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明  沈少波  李文宝 《探矿工程》2009,(Z1):400-401
由于岩层松散破碎,加上断层和裂隙发育,渗、漏水严重,本来已经支护好的坑道又出现塌方,坍塌物将木支架压弯压折。补支护后,该区域又出现了沉降。在处理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尝试,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俞建 《探矿工程》1988,(3):54-55
一、前言锚喷支护已在我国矿山、水电、铁道等部门广泛应用,其可靠程度和经济性已被国内外的大量工程实践所证实。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矿局队进行锚喷支护的试验证明,在地质坑道锚喷支护是适宜可行、最有发展前途的支护方法。但由于地质系统在改革支护方面起步较晚,尚未形成适合地质坑道特点的支护系统及设计原则。本文从地质坑道的特点出发,提出地质坑道锚喷支护的设想。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地质坑道支护技术进步,普及技术理论知识,以便适应地质找矿和扩大技术市场的需要。本刊从本期起以讲座方式将陆续刊登有关坑道支护原则与方法、围岩注浆加固技术、锚喷支护技术和围岩量测技术等方面文章,介绍有关坑道支护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管棚法作为一种超前支护技术在浅层隧道施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深埋探矿坑道,尤其是在岩溶复杂地层中的研究应用甚少。文章以黔西北地区探矿坑道中遇到的软弱岩溶复杂地层为例,系统地探讨了管棚法在岩溶发育区探矿坑道掘进工程中,对坑道中的岩溶软弱带进行支护的设计、计算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摩擦式锚管亦称开缝式锚杆。是我国八十年代初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的全长锚固支护装置。由于它具有许多优越的技术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所以一经试用就引起了国内地下工程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奥法施工的逐步推广锚杆支护已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地压控制领域成为加固围岩的主要措施。因此,根据地质坑道的特点,研制和推广这种新型锚管支护装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研矿工艺所地下工程研究室对摩擦式锚管用于坑探工程的适应性进行了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与分析认为摩擦式锚管支护在地质勘探坑道中应用是可行的。现将摩擦式锚管的技术分析和调查情况介  相似文献   

6.
某单位在地基开挖时遇到一段地下人防工程坑道。为了保证大楼基础受力均匀、沉降一致,需将该段人防工程坑道拆除。由于该工程工期短,为实现快速拆除,我们决定用水压爆破技术拆除。此工程位于闹市区,正南为长途汽车站,距南面16.7m为交通干线,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坑道掘进中,对硬岩破碎地层施工,为求得坑道围岩的稳定,除了在开挖工艺上采取措施外,一般均对坑道围岩表面及时地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进行喷射支护,以提高坑道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下面就以我队在某输水管路隧道施工为例,说明施喷工艺参数的改变对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爱平  肖道平  李光诚  熊升 《探矿工程》2006,33(5):22-23,26
介绍了既有房屋基础加固及纠倾的设计和详细处理过程,并分析了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在软弱围岩勘探坑道中,都普遍采用密集的木材支护,由于木材缺乏,不但成本高,安全性差,而且维修困难,费用昂贵,尤其是在自稳时间短,有泥砂夹层和涌水的地层中更是无法掘进,常被迫停工报废,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收集。为了满足地质找矿的需要,解决坑道施工中的安全、快速、优质、低耗问题,我局开展了以岩体力学为理论基础,控制爆破和锚喷支护为主要手段,围岩量测为检验依据的试验工作。通过对开挖后围岩变形的实地测量,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施工信息,以便选取合理的支护时间和规模,修改施工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量测信  相似文献   

10.
刘波 《云南地质》1992,11(1):115-117
锚杆支护和喷射砼支护已在大量地下工程施工中采用,而在我局地勘坑道施工中则刚刚起步。本文根据我局某矿区应用锚杆支护的情况,对其作用机理、使用条件、设计、施工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工艺和应用设想,以期对地勘坑道推广使用锚杆支护有所帮助 (一)锚杆支护及其作用机理锚杆支护是指用机械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将一种杆状结构安设固定在围岩中,形成能承受荷载和阻止围岩变形的结构物,对围岩起到加固支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邹育麟  何川  周艺  汪波  许金华 《岩土力学》2013,34(7):2000-2008
以在建的穿越5•12强震区发震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选取20 m典型围岩区段为试验段,对有、无系统锚杆时的洞周位移、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及其二衬内力进行实测对比分析,探讨锚杆支护作用效果不明显的成因,提出了在强震区软弱破碎千枚岩隧道围岩中采用“钢喷”初期支护的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置锚杆的断面,其锚杆轴力值较小,最终洞周变形值及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值相对偏大,钢拱架和二衬的安全储备相对不足;锚杆的施工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深部围岩的扰动,而且还延误了喷射混凝土和钢支撑支护对暴露围岩及时封闭的最佳时机;震后深部围岩的震裂损伤和震裂岩体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致使围岩松弛区域超过了锚杆设置范围,且锚杆与围岩间的黏结力被削弱。  相似文献   

12.
渝湘高速公路共和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隧道施工遇到很大困难,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多处出现纵向开裂。开裂段围岩为砂质页岩,现场实际监测资料表明,页岩层理、节理发育,易风化,亲水性较强,有水软化倾向并具有一定蠕变性。页岩的这些性质对隧道初期支护效果及隧道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对共和隧道页岩进行蠕变试验,通过系列试验得到不同应力水平下页岩的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建立与之适应的蠕变模型,并推导出蠕变公式,计算出公式中相应参数值。在此基础上,应用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对隧道开裂段施工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隧道围岩可能的破坏模式以及隧道锚杆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等。研究成果为隧道开裂段初期支护结构新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成功地解决了隧道初期支护纵向开裂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13.
考虑围岩软化特性和应力释放的圆形隧道黏弹塑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围岩的塑性应变软化特性引入到考虑应力释放的圆形隧道黏弹塑性解中,并且在围岩的软化和残余强度阶段考虑围岩的塑性体积膨胀特性,提出了考虑塑性软化以及塑性体积膨胀和围岩应力释放的圆形隧道弹塑性解。当软化系数k = ∞、膨胀系数h = s时,该解转化为黏弹-脆塑性解;当k = 0、h = s时,则转化为黏弹-理想塑性解,进一步令h = s = 1,则转化为不考虑塑性体积膨胀的黏弹-理想塑性解。通过具体实例计算,分析了掌子面与研究断面间距x、围岩的软化系数k、膨胀系数h和s、支护结构等对围岩塑性区、破碎区半径和变形的影响。当开挖面与研究断面间距x在(0~4)D(D为隧道直径)范围内,随着时间增加塑性圈和破碎区迅速增大;超过4D,塑性区和破碎区半径增量逐渐变小,趋于稳定值;围岩中包含塑性区和破碎区时,二者半径的比值只取决于围岩的性质,与支护结构无关,但支护结构可以限制塑性区及破碎区的范围;考虑应变软化和塑性体积膨胀时,围岩径向位移和塑性区及破碎区半径均大于不考虑应变软化和塑性体积膨胀时的结果;软化系数k增大,围岩位移、塑性区和破碎区半径增加、塑性区半径和破碎区半径之间的比值变小。得到的结果对于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某公路隧道不同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软弱、破碎围岩的公路隧道支护一直是困扰公路隧道施工的技术难题。结合三里冲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隧道开挖设计参数,采用FLAC软件对钢纤维混凝土锚喷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锚喷2种初期支护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应力、位移和塑性区3个方面分析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锚喷支护结构能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载能力,提高隧道的稳定性,能有效减少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
邱荣城 《探矿工程》2006,33(5):55-58,61
着重介绍在景洪水电站左岸下游渣场排水洞开挖施工中,对于Ⅴ类围岩洞段,针对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洞开挖施工技术难点,应用超前小管棚预注浆、格栅钢架(或型钢支撑)、顶拱挂网、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多种支护措施,安全顺利地进行隧洞锁口和通过洞身段长达574 m的Ⅴ类围岩洞段,其中还包含3条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6.
井岗山市井岗冲水电站进坝公路隧道是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一队施工的第一个大断面掘进工程。施工中,四一四队打破常规,积极推行“新奥法”,采用光面爆破和锚喷支护技术,成功地突破了419m破碎地层掘进的技术难关;同时,在出口段采用缝管式锚杆临时支护等措施进行浅埋破碎区段处理,为浅埋破碎地层的临时支护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余成伟  刘星 《云南地质》2008,27(4):509-513
隧道断层(F2)为张性正断层,破坏原岩中较为对称的应力平衡,加之带内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使得断层更加容易坍塌和涌水。建议采用稳定掌子面法和专门支护保证硐室稳定。  相似文献   

18.
王永红  齐文彪 《岩土力学》2013,34(2):417-425
针对复杂条件下的铁矿含水软弱破碎地段巷道施工难点,首次应用“浅埋暗挖”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了对铁矿软弱破碎地层稳定性特点和地下巷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系统认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安全、快速和稳定穿越铁矿含水软弱破碎地层的施工技术。关键技术是设计合理的隧道断面,进行科学的支护结构设计,应用主动式一次性永久支护取代被动式二次模筑衬砌,选择优化的支护参数,采用正确的开挖方法和应用信息化施工等。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工程难题,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It is a well known fact that rock mass properties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fragmentation considerably. Model blas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the effects of rock mass quality and joint orientation on tunnel blasting. Propagation of shock waves are partially restricted by joint plane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blast results (i.e., average fragment size and depth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broken zone) were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joint orientation. Accordingly,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loading equipment with a larger capacity and deeper blast holes are required in formations with joint pla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tunnel axis. The number of blast holes, however, should be greater when joints are parallel to the tunnel axis. Furthermore, the powder factor (kg/m3) has been found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rock mass quality (Q). Optimisation of pull, powder factor and overbreak is required in the case of weak formations with joints perpendicular to the tunnel axis. The use of contour blasting technique seems to be essential in poor and fair rock masses to minimise the overbreak, reduce the support cost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opening.  相似文献   

20.
周毅  李术才  李利平  赵岩  刘钦  原小帅 《岩土力学》2011,32(Z2):673-678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弱破碎,沿线地形起伏,隧道埋深变化大。根据埋深等地层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区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是隧道安全控制的关键所在。结合该工程的勘察和设计资料,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不同埋深条件下开挖进尺对隧道变形的影响。从变形角度揭示了埋深对开挖进尺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不同埋深条件下最利于变形控制的循环进尺,为工程的施工决策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