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嫮  谭迎君 《热带地理》2022,42(5):693-705
以中国2017年公映的305部“院线电影”和上线的1 025部“网络电影”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维度比较分析了两类电影企业分布和产业网络联系差异,并运用计量和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回归分析,测度了互联网对两类电影企业分布和产业网络联系的影响。结果发现:1)互联网没有带来地理终结。两类电影企业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都高达0.9以上,皆存在高度聚集,但网络电影企业空间分布相对略微分散。2)相对于院线电影,网络电影产业网络联系的规模和平均最短路径皆更大,连通度和中心势皆更小。3)计量回归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更好的城市,集聚的电影生产企业更多,尤其能对网络电影企业产生更强的吸引。QAP回归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更好的城市之间更容易建立产业网络联系,尤其是建立“网络电影”生产的分工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地理学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电影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演进。结果表明:(1)电影企业并购双方在地理上呈现出向大城市协同集聚的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强,目标城市(州)的选择也逐渐增多;(2)电影企业并购双方在相互邻近的城市(州)间存在正向的关联互动,但相关水平整体较低,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与其周边城市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空间关联形态;(3)电影企业本土并购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州)等级差异明显,呈典型的“金字塔”状分布;(4)中国电影企业本土并购网络展现为“主干–次干–支线”的三元结构。基于此,中国电影企业本土并购网络应从强化电影企业空间联系、鼓励电影企业跨界并购、优化电影企业集聚效率等方面着手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年、2008年和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热点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对乌鲁木齐市三年制造业企业的集聚程度、分布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乌鲁木齐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04年~2013年,乌鲁木齐市制造业企业集聚程度逐渐加强,各产业类型的集聚程度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基础型产业都市型产业;(2)乌鲁木齐市制造业企业区位逐渐从中心城区向距离市中心较远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扩散,中心集聚程度逐渐减弱,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在中心集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城市郊区次中心,多核心制造业空间结构模式逐渐形成;(3)2004年~2013年,都市型产业以向心集聚为主,并带有向外扩散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区位变化并不明显;机械设备产业和基础型产业的区位变化明显,从中心城区逐渐向近郊区和远郊区扩散和迁移,是制造业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主要行业动力;(4)乌鲁木齐市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是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 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业网络中心性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核心企业和支撑性企业相对均衡,产业集群较为完善,中部和近西部地区核心企业相对不足,而西北和东北地区企业较少,缺乏集群基础;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顶点的菱形网络格局,并围绕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形成多个垂直联系型产业网络;3)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以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和生产制造网络为主,并形成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其中北京为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节点,而深圳和上海则是生产制造网络的核心节点;4)当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时,城市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以大型核心企业为支撑,当发展到较大规模后,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的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形成因素和发展绩效。借助Porter的菱形构架 (钻石体系),全面分析了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初始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在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发展中,政策驱动和外资驱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在营建官产学合作网络以及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极大地激励了北京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成为近年来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作者进一步提出探讨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时,要具有综合观点,特别是要结合区域自身特点来分析各影响要素的构成和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钟范 《地理研究》2010,29(9):1670-1682
从基于企业活动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企业组织联系为城市网络基础的认识出发,以企业跨国母子组织联系为根据,建立网络基本要素和联系密度等概念与指标。以中韩城市联系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跨国网络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跨国城市网络不断扩大的同时,网络基本要素分布呈现区位倾向性,集聚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对和结点城市联系密度位序—规模分布显著,形成青岛、上海、北京、天津与首尔主导轴和青岛、天津、上海、北京等主导结点;城市对和结点城市的联系密度规模位序不断调整,同时在高位序群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结点城市呈现专门性、综合性的分化,如北京和上海显示综合性,青岛和天津显示专门性等;受企业母子相互关系影响网络联系键具有矢量性,进而结点城市中形成源结点和受结点之分。  相似文献   

7.
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承云 《地理学报》2010,65(4):387-396
利用统计数据考察日本国内3302家R&D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发现日本的R&D企业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东京都、大阪府和名古屋市;东京都的R&D企业多属于接近公司总部型,名古屋市的R&D企业则多属于接近工厂型,大阪府的R&D企业则介于总部型+工厂型之间。三大都市的研发产业结构与当地的优势行业基本一致。本文结合美、欧、日等国家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概括总结了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时空过程、驱动力量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周期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在日本研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在营建产学合作网络以及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极大地激励了日本研发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成为近年来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明华  李丽 《地理研究》2012,31(10):1861-1871
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北京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及较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和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在北京的分布情况, 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郊区化趋势明显且呈集聚分布, 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也呈集聚分布, 生产环节的远郊化明显, 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北京市主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工、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9.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0,39(2):337-353
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双重变革下,开发区“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呼声不断高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分布、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转型升级发展。以国家级经济产业开发区为例,在系统梳理中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基础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Ripley's K函数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集聚状态;并面向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采用GWR方法探讨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与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① 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空间集聚存在尺度分异与空间衰减特征。② 从产业组织来看,以单一/双要素密集的主导产业组织模式为主。③ 开发区自身条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相对有限;城市对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存在一定的反向联系;开发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尤其是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具有较强关联性。面向转型升级发展,开发区自身应持续改革,主动探索;同时要处理好两个“资本关系”,即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国际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平  范文慧  贾婧  刘义 《地理科学》2024,(2):238-247
企业作为产业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直接表征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对产业的发展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工商注册在业的人工智能企业数据,提取企业注册地址并转化为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改进有噪声的应用背景下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分析北京市细粒度层级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在全市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在DBSCAN算法改进方面,首先调整Minpts参数为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与企业数量2个维度,企业数量大于5家且注册资本总额大于一定数额,为形成产业集聚区的2个必要条件;其次提取簇内位于边界的企业位置点作为集聚区地理边界点,将边界点连线并绘制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注册资本和地理聚合半径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影响,同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作为参照验证,表明改进DBSCAN方法具有精确刻画产业集聚区地理边界和确定不同规模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通过分析得知,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中心分布特征,集中在城六区,呈现“两大龙头带动,北京市全域遍地开花”的分布情况,海淀区、朝阳区处于人工智能集聚程度高水平,相较其他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遥遥领先;西城区、东城...  相似文献   

11.
吕拉昌  于英杰  栾惠 《地理科学》2022,42(1):115-125
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对大都市区内部舒适性及差异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北京市总体舒适性分布特点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城区的舒适性水平逐渐降低。② 北京生态环境舒适性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点,而人工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舒适性由中心向四周地区递减,各区的舒适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状态,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形成北京市“高舒适性”区域。③ 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北京市除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其他城区目前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的创新能力和舒适性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北京市各区也存在舒适性与城市创新之间发展相对滞后问题。④ 北京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舒适性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同,文化教育条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最大,交通便利性和社会氛围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次之。政策建议是要推进文化教育、交通条件等人工舒适性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提高各区的城市舒适性,以城市舒适性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区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灿强  张彪  李文华  谢高地  肖玉 《地理研究》2012,31(12):2301-2309
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以北京城区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为研究对象, 划定了不同类型绿地的防灾避险服务半径, 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工具, 对研究区内绿地 的防灾避险服务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地防灾避险有效服务面积占研究区的 71.22%,3.94万hm2的区域处于服务盲区, 主要分布在五环路以外的海淀、丰台和朝阳区; 从防灾避险绿地和服务范围的覆盖率来看, 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 丰台区, 有111个街道、地区办事处和乡镇覆盖率在90% 以上, 但仍有占研究区面积 24.08%的办事处和乡镇覆盖率在80%以下;此外, 防灾避险绿地及服务区覆盖率由市中心向 外围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宗跃光  王莉  曲秀丽 《地理研究》2004,23(6):825-832
采用专门研究不确定性变化规律的蒙特卡罗 (MonteCarlo)模拟法结合GIS ,研究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北京非典时间变化的影响度指数结果表明 ,海淀区(10 6 6 6 6 7)、朝阳区 (6 6 92 31)、东城区 (5 974 36 )、西城区 (4 1794 9)和通州区 (3 6 410 3)等 5个地区占北京地区非典影响率的 72 8% ,其中海淀区就占了 2 5 % ,远郊区县的影响几乎为零。非典整体频数 /次数特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偏正态分布 ,因此前期及时对公众预警并切断传染途径是预防体系的首要环节。非典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并且具有西北-东南走向 ,因此非典的空间防御体系应该沿核心区向外设立几道防御圈层  相似文献   

14.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地理学报》2013,68(8):1097-1109
依据统计数据考察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内6477 家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群模式,发现四个直辖市的研发产业高度集中在北京的海淀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杨浦区和重庆的沙坪坝区。其中,海淀区、杨浦区和沙坪坝区都位于中心城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同时区内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也提供了优越的知识溢出环境,在市场和资源这2 个重要的"内生条件"下,空间集聚模式属于内生型集群型。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内生型研发产业集群模式可分成3 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沙坪坝区单极增长模式"、中期阶段的"杨浦区多核协同模式"和成熟阶段的"海淀区簇团网络模式"。滨海新区则表现为"卫星平台模式"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知识溢出和产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政策驱动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城市空间发生重构。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生产片段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地区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寻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并分析影响微观企业空间布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低,2001年出现少数集聚中心主导的向心集聚,2010年核心城市与多个新兴集聚点共存;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朝阳、通州、大兴等)、天津市环城4 区(西青、东丽等)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丰台、朝阳)、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布局。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验证了市场条件、集聚经济和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城市空间发生重构。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生产片段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地区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寻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并分析影响微观企业空间布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低,2001年出现少数集聚中心主导的向心集聚,2010年核心城市与多个新兴集聚点共存;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朝阳、通州、大兴等)、天津市环城4 区(西青、东丽等)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丰台、朝阳)、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布局。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验证了市场条件、集聚经济和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城乡过渡地带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出影响城乡过渡地带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北京城乡过渡地带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简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二分网络的北京公交线路布局的空间依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德忠  刘承良  杜德斌  桂钦昌 《地理学报》2016,71(12):2185-2198
公交网络运行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常常致使其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传统公交网络空间研究皆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交通运输方式,忽视了城市道路网形态与结构的内生作用。本文基于二分网络的思想,通过构建公交线路—城市道路的空间依赖矩阵,引入系列空间依赖度测度指标从局域、全局两个尺度探讨了北京市的公交线路的空间依赖度及依赖的核心空间,并通过社团识别对北京市公交线路的依赖空间进行了划分。结果发现:① 局域依赖度方面,北京市公交线路布局高度依赖度少数城市主干道和城—郊区快速干道,其空间依赖格局形成了以市中心为核心,以城—郊区快速干道为通道的中心—外围的廊道扩散格局;② 全局依赖度方面,北京市公交线路空间布局结构失衡,比较脆弱,受城市道路路面路况影响较大,同时以四环为模糊边界的市中心区域成为北京市公交线路依赖的核心空间;③ 依赖空间划分上,北京市公交线路布局与城市地域空间呈现良好的对应性,朝阳、海淀、三环内(东城和西城)是公交线路布局规模最密的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9.
全国基准产业集群反映一国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一般特征,可以作为模板应用于区域集群分析。本研究首次识别我国基准产业集群,为我国的区域集群实证研究提供集群模板。以识别的基准产业集群为模板,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以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了该集群的组成结构及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北京市目前已形成三个规模较大,并具有区域专业化优势的制造业集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汽车及装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集群。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的优势环节是通信设备制造和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其配套产业环节电子元器件和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仍相对较弱。在空间上,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地区,朝阳、海淀、大兴区是集群环节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