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真空挖掘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详细介绍了国外主要厂商的真空挖掘系统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真空挖掘及无损伤点探技术项目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Vacmasters公司生产的真空挖掘设备,重点说明了6000机型真空挖掘设备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下建筑深度的徊深,惯用的抓斗挖掘技术已不适应其需要,应运而生了连续墙及开槽技术。本文对开槽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真空排水预压工程中真空度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分析真空和负压基本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真空排水预压工程中真空度现场测试技术和应用现状。通过室内试验及工程实践证明,真空排水预压情况下,地下水位以上的软粘土仍是饱和的,因此,对地下水位以上真空度测点,真空表读数实际反映的是该处的孔隙水压力;而对地下水位以下的真空度测点,真空表读数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真空加固前后软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焱  王清  侯红英 《世界地质》2007,26(1):89-93
借助X-射线、扫描电镜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对海积软土真空预压加固前后的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室内试验,对比研究土体微观结构和工程性质的变化,探讨真空预压加固的机理。研究表明真空预压加固效果明显,软土工程性质得到改善。加固前软土的微结构以蜂窝状、团粒-絮凝状结构为主,大孔隙较多;加固后以团粒状结构为主,粒内和粒间孔隙变小;加固后结构单元体和孔隙未形成明显的定向性。这与堆载预压加固的结构变化显著不同。真空预压加固是在球应力即等向压力下固结。  相似文献   

6.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地基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龙  彭劼  陈永辉 《岩土力学》2006,27(5):745-748
研究了负压作用下的地基沉降简化计算方法,负压作用下的地基沉降计算应考虑其受力特点的影响,实际工程观测表明,现有规范对真空预压地基的沉降估算修正系数过大。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真空预压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作用下地基沉降修正系数公式。分析结果表明,一般真空预压工程修正系数ms取值范围可在0.55~1.20之间,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分层总和法计算修正系数可取0.70~1.30。  相似文献   

7.
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是一种新型淤泥脱水固结技术,尚未开展有关的现场试验研究。以白洋淀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间歇式温致相变汽化发生器联合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淤泥脱水固结的现场试验,从热动力学和渗透固结理论方面阐述了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的技术原理,并将处理效果与常规真空预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与电子工业部七四○厂合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金属超高真空析氩仪。该仪器设计思想新颖,具有体积小、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密封程度好、操作与维修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在超高真空析氩技术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该仪器由真空系统、熔样与进样系统、纯化及分离系统与控制测量系统等组成。真空系统除气迅速,真空保持好,动态真空可达1.1×10~(-9)Torr静态封存2h,真空保持在2.75×10~(-9)Torr,静态封  相似文献   

9.
真空预压淤泥搅拌墙气密性试验分析与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利文  王永平 《岩土力学》2005,26(3):427-431
通过淤泥搅拌桩墙的抗渗试验、工艺试验和现场试验,从土-水特性关系分析了真空预压期淤泥搅拌桩墙的抗渗时效性、抗渗能力及墙体的抗渗厚度,得出了淤泥搅拌墙在大面积真空预压工程中的共用密封墙桩帽技术及长短桩墙相结合等应用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共用密封墙的沉陷开裂和周边密封墙气密性的持久有效性问题。通过对广州南沙港区陆域吹填地基84×104 m2真空预压软基处理工程的应用,从预压期孔隙水压力、水位及真空度分布与变化情况,分析了密封墙气密性及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分析表明:真空预压处理软土地基时,采用优化不透水淤泥搅拌墙方案进行密封处理是可行的。在85 kPa膜下真空度的情况下,1 m厚渗透系数小于10-6 cm/s的淤泥搅拌墙满足气密性的持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许胜  王媛 《岩土力学》2006,27(Z1):943-947
真空预压法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很多学者在真空预压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真空预压计算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理论理解,对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现状;指出中国煤层气气藏具有低压低渗、难脱附、驱动力不足和构造煤发育等重要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常规煤层气开发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提出了适合低压低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系列,包括欠平衡钻井与洞穴完井技术和欠平衡钻多分支水平井与洞穴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庆 《探矿工程》2005,32(6):49-50
分析了目前国内物探爆破孔施工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沙漠及复杂地层物探爆破孔空气反循环钻进、中心下药工艺及特点,指出了该工艺方法对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刚石钻头技术专利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庆辉 《探矿工程》2014,41(3):73-76
通过采集、整理1985~2013年中国金刚石钻头技术专利文献,对申请人类型分布、维持年限、技术领域、法律状态进行了分析,并与全国的专利水平进行了比较。中国金刚石钻头技术专利申请近几年大幅增长,国内申请人在专利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地质(矿山)、石油天然气、建筑业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申请人的技术能力比较平均,没有形成垄断的技术包围圈,但专利类型分布不均衡,专利的维持年限和寿命比较低。提出了一些发展金刚石钻头技术的专利战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油页岩地质资源量巨大,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在系统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高效加热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和地下空间封闭技术三个油页岩原位转化核心技术,并对这三大核心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做出了进一步分析。在明确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低成本、高产量和低污染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地表井下协同加热-多阶段物理化学复合加热-自生热驱动链式原位裂解的热流体原位复合加热技术、双水平井小井距电磁测距导向技术、多工艺精确储层改造压裂技术、注浆帷幕和气驱止水地下空间封闭技术等油页岩原位转化核心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上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是中国应对滨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碳源丰富,近海盆地具有良好的储盖层物性和圈闭特征,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首个海上CO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CO2监测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CO2地质封存的全生命周期,是确保封存工程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必要手段。然而,中国海上CO2地质封存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海上监测任务颇具挑战。文章回顾了国际上海上CO2地质封存的相关代表性研究工作以及示范项目案例,对监测指标、技术、监测方案等进行分析,提出海上CO2地质封存监测技术筛选优化方法和监测建议,旨在为中国海上CO2地质封存示范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钻掘工程国内外发展水平与差距及建议(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介钻掘工程领域国内外发展水平。重点概述在固体矿产岩心钻探、水井钻探、石油天然气钻探、大陆科学钻探、大洋钻探、极地钻探和外星钻探及掘进工程等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差距,并提出重点研究开发和引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定向钻进技术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列举了我国在定向钻进器具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典型的定向钻进应用实例,着重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与定向钻进有关的先进技术,并就我国拓宽定向钻进应用新领域及相应需要研究的新技术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减少CO2的排放是国际社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O2捕获与地质封存技术由于其巨大的减排潜力和经济性近年来引起科学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对该技术的主要技术环节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背景下的CO2捕获与地质封存技术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史,将其大致分成压密固结法、换填垫层法、注浆加固法、复合地基法4大类,综述了各类地基处理优化技术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加固优势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地基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及其今后研究方向;阐明了我国地基处理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Futher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marine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were introduced: ①Combination of marine observ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②Standardization on general marine technology; ③Connection between marine explo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④Standardization on submersib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ine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ISO/TC8/SC13)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China national marine technology standards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 Furthermore, it's a connection among marine technical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