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长珲公路的工程及地质概况、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在该工程中的应用、作用机理、施工工艺及张拉实验。  相似文献   

2.
以某边坡工程压力分散型预预应力锚索的张拉试验为基础,介绍了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工作机理及张拉试验过程,并对应力损失、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及桩身变形进行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压力分散型锚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考察研究了国内应用压力分散型锚索治理不稳定边坡的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参考其它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的作用机理、结构构造、破坏模式、承载力影响因素、耐久性能等,总结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的工程应用优势与不足,为引入该类锚索结构在湖南省滑坡及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作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岩质边坡中压力型锚索的受力和破坏机理。试验锚索采用130 mm孔径,6束标准钢绞线,符合实际工程的常用锚索规格。严格控制锚固段与非锚固段尺寸,设置了不同的锚固段长度用以研究锚索的抗拔力学性能。试验获得了岩质条件下足尺压力型锚索的荷载位移全曲线。用应变砖测试了锚固段注浆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变规律,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吻合。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较软岩条件下,试验锚索的最佳锚固长度在2 m左右。压力型锚索的位移延性性能非常优秀,在锚索整体位移较大时还能维持较高的承载力,可以提供良好的破坏预警。根据实测的轴向应变发现,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应力传递长度也略有增加。提出压力型锚索的破坏要经历局部塑性,整体塑性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锚索在边坡加固中方位角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预应力锚索在边坡加固中的作用机理,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确定预应力锚索方位2角时应考虑的因素,并介绍了方位角的确定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全海  梁宁 《探矿工程》2015,42(7):72-77
郑州市花园路一基坑支护工程,由于场地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和基坑深度范围内软弱土体的存在,护坡桩、预应力锚索、花管桩及桩前被动区土体加固等技术的联合应用,确保了17~20 m深基坑壁及周边已有建筑的安全稳定,尤其是采用的高压一次成型锚索施工技术,解决了水位以下粉土及软弱土体成孔困难、锚索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影响预应力锚索锚固效果的因素多而复杂,并且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锚固力损失与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岩土体的蠕变变形和压缩变形对锚固力损失的影响机理,对坚硬岩体、软弱岩体、破碎岩体以及土体所造成的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岩土体性质不同,引起的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也不相同; 岩土体质量越好,在相同初始锚固力条件下其锚固力损失就越小。该研究成果可指导锚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有利于提高锚固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郭玉芳 《探矿工程》2004,31(5):39-40
通过三福高速公路SA13合同段K248+230~334右侧三级边坡护坡工程施工实践,从受力原理、杆体材料、锚索结构、理论伸长量的计算、张拉程序等方面对压力分散型锚索与普通拉力型锚索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下进出水口压力分散型锚索生产性试验,介绍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生产性试验过程与分析,以及通过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的生产性试验验证,分析锚索张拉锁定后锚索应力损失,改进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锚索地梁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阶段预应力锚索地梁与地基共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预应力锚索地梁和地基岩土体之间荷载、变形协调关系为基础,通过对预应力锚索地梁体系的分解和离散化处理,建立了能考虑预应力锚索地梁体系共同作用的预应力锚索地梁计算理论和方法。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表明本文理论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蓝小公路边坡防护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锚索作为高危边坡加固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公路建设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蓝小公路边坡防治实例,介绍了锚索的作用机理及优越性、锚索的设计计算、锚索施工等一系列问题,对同类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政炎  陈飞 《探矿工程》2009,36(12):51-53
针对中南花园酒店深基坑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采用喷锚与桩锚联合支护的方案,保证了基坑施工和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非预应力格构锚固机制与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祝启坤  覃雯  盛建豪 《岩土力学》2010,31(7):2173-2178
非预应力格构锚固是集坡面生态防护、浅表层与深层加固于一体的新型边坡加固技术,但目前无论就其加固力学机制,还是工程设计计算方法而言,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在分析边坡开挖失稳破坏力学过程与稳定性工况的基础上,依据应力扩散原理与Mohr-Coulomb强度理论,探讨了非预应力全长黏结格构锚固通过自主调动稳定区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来有效改善不稳定区边坡的受力状态和主动约束边坡不稳定变形持续发展的综合加固机制,包括双向挤密效应、锚拉效应、销钉效应、框箍效应与土拱效应;依照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有关规范,构建了格构框架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与相关约束方程;利用Matlab7.0编写了该结构优化模型的自动寻优程序;通过在三峡库区某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详细地介绍了其优化设计的计算过程;与基于工程类比法的原设计相比,可达到节省工程造价和优化设计结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保高速公路K399滑坡活动特征及治理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大保高速公路K399滑坡,于1999年4月16日初次滑动,以后又经过多次滑动和整治,但滑坡仍不稳定。在总结和回顾该滑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的地质资料,分析了滑坡的地质条件、成因和力学机制。确定其力学性质为牵引-推移式大型碎石土-岩质滑坡。对涔坡稳定性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根据该滑坡活动特点和滑坡特征,经综合分析研究和计算后,采取以桩板墙、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主体工程,辅以锚固、护坡和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既根治了滑坡,又获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大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区的土层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组合支护方式。在某工程中,通过进行对于两种情况下的基坑稳定性计算、支护方案设计以及后期施工效果的观测,验证了人工挖孔桩与劲性桩相结合、管式锚杆与锚索相结合、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对于复杂土层结构的深基坑支护具有良好的效果,是组合支护方式在大连地区深基坑支护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宁  杨敏  李国锋 《岩土力学》2019,40(3):1140-1148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复杂的岩土介质与多变的施工措施是一种得力的方法,比传统的解析方法、室内试验方法、模拟试验方法、现场试验方法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按岩土工程数值方法的历史发展、作用及发展方向,将其分为4个层次:作为一种高级计算器,直接为某个具体岩土工程的设计服务,对该岩土工程在各种极端设计工况下进行安全性、稳定性的计算分析;作为一种强大的、无与伦比的模拟分析器,对复杂工况条件下复杂岩土工程的各种不利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效应等进行模拟分析;作为一种无成本、可重复的多功能试验机,探索具体岩土工程的稳定机制或某工程措施的加固机制;作为岩土工程数值方法的终极目标,对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二次开发——研发智能化、快速化、简便化的新型数值分析工具。对这4个层次进行了讨论,并对每个层次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广西梧州市河滨饭店原址改造基坑支护工程的场区边界复杂环境条件、基坑支护设计和支护施工技术分析。针对基坑周边场地狭窄,施工边界环境复杂的条件,对不同的支护面采用不同的支护技术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在复杂周边环境下基坑支护施工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又相对降低了整个基坑支护造价。  相似文献   

18.
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生 《岩土力学》2005,26(11):1766-1770
为了避免给周围后续工程造成施工障碍和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基坑支护中的临时锚杆在失去作用后应将其拆除。通过对锚杆荷载传递特性的分析和在现场原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仅拆除拉杆材料的可拆型锚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拉杆材料和注浆体之间设置隔离措施来拆卸锚杆,并通过带传力杆的承载体将锚拉力分散传递于注浆体中。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方法简单可行,且由于受力合理,可拆型锚杆的技术性能也较普通锚杆明显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平均深度达16m的基坑工程实例。在分析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三种可选的支护方案进行了比较,最终选择了单排锚索的桩锚支护体系进行支护。监测结果显示基坑变形均满足要求。该支护方法不但能保证基坑安全,而且可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济南市区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为背景,分析了在周边环境复杂,使用土地范围受限情况下的市区开展深基坑支护工程,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利用其形式多样、组合灵活的特点,充分发挥组合中各部件的优点,取长聚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期达到技术经济的最佳;同时总结了施工中各个工序的施工要点和关键技术措施。监测数据显示基坑位移变形小,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说明支护体系发挥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