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不想写什么了,可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我为之一振,因为《决定》为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国务院这一重大决策,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咀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推进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此前小久,国务院还发布了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2.
建国三十二年来,吉林省地质局探矿工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58年开始建局,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基本上适应地质勘探工作需要的探矿力量。自1954年至1980年共完成钻探进尺180多万米,在百余处矿产地,对铁、镍、金、铜、石膏等数十个矿种进行了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地质成果,促进了我省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队伍不断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这支队伍的力量、素质和探矿工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建国初期的1954年相比,都有很大的提  相似文献   

3.
王达 《探矿工程》2004,31(1):3-6
在全面论述我国探矿工程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和国外探矿工程技术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制定出我国2020年本学科、本行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领导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河北省地质局探矿工程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基本适应综合地质勘探的重要力量。队伍规模、技术装备、钻进工艺水平均得到很大发展。自1951年至1982年,共完成钻探进尺341万多米,机掘坑探75,000多米,浅井62,000  相似文献   

5.
任子翔 《探矿工程》2007,34(10):12-12
《探矿工程》杂志是1957年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地质勘探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创建的。当时作为地质探矿主要手段之一的探矿工程发展很快,以地质系统为例,施工队伍从1952年建部初期的2000多人到1957年就发展到40000多人,开动钻机由1952年的100多台增加到1957年的2000多台,并从手把式钻机向自动式油压钻机迈进,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生产效率、质量显著提高。以地质系统为例,钻探台月效率从1952年的几十米到1957年平均达到200多米,高的达千米以上。[第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历程和队伍建设新中国诞生后,随着地质事业的迅猛发展,探矿工程在全国大规模地展开,它经历了1949~1952年创建、1953~1957年大转变和大发展,1958~1965年“大跃进”和调整巩固、1966~1976年艰难曲折前进和1977年至今蓬勃发展的五个阶段,有前进、有曲折、有发展.当前,我国探矿工程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7.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于广大探矿人员自始至终贯彻执行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使探矿工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曲折道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探矿工程已形成一门独立的技术科学,并且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由于它的工作对象是地球外壳(地壳)的岩石,类别很多,重迭错落,千变万化。因此,其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于”岩石破碎机理与岩石力学、钻进中功率消耗值、钻柱力学(含断裂力学)、胶体化学与冲洗液理论、最优化工程理论。并以其理论成  相似文献   

8.
群星争辉又一年。一九八三年,我们探矿工程在生产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矿工程”杂志在交流生产管理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探矿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一九八四年是我国各条战线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第二年,举国上下,生气勃勃,一片兴望景象,人们都力争在新的一年里作出新贡献。新年伊始,衷心祝愿探矿工程界的新、老同志们和“探矿工程”杂志,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探矿工程学科的测试、试验条件是一件基础工作,是发展本学科的百年大计,是实现探矿工程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健全探矿工程学科的测试、试验条件的目的是:1.通过对地质机械、仪器性能的全面测定,确定各项产品的设计参数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性能是否先进,结构是否合理,产品是否耐用,为产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提供科学数据。通过测试、试验,如发现故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杂志创刊已经40年了!这是我国探矿工程工作者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40年来,她为我国探工事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价1专业技术能够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同时为我国探矿技术生产一线介绍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和先进方法,为我们探矿工程专业教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探矿工程工作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探矿工程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地质找矿工作和国家“四化”的进程。同时体会到探矿工程发展,关键要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党的“十二大”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六五”期间探矿工程立足于“打基础”、“上水平”,巩固已取得的技术进步,有计划地进行科研攻关,大力推广新技术,设备更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广大探矿职工正是遵循这些方针政策,努力拼搏,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2.
《探矿工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专业技术杂志。从1957年创刊以来,伴随国家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路程。这40年历史,对(矿工程》杂志,是创业,是艰辛,是奋斗,更是辉煌!《探矿工程》迄今已出版160期。只有  相似文献   

13.
199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周年,又逢地质矿产部建部40周年。我们怀着极其兴奋、快慰的心情,庆祝这两个光辉的节日。  相似文献   

14.
地矿部系统探矿工程战线十万职工是地质队伍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他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锻炼,已经成长为一支有理想、有先进技术武装的能打硬仗的好队伍,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探矿工作稳步、健康、持续的发展,对提高地质找矿效果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和地质事业的发展,探矿工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进程,搞好改革,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对此,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广大探矿职工为加速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和早日实现探矿工程科技现代化,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根据部分省、市、自治区地质局、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所报成果,分述如下:一、金刚石钻进△广东七○五队1979年截至9月中旬止实际进尺4,203米,提前101天完成了年度计划4,200米的生产任务,平均孔深560米,台月效率平均高达508米。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我国交通基础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海洋固体矿产以及国际冰川和冻土钻探方面的形势和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探矿工程队伍如何抓住良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探矿工程行业管理已经提到日程。多年来,由于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单位之间互相封锁;在开放的形势下,又展开了无约束竞争;缺乏横向联系和技术合作,很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有损于各单位自身的  相似文献   

18.
地质钻探工程是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与地外行星科学研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要的技术方法,是获取地下地质矿产等实物资料的唯一手段。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总结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探矿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探矿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前景,对我国探矿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学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回顾与综述。从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了学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事实说明学科交叉对应用学科发展和提高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后,在党和各部门的领导下及全体探矿工作者艰苦努力下,使过去几乎是空白点的探矿工程(或称探矿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从解放前后对比来看,这些成就不能不说是惊人的。我们知道,探矿工程包括着钻探和勘探掘进两个部分,以及勘探队中的其他辅助性的工程技术工作一如动力、供水、修配、运输等。实际上,这些工作是一个勘探队的重心工作,无论是从投资额或工作量来看都占了勘探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