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ERT)监测二维模型中DNAPL在饱和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分布特征,研究DNAPL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的运移机理与分布特征.图像法是利用数码相机对污染物注入过程进行实时拍摄,以提供一个直观的角度以观察二维模型里多孔介质中DNAPL运移状态,与此同时利用ERT对模型中的电阻率变化进行监测,并导出数据到Surfer软件中绘制成电阻率分布图像.将两种方法的结果图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图像法验证ERT的数据结果,结果表明,DNAPL的运移、扩散方向会倾向于介质松散的位置,在黏土裂隙分布区域产生运移速度更快的优势运移通道;在DNAPL的重分布过程中,DNAPL的运移主要受重力作用的影响,污染区域下移,污染区域的DNAPL含量减小,电阻率相对值减小.ERT的监测结果基本可以反映DNAPL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和分布,但是局部污染区域监测受到限制,说明ERT分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本文融合两种方法进行污染物运移监测,实验结果对于理解DNAPL的运移机理与分布特性,以及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监测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迁移过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三维砂槽进行了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液体的污染试验,并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进行了同步的动态监测.试验之后,将砂槽层层挖开,通过数码成像,获取了污染区域的实际范围与形状.结果表明,由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圈定的污染区域在范围与形状上都与实际的结果比较接近,并可通过三维电阻率相对值的时间变化明显的看出轻非水相液体的污染过程.这说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对非饱和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的空间分布范围进行圈定并监测其迁移过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降雨作为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坡体中的入渗过程难以监测.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手段,其具有操作便捷、对监测对象扰动小的特点,可实现滑坡体水分运移的高效实时监测.基于高密度电法监测技术,通过饱和度测定试验建立岩土体电阻率与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开展间隔降雨条件下滑坡体的高密度电法监测模型试验.电阻率反演结果揭示了滑坡体在间隔降雨条件下水分的运移规律和坡体渗透破坏过程,验证了采用高密度电法监测滑坡体降雨入渗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研究灌溉水在黄土层中的入渗方式,对位于甘肃省的一处黄土层中无裂隙发育的农业用地进行了灌溉试验,通过人工引水灌溉模拟还原农业灌溉水的入渗过程,利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灌溉水的入渗过程进行了表征.其后,通过Res3 Dinv三维处理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次反演计算,利用Voxler软件平台对黄土灌溉水入渗过程的电法反演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试验成果表明,灌溉水在浅层均质黄土层中主要以竖向的"活塞式"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能力较弱.当深度达到5.5~6 m时,深部黄土中含水率几乎不再增加,其入渗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即可能由液态水运移转化为水汽运移.通过传感器监测数据及竖井验证,本次三维电法效果较好,证明利用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黄土地区进行灌溉水入渗方式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概率成像法、α中心法、遗传算法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2-D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首先,根据概率成像结果指示出的2-D地质异常体的相对电性和大致分布范围,合理地确定出α中心的位置与强度系数的变化范围.其次,以α中心法作为2-D地电结构的正演手段,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出各α中心的强度系数.在此基础上, 应用α中心法重新构建出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分布.通过对均匀半空间中赋存2-D地质异常体模型的反演试验,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开展复杂低渗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有助于储层评价与油水层识别.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长6期沉积具多物源供给、沉积相带频繁变化的特点,来自不同物源的沉积砂体岩石碎屑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长7、长6沉积期盆地周边的火山作用,致使一些地区的长6砂体具有相对高放射性特征.长6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多变,再加上地层水系统的变化,致使一些油区长6低电阻率油层与常规油层、高电阻率水层与常规水层共存.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在同一砂体中除存在常规油水分布外,还可能存在油水倒置分布.因此,加强钴前预测、钻井过程监督与调整、钻后综合研究、生产实践检验、解释模型与参数调整、老井复查等,有利于识别油水层,整体把握油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断裂本身不能作为好的油气圈闭,沿断裂带垂向运移的烃类流体必须要向两盘砂体侧向分流,进入合适的储集空间才能够最终聚集成藏.但目前对于断裂-砂体耦合的复式输导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无法合理解释油田勘探中断裂两盘或断裂同一盘不同砂层之间油气富集程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成为制约目前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的"瓶颈".本文在断裂-砂体平面、剖面配置类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断裂-砂体耦合运移油气的机理,并系统总结了7方面影响油气侧向分流的因素:盖层、断裂及砂体优势运移通道、断裂带诱导裂缝的发育程度、断裂-砂体接触面积、断裂和砂体间渗透率差异、砂体层间非均质性和砂体是否存在泄水通道.最后指出了目前断裂-砂体耦合侧向分流油气研究中存在的3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汶川MS8.0地震前区域性 地电阻率异常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涛 《地震学报》2013,35(1):18-25
对汶川MS8.0地震震中周围17个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以2007年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为背景值, 计算出每一个台站NS和EW 两个测向2008年的地电阻率月均值相对变化的绝对值, 然后选择较大的值作为当月的相对变化值. 最终获得了汶川地震前5个月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图像. 结果表明, 随着发震时间的临近, 地电阻率异常分布的范围逐渐缩小, 并最终集中分布在汶川地震震中附近; 在临近发震时间(2008年3, 4月), 地电阻率异常分布的长轴方向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方向、 龙门山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 而与其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井地电阻率成像法利用井套管作电流源向井下供入大功率直流电流,在地表测量由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形成的电位分布,通过反演可得到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分布.针对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开展井地三维电阻率数值模拟和反演研究,对油田注水及压裂效果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井地电阻率成像法原理,采用有限差分法和不完全切勒斯基共轭梯度法进行了三维正演模拟,研究了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井地电位响应特征.提出了采用层状约束阻尼最小二乘法由浅到深地进行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多层联合反演,并对实际水平井井地电位各个层段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模拟结果表明,倾斜线源和水平线源会对地面电位响应产生明显影响,在反演中需要考虑线源形态.实际水平井井地电位反演成像表明,考虑倾斜线源或者水平线源的联合反演得到了准确的水平井三维注水层成像图,得出注水层的真电阻率分布,能够判断注水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井间电磁成像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文冲  赵文杰  臧德福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3):411-420,T002,T003
井间电磁(EM)成像系统的技术目标是实现井间电学特性的直接测量,并提供井间电阻率的二维及三维图像.从1997年开始,胜利油田与美国EMI公司合作,开展了EM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主要是通过大型、系统的现场试验,在大井间距的条件下,进一步验证仪器的性能,进行油藏研究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以系统的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加快成像处理方法和软件的开发;开展穿透金属套管井的EM试验,探讨金属套管条件下的电阻率成像方法。两年来,利用EMI提供的XBH2000型测量系统,对胜利油田典型的低电阻率砂泥岩剖面,成功地进行了3对井、10个井次的试验。试验证明了仪器性能的可靠,取得了测量重复性好、系统完整的井间EM数据.并反演得到电阻率成像,在分析井间油气分布和油层开采动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bust)技术和相干度因子约束等方法得到各频点一定数量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再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的分布形态,剔除引起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突变的谱值之后得到高质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此外,根据曲线形态和误差分布来判断数据质量,剔除可能受到干扰影响的数据,以获得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电阻率变化的视电阻率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测期内的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总体呈非单调的增大趋势,最大增幅达27%;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几乎在每个相对集中的较大余震丛集后均会出现高值,而较大余震丛集期间对应的则是视电阻率低值.从物理机制上分析地震的电阻率效应源于微裂隙内孔隙流体的变化,故推测芦山地震余震期间电阻率的增加趋势是由于震后应变释放区应力恢复和孔隙度恢复所致.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对直流电法的视电阻率进行过低通滤波.笔者认为:从微观物质组份来讲,可以认为岩石组份差异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因此理论上,可以说电阻率应当是一种连续的变化.在电法理论上,视电阻率的表征可以用连续函数式,说明理论基础其性质是连续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测量数据也可以认为是连续数据的离散点值.连续函数性质决定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滤波方法对其进行滤波处理.我们是在工作中对电磁法工作测得的视电阻率进行了滤波处理.而且我们定义滤波后的剩余视电阻率为"相对视电阻率".我们认为,这种"相对视电阻率"反映的不是岩性的变化,而是蚀变的,或者是同一岩性内部微弱的组份变化.通过研究区相对视电阻率计算,将硅化的地质体区分出来,从而将含铁石英岩的界线清理出来.解决了在电阻率差异悬殊的背景下,硅化的弱小电性差异不能很好视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粘土衬垫的防渗性能和吸附阻滞性能对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分析了渗透系数、扩散系数、入渗强度、吸附能力对渗漏量及衬垫击穿时间的影响。考虑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建立能反映土体分层、土体非均质性、地下水运动及宏观弥散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污染物运移二维分析模型,并对各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保持填埋场在低渗滤液水位下运行,对提高衬垫的防渗效果及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受材料本身性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粘土衬垫的渗透系数变异性往往较大,渗透系数提高一个数量级时,衬垫击穿时间显著缩短;渗透系数恒定时,衬垫击穿时间与材料阻滞因子成线性变化关系;地下水分布及运动情况对污染物运移及分布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越低,竖向入渗越明显,入渗区下部土体的吸附性能发挥越充分,到达地下水及下部土体的污染物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14.
PFAS新型污染物是当前环境水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但其电阻率特性尚未清楚.为了探究PFAS溶液电特性及砂样含水溶液饱和度与溶液浓度对PFAS污染砂土电阻率的影响.本研究以PFOA为PFAS污染物的代表,设置不同浓度PFOA溶液并改变砂样盒的含水溶液饱和度,利用高密度电法仪监测砂样盒进行电阻率试验,结果表明:(1)砂样被PFOA溶液饱和的过程中,砂样电阻率随着砂样含水溶液饱和度的增大逐渐减小,砂样完全饱和时砂样电阻率值降到最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均可用Archie公式较好拟合,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R2均接近1.(2)在砂样被PFOA溶液完全饱和的状态下,砂样电阻率值会受PFOA溶液浓度的影响.砂样电阻率随溶质浓度的增大呈现幂函数关系的下降,幂函数拟合的相关系数R2值为0.8977,拟合效果较好.(3)在砂样饱和与非饱和过程试验中,砂样电阻率值会随着介质含水溶液饱和度的改变呈相应的动态变化.对于砂样电阻率与介质含水溶液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可以用Archie公式很好的拟合,相关系数R2为0.9980.本研究获取了砂样被PFOA溶液饱和过程中的电阻率数据,并得到了砂样电阻率与多孔介质含水溶液饱和度...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探测地质构造复杂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力耘 《中国科学D辑》2009,(9):1179-1190
波在传播过程中与非均匀介质的相互作用是多年来地球物理研究的理论问题之一。用地震波探测地下地质结构时,介质的复杂性是相对于地震波长而言的。地震成像的效果与地下速度横向变化和地层的倾角密切相关。基于地震成像算子,研究地下非均匀介质复杂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实现定量表征地震成像过程中成像算子的角谱与地下介质地质非均质谱的相干作用。首先,将复杂地质构造表示为慢度非均质谱和倾角非均质谱,以此量化速度横向变化和地层倾角变化分布。其次,通过频散方程分析建立地震成像算子的角谱函数,以此描述其成像精度随慢度和传播角度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地下复杂构造的地质非均质谱与地震成像算子角谱的点积运算来定义该成像算子对给定地区复杂构造介质的成像效率碾其值越大,说明地震波的探测能力越强,复杂构造的地质复杂性就越小。因此,与地震成像效率相对应的非均匀介质变化的复杂系数可定义为φ=1-η,从而实现对地下复杂介质地震探测复杂性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模糊均值聚类(FCM)模型约束函数对电阻率与速度进行约束,开展二维直流电阻率法与地震初至波走时成像法联合反演研究.在地下浅层结构勘探中,通常低电阻率的地质体具有低速特征,较高电阻率的地质体表现为较高的地震波速度.直流电阻率法因为低电阻率区域吸引电流而对其敏感,地震走时成像法因为射线集中在高波速区而对高速体敏感,因此,两者联合成像能够大幅度提高反演效果.合成数据反演表明,直流电阻率法和地震初至波走时联合反演对于两类地质体的分辨能力均有提升,能够优势互补.尤其是引入FCM模型约束进行联合反演,根据已知物性进行监督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反演质量,改善了成像模型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 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 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 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透镜体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的详细剖析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 砂岩透镜体能否成藏, 取决于围岩(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和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作用力和膨胀力的动力与流体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的是否达到平衡. 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储集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 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圈闭内才具有成藏的条件, 三方面条件均较好时, 圈闭含油气性好. 文中对济阳坳陷新近系沙三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近地表广泛分布的小尺度非均匀介质严重影响地震数据和成像质量.本文引入参数化的随机介质来描述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借助功率谱、相关长度、均方根扰动等随机统计特征量研究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层对地震波传播、散射及成像的影响;通过成像过程的点弥散函数表述成像分辨率.利用数值方法建立模型的随机统计特征量与成像分辨率特征量之间的关系,以定量或半定量的方式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层的厚度、速度扰动的幅度以及非均匀体的尺度等都对地震数据质量和成像品质有明显的影响.以全数值方法建立起关于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复杂性和地下成像质量之间的关系,有望成为研究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对地震数据采集和成像分辨率影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砍伐树干周围四个特定高度环形布置一定数量的金属电极,测定了对应横截面上各点视电阻率,再利用有限元反演计算,获得了树干各截面上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图像.由于树干内的水分含量和对应部分的导电特性密切相关,可以从得到的电阻率平面分布图上反映出树木内水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树干横截面上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呈现一系列的同心圆结构,且从核心部到外边缘的韧皮部电阻率有一个减小的趋势,说明截面内树木水分的含量沿径向向外有逐渐递增的趋势.时间变化过程中,各监测截面上的电阻率的分布和变化基本反映了截面水分的流逝过程,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动态监测树干水分分布及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瞬变电磁野外观测中,我们能够获得地下介质的综合感应电动势,但由于其动态范围横跨多个数量级,有效异常会淹没在强大的背景响应中而很难识别.本文借助于虚拟背景场的思路,给出了剩余感应电动势和相对感应电动势公式,讨论了选择不同虚拟背景电阻率时对相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并通过多个算例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野外快速处理数据的一种新方法.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背景电阻率的变化不影响相对感应电动势曲线形态,只影响相对感应电动势的数值大小和视深度估计;(2)背景电阻率可以通过拟合早期感应电动势而获得较真实的值;(3)阐述了瞬变电磁中剩余感应电动势与相对感应电动势之间的主要区别;(4)相对感应电动势可用于对二维瞬变电磁数据进行拟二维成像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