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4月3日,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
杨晓奇 《探矿工程》2006,33(2):17-17
在新的…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决定》为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将对“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的地质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老地质工作者高兴地说,我国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来了!  相似文献   

3.
《探矿工程》2006,33(11):34-3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北球会见了第二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者。他希望青年地质工作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拓创新,发扬传统,团结协作,拼搏奉献,肩负起振兴地质事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指出:“要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2006年1月20日,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将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作为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明确,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2007  相似文献   

5.
本不想写什么了,可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我为之一振,因为《决定》为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国务院这一重大决策,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咀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推进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此前小久,国务院还发布了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6.
禹启仁 《地质论评》2007,53(1):97-97
2006年1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接见了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文盛同志主持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7月4-5日,为了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工作,我局水环部在河北保定组织召开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座谈会,来自相关省(区)专家对我国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积极献言献策。会议提出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增加岩溶地质水工作调查内容,拓宽服务领域。袁道先院士参加了座谈会并提出重要建议。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地调院总结了“十五”期间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成果,提出“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和建议。会议由水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8.
《中国勘察设计》2007,(12):20-23
(2007年12月2日)同志们:经国务院批准,今天在这里召开五年一次的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总结过去五年的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进一步促进标准定额工作的新发展。曾培炎副总理十分重视,还专门发来了贺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就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谈几点意见,黄卫同志还要作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9.
特色小镇建设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展开,其全新的理念迅速引起各方关注与轰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引擎,将迎来大发展阶段。在特色小镇的决策论证和规划建设中,普遍关注小镇的产业导入,重点放在企业与小镇的资本对接上,对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则普遍认识不足,也没有把地质工作当成特色小镇决策论证和规划建设中必要的专项工作来设定。特色小镇决策阶段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区域性的概略地质调查工作,概略性汇总分析各类信息数据;规划阶段的地质工作,以精细化地质调查为主题,内容有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与治理,详细的地质资源调查;建设和运营阶段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开发地质资源,为培育特色产业服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前期,必须超前部署专项地质工作。同时,地质工作也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禹启仁 《地质论评》2007,53(1):91-91103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弘扬献身地质工作光荣,鼓励更多的有志者投身到地质工作,为祖国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力争围绕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含油气盆地、国家重点煤炭基地,发现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以缓解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总结交流“十五”期间地质科技和找矿成果,为“十一五”期间地质科技和地质找矿工作起到借鉴作用。2006年12月6日-8日,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满怀信心地跨人“十一五”之际,新年1月28日,新华社授权播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这是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表明我国第二轮地质找矿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地质工作形势,深刻领会《决定》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勘察设计》2007,(11):94-94
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于8月24日至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继续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2006,52(3):351-351
中国地质学会全体会员: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基本矛盾科学判断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明确了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决定》为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给我国地质工作带来又一个春天。同时也对我国地质工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1日,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期间举行的第10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党委书记、总局工程师徐水师荣幸地接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颁发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相似文献   

15.
6月26日,以张洪涛副局长为组长的局调研组一行五人来方法所就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研究解决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河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期,如何科学地安排地质工作项目,实现地质找矿工作新突破,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矿产资源的管理部门,一方面掌握着全省的地勘资金,一方面又苦于没有好找矿项目安排,地质找矿工作应该如何突破?本人根据河北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工作经验,就我省紧缺矿种资源的找矿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当前科研单位改制、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队伍野战军建设等形势,论述了探矿工程在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总结了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探矿工程应争当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8.
《探矿工程》2007,34(1):60-61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决定》阐述了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地质工作的6项主要任务: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做好矿山地质工作,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其中前5项主要任务都需要探矿工程(地质工程)直接参与。要求:“积极开展……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对地观测、深部探测和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凤宝 《安徽地质》2003,13(4):316-318
本文从地质工作性质与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和公众对地质工作的服务需求出发,讨论了地质工作服务对象的演变、服务范围的拓展和如何开展服务的具体方法,对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以及加强和改进地质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阐述了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是新时期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