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GPS形变约束的破裂分段特征及滑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凯  乔学军  杨少敏  王琪 《测绘学报》2011,40(6):703-709
为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分段特征及滑移,采用弹性位错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数值模拟汶川震区密集的GPS同震形变。结果表明,GPS同震形变场至少需要用铲状的映秀-北川五断裂加上灌县-江油断裂来模拟,该模型对GPS数据的符合程度与汶川地震滑动分布模型相当,基本反映了汶川地震破裂特征。映秀-北川断裂总长255~294km。南段以逆冲为主,分上下两层,最深达30km。中段右旋走滑和逆冲都很大,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映秀段地震周期最短为3000年。破裂上层深度14km可能是龙门山中央断裂的闭锁深度。汶川地震可能源于相邻块体的相对运动和挤压、深部滑脱或浅部闭锁,在薄弱构造处首先爆发地震。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资料反演汶川Mw7.9级地震滑动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Mw 7.9级汶川地震,该地震使得北川-映秀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和汉旺-白鹿断裂带发生了同震破裂。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组提供的GPS同震位移资料,采用基于敏感度迭代拟合法(SBIF)及分段发震断层模型,分别应用均匀半空间和分层地壳结构两种方法反演分析了该次地震的精细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1)SBIF反演方法应用于相对较小的GPS数据集仍然可以获得理想的同震滑动分布;(2)采用考虑分层地壳结构模型的反演结果整体上要优于均匀半空间模型的结果;(3)同震滑动主要发生在10-19千米深度以上,且存在五个滑动峰值区域及北川断裂南西端存在明显的深部滑动区,与震后野外考察结果及余震分布相吻合,同时能够较好地解释GPS观测数据;(4)青川断裂存在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其平均滑动量为1.99米,北川断裂主要发生逆冲滑动,平均滑动量为3.35米,灌县断裂的平均滑动量为0.65米;(5)反演得到的地震矩为8.74×1020Nm(Mw 7.90),与地震学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
遥感图像可以从宏观上反映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构造特征。在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数据预处理、信息增强和数据融合等图像处理方法,提高了遥感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解译程度;根据遥感图像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建立断裂构造带解译标志,进行断裂构造带及其活动性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对麻城—团风断裂带进行了宏观分析和分段性活动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麻城—团风断裂带可按其控制力强弱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图像线性特征明显,断裂解译标志显著;中段断裂控制力减弱,图像线性特征较模糊;南段为隐伏断裂。遥感技术在麻城—团风断裂带活动性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快调查进度,还能为实地调查提供指导信息,从而显著提高调查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融合多光谱影像、全色影像、DEM等多元遥感信息的断裂特征增强方法,建立了以地形和水体的空间特征变化为基础的断裂解译标志,解译并发现桂西北巴马-马山断裂带和右江断裂带之间存在一条北西向展布、长约40km的新的右江次级活动断裂,结合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进行了验证。多元遥感信息融合处理中,将KL变换、HIS变换、乘积变换、比值变换、小波变换等融合方法进行了全面比较,对融合后影像进行主分量分析,确定了乘积变换融合的影像增强方法和解译底图,显著突出了活动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5.
位于祁连山北麓的青海省门源地区干1986年8-9月先后发生了三次地震,最强的一次震级为6.4级。在调查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和地震破坏情况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卫星图像和地震前、后摄制的航空像片解译,发现门源地震正位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交接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展布方向为北西向,它们控制着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形成,而且。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如第四纪地层被断;地貌差异显着;水系和山脊位错变形;洪积扇出现叠置和偏移;地震鼓包和地裂缝等迹象在遥感影像上都有较清楚的显示,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分析,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特别是祁连山北缘断裂活动更为明显。在这一活动带上,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原、古浪、昌马等大地震,小震更是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北西向的祁连山北缘断裂是一条孕震断裂,门源地震与其有密切关系,并且该断裂的中东段今后仍会有中强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分形的下庄矿田线性构造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和RS技术,对遥感影像上所提取出来的线性构造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空间展布特征与铀矿富集关系的研究,并且简要阐述线性构造遥感影像机理和断裂构造信息的解译与提取。通过研究表明,下庄矿田断裂构造在0.3125—5km尺度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相关系数均超过0.98,并且在该尺度范围内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出现两个分形关系,在0.3125—1km尺度范围内分数维D1=1.0693,在1.25—4km尺度范围内D2=1.7469。这进一步表明该区断裂构造具有多重分形分布特征。其断裂构造展布在0.3125—1km小尺度范围内较小的分维值D1表明该区还有进一步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卫星图像分析显示,青藏高原腹地阿里地区存在非常清晰的大型环形构造影像,结合遥感影像及地质等特征分析,认为昂拉仁错环形构造是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南缘分支断裂和南北向展布的多桑地堑和亚热地堑为界所围陷的环形构造。其形成是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在总体隆升的背景下,由于岩石圈受到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影响,张性断裂活动性增强,后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由不同方向断裂、不同时期岩浆活动构成的多层环形构造。  相似文献   

8.
资源卫星三号DEM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DEM数据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效果,结合ZY-3卫星的在轨测试工作,选择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从数据精度和可用性2个方面对ZY-3 DEM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参考1∶5万比例尺DEM和实验区野外实测高精度GPS数据,对比ASTER传感器立体像对生产的30 m分辨率GDEM数据,采用检查点法和剖面法对ZY-3立体像对生产的5 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ZY-3 DEM的高程精度略优于ASTER GDEM;ZY-3 DEM受地表形态因素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的地貌特征进行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与微地貌研究发现,该区域以中、低陡坡为主(约占该段山体的92%),发育有4级夷平面和1级山前沉积台地,越靠近东部断裂末段,断裂的活动性越弱;断裂呈线性展布,其活动性以张性为主,兼具左行水平滑移。研究结果表明,ZY-3提供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多光谱影像和DEM可有效地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活动断裂构造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遥感技术在断裂构造的展布、发育及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西南三江地区活动断裂构造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促进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更加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以北川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数据判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岩性、构造、水系、地形地貌等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影像因素.不同空间区域上各主要控制因素对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力不一样.北川县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密集分布,受岩石地层结构组分的影响,在志留纪地层中集中发育,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地形坡度30°-70°区域内集中发育.这些分布规律的发现,可以及时为北川县防灾规划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吉木乃—乌伦古河断裂呈向北东方向凸出的弧形分布在准噶尔北部,其总体走向呈北西向,我国境内总长度达400公里以上,向北西方向延伸进入苏联境内,仍呈北西走向作舒缓波状延伸,绵延达上千公里以上,构成了科克切塔夫—准噶尔地块北部的边缘断裂(图1)。断裂北西段,在苏联境内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断裂称卡尔巴—钦基兹断裂,是一条人们所熟知的断层,总体作南东向展布,在斋桑泊以西开始转折为南东东向;北支断裂始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不同波段、不同时相、不同比例尺的陆地卫星影像,应用假彩色光学合成、增强、密度分割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方法,对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判读、分析,认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呈网络状,形成本区现今断裂构造的总的格架。近东西向断裂虽然在本区数量较少,活动性也相对较弱,但对断块的升降活动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16个历史地震区(M≥8级10个区,M≥7级6个区)的128幅400多张陆地卫星MSS和TM图像,对活动断裂和线性构造进行了目视解译,结合其它资料分析了强震区活动断裂的影像特征和地震震中分布与断裂的关系;计算了线性体空间频率与地震关系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评估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强震区断裂的影像特征包括色调、规模、连续性、密度、展布方向、影像的变形错位和错切改造、组合模式等。各震区活动断裂的上述特征都比较清楚。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也有不同的影像特征。 在回归分析中,用线性影像空间频率(单位面积内构造…  相似文献   

14.
王华林  王纪强 《测绘通报》2012,(Z1):276-280
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色彩、色调异常、构造地貌、水系和纹理特征,提炼了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的垂直错动标志和水平错动标志,进行了沂沭断裂带北段的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编制沂沭断裂带北段的遥感地质断裂构造解译图,实现了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的野外地质考察与检验,初步确定沂沭断裂带北段断裂的空间分布和断裂的活动性。沂沭断裂带北段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与检验的实践证明,具有周期性、视野宽广和信息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便捷快速的图像处理技术,在断裂构造探查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林  杨武年  冯茵 《测绘》2013,(5):213-215
本文基于汶川余震数据,从4级以上余震序列震级模拟、5级以上余震空间格局两个方面研究了余震序列的特征。结果表明,余震总体上呈现两端震级大、中间震级相对较小的趋势,从南北方向及东西方向上基本遵循这一规律;模拟余震震级空间格局,发现余震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矩形强发生区域,这一区域发乍的余震占所有余震的78%;其中映秀、北川足余震集中的两个区域中心,震级等值线在此形成封闭圈状结构,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该区域多条断裂构造卺加的影响相关。对5级以上余震序列空间聚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其关联维表明在6385千米欧氏距离尺度内,余震强烈聚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IS的余震震级模拟能够直观地揭示余震的空间格局,对于震后的救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极为严重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利用震后多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并结合解译标志,快速、准确地分析研究区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1滑坡、崩塌及其过渡类型——崩滑为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占90%以上);2次生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在岷江两岸山坡,但在映秀—汶川段的发育程度和规模比汶川—茂县段大得多。研究区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形成的滑坡体趋于稳定,但解译的21个潜在滑坡体中部分已出现活动迹象,其中斗簇和沏底关2个潜在滑坡群更为明显,应对其进行遥感连续动态监测;2泥石流为研究区今后最主要的灾害类型,其中映秀—汶川段为最主要的发生地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探测汶川震后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雨期前后的两幅超短基线PALSAR影像开展雷达干涉测量,提出三维空间因子SAR大气长波相位建模方法,利用雷达视线方向形变阈值扣除大气短波相位,联合地形坡度因子综合提取主断裂带两侧强降雨期的滑坡空间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震后滑坡灾害基本沿映秀-北川主断裂带两侧呈条带状密集分布,其中90%滑坡分布于高程为(1000~3000)m区间,地形坡度因子则集中于(15~35)°范围,多数滑坡距离发震断层约为(3~15)km,70%滑坡分布于断层上盘区,上下盘滑坡数量和面积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震后滑坡受发震断层上盘逆冲运动特性的滞后效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从多尺度重新对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进行遥感解译,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位置及活动性进行判定。首先,采用具有全天候和穿透性的Sentinel-1雷达图像和光谱信息丰富的Landsat ETM+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提取并分析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信息;其次,将DEM数据与ETM+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获取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方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活动断层的构造地貌分析;最后,综合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各自的成像优势,利用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等处理来降低活动断层遥感解译的多解性与可疑性,明晰了西藏山南研究区的活动断层遥感影像特征。根据活动断层遥感解译标志,在研究区共解译出主要活动断裂带4条,分别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札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桑日—错那断裂带和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带。研究区的活动断层解译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活动断层解译的准确率与可信度,并为研究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是活动断层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美国锁眼侦查卫星(Keyhole,简称KH)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行,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影像数据,具有成像时间早、分辨率高的特点。该影像较好地保存了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之前的原始地形地貌信息,可以有效地揭示现今影像无法呈现的构造地貌特征,从而完成活动断层及微地貌的精细化填图与定量化分析,是活动断层调查的重要资料来源。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KH卫星数据的基本信息及处理流程,其次论述了KH卫星影像的优势及其在活动断层研究中的初步应用,最后以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为例,开展了基于KH卫星影像的活动断层遥感解译工作。试验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试验区内仅马陵山—重岗山分支断裂(F5)、新沂—新店分支断裂(F2)断续出露地表,两条断裂的构造微地貌极为发育,为高角度逆冲断层,走滑运动不明显。KH卫星影像记录着上世纪至今大量的瞬时影像信息,为研究和理解活动构造相关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最新的地貌演化与历史变迁提供了更精确的基础数据,这些影像资料在活动构造研究领域乃至其他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效监测人工水产养殖水面的分布变化对于海洋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 5、SPOT 5和GF-1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广东省北莉岛为研究区,使用线性光谱解混方法获取中等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水产养殖水面面积,通过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的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提取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水产养殖水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卫星影像相比,综合多源中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延长了人工水产养殖水面变化分析可追溯的时间跨度,提高了监测精度;联合光谱解混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开展人工水产养殖长时序遥感监测是可行的。近20多年来,北莉岛人工水产养殖水面的面积经历了先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1995—2000年平均增速为23.39 hm2/a,2000—2006年平均增速为23.95 hm2/a,2006—2019年平均减少速度为1.96 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