案识别的事件基本可以覆盖到各次观测强风事件的全程;两个订正模型相对于模式预报都有一定提升与改进,其中决策树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更优,其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明显更小。  相似文献   

20.
When a damaging extreme meteorological event occurs, the question often arises as to whether that event was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question is more than academic, since people affected by the event will be interested in recurring damages if they find that someone is at fault. However, since this extreme event could have occurred by chance in an unperturbed climate, we are currently unable to properly respond to this question. A solution lies in recognising the similarity with the cause-effect issue in the epidemiological field. The approach there is to consider the changes in the risk of the event occurring as attributable, as against the occurrence of the event itself. Inherent in this approach is a recognition that knowledge of the change in risk as well as the amplitude of the forcing itself are uncertain. Consequently, the fraction of the risk attributable to the external forcing is a probabilistic quantity. Here we develop and demonstrate this method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imate change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