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塔里木西南地区前寒武系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塔里木西南地区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结合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概括了主要地层单元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南中元古界包含喀拉喀什群和桑株塔格群,沉积年龄分别为~1.52 Ga和1.4~1.5 Ga;原归属于长城系的塞拉加兹塔格群解体为两部分,下部为~890 Ma的大火成岩省,上部为850~840 Ma的火山沉积岩系。原划分为古元古界的埃连卡特群重新厘定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的沉积包括丝路群(800~830 Ma)和恰克马克力克群(~750Ma)。其中恰克马克力克群中两次冰期大致可与塔里木北缘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进行对比。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龄谱、岩石组合以及岩石变质变形特征,塔里木西南地体在~1.9 Ga汇聚到Columbia超大陆之上,之后从~1 785到~1 117 Ma一直处于裂解、拉张构造背景。~1.0 Ga时,塔里木西南地体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几乎同时,大洋沿着塔里木西南地体北缘俯冲,大约850 Ma时形成了弧后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塞拉加兹塔格群;~800 Ma时弧后盆地关闭,在塞拉加兹塔格群的基础上形成了前陆盆地,沉积了埃连卡特群;最终在750 Ma以后,前陆盆地关闭,塔里木形成了统一的基底。而后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盆地开始发育,形成新元古代中期到寒武纪未变质和未变形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2.
兴地塔格为东天山山脉南支脉,位于尉犁县兴地村一带。兴地塔格地区,青白口系发育较好。E.诺林于三十年代通过兴地作过路线地质调查,首次划出区内的震旦系及冰碛层。解放后新疆地质局曾先后作过百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地质填图,把前震旦系划出爱尔基干群和杨吉布拉克群。1976年高振家等在东库鲁克塔格的帕尔岗塔格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调查,将前人划分的上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上部的一套由碎屑岩到碳酸盐岩地层命名为帕尔岗塔格群。首次确定了青白口系的存在。笔者于1981年对兴地以西、以北地区作过短期二十万分之一填图工作,发现有一套产丰富叠层石和核形石的地层,其时代属于青白口纪。  相似文献   

3.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其原岩位于沉积环境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中.后期经三期叠加变质和四期变形,变质和变形强度具由弱到强再到弱的总趋势,且两者变化在时空上基本吻合.通过对该群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初步建立了兴地塔格群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北阿拉善地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中亚造山带、塔里木板块、祁连山-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之间.阿拉善地体在太古代-元古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地体发育, 其结晶基底岩性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 板块与地体表现为南聚北散特点; 在中奥陶世早期阿拉善地体与华北板块拼为一体, 进入板块整体演化阶段.中海西构造运动期, 北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关闭, 发育新增地壳, 形成北缘沟弧盆体系; 晚海西构造运动期, 阿拉善地体向南俯冲, 祁连山洋关闭, 地壳增生, 阿拉善地体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焊接在一起.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对其影响巨大, 南缘表现为"左旋"走滑, 北缘表现为"右旋"走滑, 古生代所形成构造带均受到新生代北东向构造的强烈改造.阿拉善地体频繁的构造运动, 致使其南北部相对稳定的燕山期所形成的煤系中小盆地群(阿拉善-银额盆地群、北山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祁连山东部盆地群、祁连山西部盆地群、阿尔金盆地群、柴达木周缘盆地群), 也相应发生快速沉降与快速抬升过程, 后期均遭受强烈改造与破坏, 不仅造就烃源岩欠发育, 就是造成储集层致密, 总体不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 油气勘探前景欠佳.  相似文献   

5.
董丽霞 《新疆地质》2005,23(1):19-22
新疆东天山地区蓟县系原卡瓦布拉克群为一套岩性复杂、变质程度差异很大的变质岩系,通过大黑山幅1:25万区调的调查研究将其进行了解体,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所含叠层石的组合重新厘定了层序,它包括了未分太古界、下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Pt1x)、长城系杨吉布拉克岩群(Chy)、蓟县系爱尔基干岩群(Jxa)和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岩群(Qmp),同时对各岩群的岩石组合、变质、变形进行了区域性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昆仑北部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质研究较薄弱的中昆仑北部开展了古生代构造地层格局、构造变形及构造样式、古生代花岗岩区域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祁漫塔格群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区域对比等研究,认为祁漫塔格群属寒武-早志留世,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地区可能不存在成熟大洋,而是以大陆裂谷或初始洋盆为特征;早古生代晚期祁漫塔格山北部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沿鸭子泉-祁漫塔格主脊断裂汇聚闭合;晚古生代,早期以求勉雷克花岗穹隆为核心南北简单剪切滑覆;晚期沿昆中俯冲碰撞,昆中断裂以北地区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闭合。  相似文献   

7.
王江涛 《新疆地质》2003,21(2):257-258
大小金沟金矿位于库鲁克塔格西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地台库鲁克塔格断隆.辛格尔深大断裂从矿区北部通过,南部发育有许多近EW向、NW向及NE向的次级断裂,元古代和华力西期岩浆岩发育,形成近EW向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为成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区内元古代及华力西中期岩浆岩发育,出露地层有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图1),元古界为长城系兴地塔格群和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岩性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震旦系为冰碛岩、砂岩夹砾岩;寒武系为硅质岩、凝灰砂岩;上泥盆统破城子组为砂岩、凝灰岩.辛格尔深大断裂走向近EW,延长数…  相似文献   

8.
麻扎塔格地区地层、地貌及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塔里木—西昆仑的盆山耦合关系、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油气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卫星照片解译、野外变形观察、剖面实测、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等手段,对该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麻扎塔格构造带为典型的逆冲—褶皱带,并探讨了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指向、活动时限、隆升速率及缩短速率、东西方向的延伸等问题,取得如下认识:1)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为西昆仑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缘部位,和田河气田就是处在逆冲前锋背斜顶部,晚新生代变形作用已明显地改造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及中部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并促成了和田河气田的形成;2)麻扎塔格山在中新世末(约7 Ma)和中更新世(约780 ka B.P.)经历了两次构造隆升,后一次形成了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和麻扎塔格山现今的地貌特征;3)估算出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中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约为0.26~0.4 mm/a,缩短速率约为0.9 mm/a;4)认为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向西应与同属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前缘的喀什背斜相连,东端的突然消失可能是由于东段和田河附近存在北东—南西向的走滑断层造成。  相似文献   

9.
1981年区调大队在兴地至呵斯坦布拉克一带,于前人划分的上太古界兴地塔格群和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中找到较为丰富的叠层石,并见有震旦纪的三期冰碛岩存在。经野外初步观察,同意高振家等(1977)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划分方案,即:长城系杨吉布拉克群;蓟县系爱尔基干群;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和震旦系库鲁克塔格群。在研究区内中—上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上下系之间关系多数很清楚,对搞清该区地层层序提供了条件。因野外工作刚刚结束,叠层石等尚未进行室内详细鉴定,现作初步介绍,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塔里木地台北缘找矿研究,在库鲁克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铁矿赋存于前寒武系兴地塔格群沙依提组地层中。对该矿床含矿岩系特征、岩矿石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与矿床地质特征的调查与研究表明,鲁克塔格地区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沙依提组含铁石英岩主要分布于兴地河—辛格尔一带,含铁建造呈东西向展布。在兴地河-辛格尔地区发现含铁石英岩建造出露长约160km,找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自奥陶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等7 次关键构造变革期,并且形成7 个重要不整合界面,这些不整合具有各自不同的类型和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识别、测井分析和岩心观察等手段分析,认为这些不整合面现今在盆地内主要表现为平行不整合、叠合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古岩溶和古侵蚀不整合。随着盆地的演化,这些不整合面在几何形态、空间位置和时间上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认为塔里木盆地这些主要不整合在几何形态上具有叠合、复合特征,空间上具有分层、差异的特征,时间上表现为迁移特征。不整合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剥蚀时间长短,沉积时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兴地断裂发生在中元古代末期,使中元古巨厚的沉积岩发生了强烈褶皱和隆起,并伴有大量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在兴地断裂形成的同时,发生了第一期构造变形,其特点以韧性变形为主,由三个变形幕构成,形成了本区主要构造骨架;晚元古代本区进入晋宁期发展阶段,团结的塔里木地台基底局部裂开,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发生了第二期变形,形成以塑性变形为主的板劈理和千枚理为其特征。该期变形结束了塔里木基底发展,进入了稳定盖层沉积发展阶段;进入早古生代,兴地断裂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之后发生第三期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碎裂岩和脆性变形组构,使兴地断裂形成几十米乃至上百米宽的破碎带,从而改造了早期的糜棱岩;至中、新生代,兴地断裂再次活动,形成断裂两侧南升北降的扭动形迹。通过对兴地断裂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该断裂具有线性特征明显,活动时间漫长,构造变形复杂,是塔里木盆地北缘规模巨大的复活大断裂。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及其变形机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过程及其变形机理.在地震剖面解释、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塔里木盆地不同时期断裂系统图,提出控制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形成和演化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早期断裂活动受伸展环境制约,沿先存基底断裂带形成张性正断层.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活动以逆冲作用为主,在塔东、塔中、塘古巴斯、巴楚和麦盖提地区最为发育.海西晚期断裂活动也是以逆冲作用为特征,并从早期断裂强烈活动的塔中、塘古巴斯、玛东等地区,迁移到塔北隆起和东部地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前陆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叠瓦冲断带、褶皱-冲断带、双重构造、盐相关构造等;但在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弱.古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主要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先存基底断裂带、大型区域性不整合、滑脱带等要素密切相关.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主要受控于塔里木周缘洋盆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的时限和强度.先存基底断裂带或基底构造软弱带往往控制着后期断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大型区域性不整合和滑脱带控制着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层位.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构造转换、区域构造位置有关.中、新生代塔里木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三种环境,即前陆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构造环境和隆升剥蚀区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较弱.中、新生代断裂构造主体发育在前陆构造环境中,主要受控于周缘造山带强烈隆升、挤压冲断、走滑-逆冲或逆冲-走滑作用,同时与喜马拉雅晚期盆-山耦合作用及滑脱层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及其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南海地形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资料、重磁场异常、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南海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限进行了新的解释。传统的观点是把新近纪作为新构造下限,依此观点,南海地区在古近系、新近系之间应为不整合接触,但在此阶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构造事件。而符合南海地区准平原化阶段的时代是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N12/N13)之间,在此时段普遍存在区域构造不整合接触和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及火山活动等构造变动事件。本文把中中新世末作为南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通过对南海地区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之间的构造变动事件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新构造运动在不同地点有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沉积相和沉积建造的差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湘中龙山穹窿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劲草  彭恩生 《湖南地质》1999,18(4):229-231
湘中龙山穹隆是一个复合成因的穹窿。加里东期表现为共轴而非等势挤压造山,印支期经历了非共轴而等势的挤压造山。早期的构造样式为北东向的紧密线性倒转褶皱,晚期的构造样式为北东向的短轴背斜。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南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塔里木西南新生代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沉积体系向陆相沉积体系的转变,沉积中心由一个向两个转变,这是受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帕米尔与西南天山之间“阿赖海峡”的控制,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纯挤压作用力随帕米尔突刺的不断挤入,应力在突刺二侧转换为压扭性质,分别形成恰曼左行走滑断裂系统和费尔干纳-塔拉斯右行走滑断裂。碰撞引起的造山带向塔里木板块上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不早于渐新世。帕米尔-西昆仑山前的逆冲冲断带具有两端逆冲(乌帕尔-齐姆根走滑逆冲构造带)中部兼具走滑特征,喜马拉雅晚期(中新世末期),在塔西南前陆盆地内形成喀什坳陷、齐姆根凸起、叶城坳陷的初步雏形,这样的构造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渐新世形成的底壁盐丘沟造可用来确定表堪稿原北缘西昆仑地区最初隆升的时间,即不早于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
《China Geology》2018,1(1):109-136
The mainland of China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South China Craton, the Tarim Craton and other young orogenic belts. Amongst the three cratons, the North China Craton has been studied most and noted for its widely-distributed Archean basement rocks.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and compare the geology, rock types, formation age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features of the Archean basements of the three cratons. They hav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fact that the crustal rocks prior to the Paleoarchean and the supracrustal rocks of the Neoarchean were preserved, and Tonalite-Trondhjemtite-Granodiorite (TTG) magmatism and tectono-magmatism occurred at about 2.7 Ga and about 2.5 Ga respectively.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how more similarities in their early Precambrian crustal evolution. Significant findings on the Archean bas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re concluded to be: (1) the tectonic regime in the early stage (>3.1 Ga) is distinct from modern plate tectonics; (2) the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occurred mostly from the late Mesoarchean to the early Neoarchean period; (3) a huge linear tectonic belt already existed in the late Neoarchean period, suggesting the beginning of plate tectonics; and (4) the preliminary cratonization had already been completed by about 2.5 Ga. Hadean detrital zircons were found at a total of nine locations within China. Most of them show clear oscillatory zoning, sharing similar textures with magmatic zircons from intermediate-felsic magmatic rocks. This indicates that a fair quantity of continental material had already developed on Earth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8.
目前塔里木地块东南缘早前寒武纪岩石形成时代和成因机制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人们对塔里木大陆地壳形成和早期演化的认识.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塔里木地块东南缘安南坝石英闪长片麻岩原岩岩浆为下地壳变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闪长片麻岩成岩年龄为2 662±12 Ma、2 676±15 Ma,结合已有资料综合说明塔里木东南缘太古宙岩石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2.55~2.70 Ga,变质年龄分别为1 980±30 Ma、1 828±20 Ma~2 087±29 Ma,是古元古代中晚期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岩浆-变质事件的地质记录.石英闪长片麻岩中锆石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 954~3 742 Ma,峰值为~3.24 Ga,据此认为~3.2 Ga是塔里木东南缘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并于2.55~2.70 Ga发生地壳再造,古老地壳再循环可能是该地区新太古代中晚期大陆地壳演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业明  徐安武 《地质论评》1998,44(6):568-575
海南岛有无泥盆纪地层?有无加里东运动?有无加里东期花岗岩?历来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5万昌江县幅和邦溪幅地质调查研究中,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首次在海南岛发现珊瑚化石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Yu,结合旋回地层学研究主为,在昌江县鸡心-鸡实一带南好组(C1n)中下部可能存在中晚泥盆世地层;首次发现并圈定了加里东期花岗岩体,时代为36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克拉通的研究可以有助于理解中亚造山带元古代构造框架和Rodinia 超大陆的形成过程。位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广泛分布有基性岩-超基性岩-碳酸岩,并且伴随有铜镍、铁磷和蛭石矿床,其典型矿床为兴地铜镍矿床、且干布拉克蛭石矿床、大西沟和卡乌留克铁磷矿床。SIMS 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大西沟铁磷矿床形成于古元古代(2 452±10 Ma),其它铜镍、铁磷和蛭石矿床(兴地、卡乌留克和且干布拉克)形成于新元古代(812~707 Ma)。古元古代成矿作用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汇聚碰撞有关,而新元古代成矿作用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导致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关的成矿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