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地震现场建筑工程震害调查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防“小震不坏”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大量建筑工程出现地震损坏的实例,达到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海丹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248-1255
上海市浦东新区于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进行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3年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保障因此变得极其重要。本文扼要阐述浦东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体系,分析2009—2018年近10年间监管的建筑工程组成及抗震设防状况,归纳抗震设防管理与风险防控措施及其实践,主要包括加强抗震设防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编制区域性抗震防灾规划、组织抗震技术专题系列培训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同时还指出目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途径。文中介绍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抗震设防管理与风险防控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3.
从抗震设防类别探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认定面临的现有建筑的抗震安全性问题,根据不同版本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现有体育、会展、教育建筑等设计、施工时依据的抗震设防类别、标准、规范进行分析研究,以为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认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莞市近20年来完成的地震小区划、地震烈度复核、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大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基于ArcgIS软件的抗震设防数据库,并在ArcgIS平台上采用C/S架构,结合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完成东莞市抗震设防业务管理系统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了抗震设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王宁 《山西地震》2001,(1):37-38
以山西省临猗县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为例,论述了县级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部门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几年的实践,总结出运用建立工程项目档案,重点把关、全程参与、跟踪监督,搞好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恒枝 《高原地震》2014,26(4):33-37
地震是群灾之首,地震灾害不可抗拒,只能防御,建设工程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是震灾预防的关键环节,规范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是社会抵御地震灾害最为有效的途径.对南华县抗震设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抗震设防管理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7.
西昌市场地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经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了西昌市已有的土层钻孔资料及有关报告,在此基础上踏勘布置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钻孔,逐个进行了剪切波速度的测定。对所有的剪切波速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给出西昌市场地不同土类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式,为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土层的背景资料和分析依据,同时,也为西昌市以后的地震危险性、建筑工程场地分类以及抗震设防小区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和医院等乙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要求。通过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计算的原理以及国内外规范抗震设计的方法的阐述,讨论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何种方法对乙类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高更为有效,并通过对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的实例分析和验证,提出设计建议。为规范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沧东断裂周边建筑的抗震性能,对断裂周边2.5 km内建筑进行普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年代、建筑抗震措施、居住人口等方面。通过普查建立了该地区建筑抗震性能模型,对重点隐患点进行识别,针对抗震设防情况提出了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辽宁省抗震设防监管的现状,对抗震设防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强化抗震设防监管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监管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化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  相似文献   

11.
管友海  冯启民  王耀 《地震》2010,30(4):82-88
本文提出了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优化方法, 该方法利用了建筑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理论, 初始造价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设防时增加的经济投入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经济损失与设防烈度的关系等, 根据抗震设防增加的经济投入与地震经济损失之和最小的模型得到经济最优设防烈度, 并以按经济最优烈度设防时地震中的人员伤亡率小于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为限制条件, 求得最优设防烈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零阶和一阶优化算法的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一种建筑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依据“用相同的投资获最好的设计”的设计理念,建立了在强烈地震波的作用下,以建筑结构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同时满足体积约束的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和高效的显式动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分析获得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采用零阶和一阶优化算法分别求解优化数学模型,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一个三维框架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获得较高质量的解,经优化设计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建筑结构震害风险,即场地地震危险性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卷积,本文以典型框架结构为例,对其震害风险进行研究。依据抗震设计规范,分别按照6度、7度和8度设计3个3跨10层框架结构模型,采用动力增量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对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同时,基于我国地震烈度概率分布特点,应用MATLAB软件生成符合极值Ⅲ型分布的地震烈度,并将其转化为地震加速度峰值,联合地震易损性结果评估模型震害风险。通过划分震害风险等级,为建筑结构抗震防灾对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民居由于严重缺乏抗震设防技术,村民缺乏抗震防灾意识以及缺乏抗震设防政策的监管,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致灾"、"大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湖北农村民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居民抗震意识的调查,揭示了湖北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对当前湖北农村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辽宁省农村地震灾害形势,结合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结果,本文着重就减轻农村地震灾害的技术对策作了讨论。认为有效减轻农村地震灾害的对策是:加强地震预测、预报,推广农村民居震害防御实用化技术研究;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加强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宣传;搞好农田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建立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网和地震信息网;开展地震保险业务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大多未受过地震灾害的袭击,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政府在抗震技术和房屋抗震设防方面缺少监管,农户受资金、抗震设防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在建房时不进行正规设计,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采用比较廉价的不合格的材料,在施工时不注重建筑质量,而把大量的资金用于装修上,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建筑的"小震级,大震害"的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7.
据震害统计,房屋抗震能力是影响灾害的主要因素,抗震能力一般由房屋抗震设防水平、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和房屋层数等因素决定,通过对房屋抗震能力的综合评定,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地震灾害对策。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实现房屋基本信息的快速提取,提高房屋结构类型获取的便捷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并利用抽样调查得到张家口万全区房屋建造年代和层数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抗震设防水平,建立房屋抗震能力指数指标体系,阐述房屋抗震能力现状,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风险普查、风险区划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场地动力特性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场地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对于地震的监测预报、地震预警、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勘探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福建地区现有地震观测台网,利用地脉动记录,采用较为简便的谱比方法(Nakamura方法)对福建地区观测台网中台站响应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