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古砂岩型铀矿床。由于二次还原作用,古层间氧化带呈现为特殊的绿色或浅绿色。大量的钻探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完全氧化带主要发育于河道上游,还原带主要位于河道下游,过渡带位于二者之间。河道砂体中沉积韵律的迅速变化既可以控制区域性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发育部位,也可以导致古层间氧化带出现多卷头现象。铀矿体主要形成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过渡带中。但是,当完全氧化带中出现残留的、原始的灰色还原带时也可以出现铀矿化。研究认为,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产出位置的不断修正,是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的有效手段。而河道砂体沉积韵律或沉积微相发生明显变化、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接触、铀异常扩散晕发育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寻找富铀矿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新疆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为例,探讨了物源、铀源及两者的汇集过程对铀成矿的控制,揭示沉积盆地源-汇过程及其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制约。通过分析蒙其古尔铀矿区目的层岩石中的重矿物组合、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并与蚀源区典型岩石进行对比,查明目的层物源区岩石主要为以花岗岩为主的酸性火成岩,其中活性铀含量较高,为本区的铀源体。沿目的层沉积路径,铀矿体优先产于砂体厚度急剧减薄、泥质夹层增多和砂岩粒度由粗变细等岩性突变部位。沿氧化带前锋方向,铀矿体主要定位于氧化砂体变薄或尖灭部位,矿体走向及平面展布形态与氧化带发育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较为发育,铀矿化主要发育于层间氧化带氧化前锋附近(灰绿色砂体与灰色砂体的过渡部位)。通过对测井资料的解释发现,东胜矿区深部西南部乌审旗西南和北部杭锦旗附近直罗组下段砂体中也存在放射性异常。通过对东胜深部矿区50多个钻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重现了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上亚段)的古层间氧化-还原砂体的分布。古氧化带大致呈NW-SE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放射性异常主要出现在氧化-还原过渡带部位。研究区目的层砂体内放射性异常总体呈现出厚度较小(下亚段异常层平均厚度2.67 m、上亚段异常层平均厚度2.33 m)、埋深较大(下亚段异常层平均埋深1 025 m、上亚段异常层平均埋深921 m)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汉彬  夏毓亮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2005,26(Z1):134-139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 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皇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伊犁盆地南缘水西沟群第Ⅶ旋回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历史及第Ⅶ旋回铀矿的发现过程。笔者认为 ,本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控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目的层存在疏松的可渗流砂体和含铀含氧地下水的持续补给 (即层间氧化带发育 )。铀矿体主要产于目的层砂体层间氧化带尖灭部位。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层位一般都含矿 ,在其尖灭带 ,往往矿体规模、形态、矿体厚度及品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奋雄  聂逢君  张成勇  张占峰 《地质学报》2016,90(12):3324-3336
洪海沟矿床是近年来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大型铀矿床,既有砂岩型工业铀矿体也有煤岩型工业铀矿体。本文从洪海沟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分析该地区铀成矿的主控因素,从构造和沉积的角度探讨其对氧化带发育和铀空间定位的约束。研究认为,构造斜坡带中次级隆起为成矿体提供流体的补给与氧化流体运移的动力,构造坡度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卸载的有利部位。主砂体是氧化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并引导氧化流体的运移方向,砂体变异造成氧化带尖灭并控制着铀矿体的空间定位。氧化流体分带的多样性造成矿体类型和形态的多样,层间氧化带的平面分带性控制着砂岩型铀矿体的产出,氧化流体的垂向分带性控制煤岩型铀矿体的空间产出。  相似文献   

7.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地区铀矿化的形成和分布与古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宏观-微观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店头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总结了古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成矿阶段铀的迁移、富集沉淀规律,进而探讨了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层间氧化带自南东向北西发育,依次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垂向上,铀矿化产于灰绿色与灰色砂岩过渡界面。结合含矿层构造-埋藏演化,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模式,认为后续铀矿勘查应重点聚焦主河道与氧化还原过渡带,尤其是两者的叠合部位更有利于厚大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41-247
梁河盆地是滇西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盆地之一,现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2个。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查证,对梁河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梁河盆地蚀源区铀源丰富。沉积盖层发育冲积扇相碎屑岩—辫状河相碎屑岩—湖泊相泥岩(火山岩)—辫状河相碎屑岩—湖泊相泥岩(火山岩)的岩性地层结构,区域上发育稳定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具备形成砂岩型铀矿的岩性、岩相和水文地质条件。铀矿化与潜水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热水改造作有利于基底岩石中铀的淋出,并沿断裂带上升进入沉积盖层中,在富含有机质、炭质的地段被吸附沉淀,叠加在潜水层间氧化带形成的铀矿体上,形成富铀矿体。  相似文献   

10.
梁河盆地是滇西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盆地之一,现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2个。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查证,对梁河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梁河盆地蚀源区铀源丰富。沉积盖层发育冲积扇相碎屑岩—辫状河相碎屑岩—湖泊相泥岩(火山岩)—辫状河相碎屑岩—湖泊相泥岩(火山岩)的岩性地层结构,区域上发育稳定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具备形成砂岩型铀矿的岩性、岩相和水文地质条件。铀矿化与潜水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热水改造作有利于基底岩石中铀的淋出,并沿断裂带上升进入沉积盖层中,在富含有机质、炭质的地段被吸附沉淀,叠加在潜水层间氧化带形成的铀矿体上,形成富铀矿体。  相似文献   

11.
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典型砂岩型铀矿床实例分析,本文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床的分类特征及其与盆地流体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流体演化史分析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中的重要性,同时对铀在流体中活化、迁移、沉淀机制及砂岩型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法正 《铀矿地质》2002,18(3):138-143
砂岩型铀矿是当前铀矿勘查的重点,按照其成矿特点,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古河道型,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型,本对这3种砂岩型铀矿产出地质条件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各种类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并以二连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例,对其成矿前景进行了宏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滇西腾冲地块构造-盆地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铀兼探"新思路带动的中国西南地区新一轮砂岩型铀矿勘查,首选滇西腾冲地块新近纪盆地群为突破口。从容矿主岩沉积建造、铀源地质体配置、成矿作用驱动3个方面,总结了腾冲地块构造-盆地演化对铀成矿的影响。在大陆汇聚构造体制下,地块内发育一系列受断裂制约的狭长状断陷盆地和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湖泊的复合沉积体系,扇中辫状河道、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等是赋铀砂体发育的有利沉积微相。中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形成的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和经历多期构造变质的高黎贡山群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为区内铀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而赋矿层同沉积期的新近纪构造运动,以及第四纪以来的地壳差异升降,驱动了产铀盆地内部的潜水氧化和后期叠加的层间氧化成矿过程。基于上述认识,提出当前区内的铀矿勘查应加强沉积微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赋矿有利相带的空间分布模式;同时加强不同蚀源区地质体的铀源能力分析和成矿作用类型的甄别,更准确地锁定潜在铀矿体的定位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成矿区带之一。前人铀矿找矿工作主要聚焦于马尼特坳陷北缘,认为坳陷南部不具备铀成矿的基本条件或成矿减弱。而煤铀兼探最新成果表明,坳陷南缘已初步控制一条长约6.8 km的铀矿带,指示南缘具备与北缘同等的成矿前景。通过对比剖析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典型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结合坳陷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构建了马尼特坳陷南北双向供铀的统一铀成矿模式,指出: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为主,但坳陷北缘以赛汉组上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坳陷南缘以赛汉组下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为次要找矿目的层。马尼特坳陷主要铀成矿期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铀成矿为二连组晚期至古近纪早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68±1.6)Ma~(63.4±5.5)Ma,成矿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第二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51.2±4.3)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兼有潜水氧化带型;第三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晚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44±5)Ma~(37.1±1.9)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第二和第三期铀成矿是本区主成矿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铀矿体变富变大。今后铀矿找矿重点应向马尼特坳陷南缘转移,且有望落实一条长度大于70 km的铀成矿带,为马尼特坳陷南缘铀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巧生  李占游 《中国地质》2003,30(2):186-191
通过对近几年来十红滩地区铀矿勘查资料及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层问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规模、空间展布、铀存在形式、成矿年龄及铀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指出吐哈盆地西南缘随着找矿工作进展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并对指导天山造山带及类似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铀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保侠  贾恒  于宏伟 《铀矿地质》2010,26(4):201-207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于次造山带构造背景。惠安堡地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褶断带马家滩断褶带,传统理论认为这里不利于后生铀成矿作用的进行,但近几年的找矿实践证明该断褶带的铀成矿作用既有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一些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该区的地层倾角较大,砂体厚度也较大;地下水近源、短途、双向径流,形成多个复杂的局部水动力系统;沿背斜东、西两翼发育的层间氧化带具有层数多、双向发育、期次多、氧化深度大、沿倾向延伸较短、纵横方向厚度变化快、连续性较差、地球化学分带不明显、水解蚀变作用弱等特点;铀矿化具有层数多、期次多、品位较低、厚度较小、矿化分散、深度较大、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翼部控制、前锋成矿较弱、矿化纵横连续性差、矿后改造较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是上叠于海西褶皱带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舍伯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区内上第三系松散堆积层赋存有3层稳定的砂体。砂体中均发育有不同规模的区域性层间氧化带。经钻探揭露,榆树屯地段Ⅱ层砂体的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比较典型,并有铀和钼的次生富集,这一发现为松辽盆地找矿工作的突破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含矿主岩为姚家组中的厚层砂岩。该砂岩上、下隔水层发育,局部夹较多不连续的泥岩透镜体,为辫状河流相沉积成因。平面上辫状河道周围为泛滥平原,以泥质沉积为主,在河道中间局部夹有河道间的沉积,其泥岩夹层多、厚度大,非均质性较强。通过与氧化带、铀矿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姚家组的岩相特征和砂体的非均质性对氧化带和铀矿化的分布、形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道间沉积及砂体中的泥质夹层可以阻碍含铀含氧水的流动,在其附近形成氧化-还原过渡带和铀的富集。砂体均质性较强的部位有利于氧化带的发育,而非均质性较强的部位则有利于铀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