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升级版。它是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格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种新型开放大战略,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互补共赢、地缘政治考量两个基本内涵。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着眼点在于物流建设,采取资源合作共赢模式、国际地缘战略合作模式,经济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开放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泛珠江三角洲地域结构演变对区域经济开放的影响和九省区(除两个特别行政区)国际开放度、区际开放度的测算结果及排名对比,探讨了中国式区域经济开放模式及制度和转型经济下该区域经济开放的路径。即从目前测算结果来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二元化开放整体上依然是国际开放度大于区际开放度,然而从地缘结构演变、国际国内和区际环境以及地缘优势来看,该区域在今后长远发展趋势上将会呈现出区际开放大于国际开放的趋势。这一分析结果印证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之大势。  相似文献   

4.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扎实的现实基础,中部崛起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应当明确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路,实施差异化的省域发展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各省互动崛起;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的带动作用,走多中心发展之路;实施经济集群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东融西进,拓展中部地区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区域内外环境、地缘关系、经济互补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力和客观基础,提出了本地区经济合作的多种模式,阐明了西南地区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CAFTA建设与广西加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CAFTA的建设,论述了广西加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东向与南向开放并重战略、贸易带动与区域联动战略、开放兴起型产业链带动战略、依托中心地域的开放与辐射带动战略、地缘经济合作开发区的建设与带动战略;探讨了背靠式沿海通道、依托式沿江通道、跨境式沿边通道、点对点式临空通道及其贸易口岸定位,以硬口岸分工协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协调区际关系是顺利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一般的区际关系模式有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和互补式区际关系,只有互补式区际关系才能保证区域永恒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注意协调好与发达国家和边邻国家的区际关系,而且要注意协调好国内地带之间、流域之间、政区之间的区际关系。所有区际关系的协调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满足本地区需求和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绝不要对其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国际连通是航空枢纽城市内通外联的基本功能体现,利用构建的航空枢纽连通模型测算了我国所有国际通航城市2012年和2017年的国际连通性指数和国际中转指数,并与城市的枢纽定位比较分析。五年间我国航空枢纽城市的国际连通能力快速提升,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国际枢纽城市仍主导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国际中转连通,但国际连通性指数所占份额在下降,次国际枢纽城市和部分区域枢纽国际连通功能快速提升。洲际长航线对各类枢纽城市国际连通能力的提升更具有网络扩张作用,中短途国际航线对次国际枢纽及区域枢纽的国际连通具有重要意义,基地航空公司对城市的国际枢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国际枢纽的空间分布从单一的“三点集聚”开始向“多点分化”演化,国际枢纽城市的空间演化契合了我国地区经济开放发展与国际航空运输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机场设施发展是建设高质量国际中转枢纽的基础保障,部分新晋枢纽城市缺少有效国际连通与之匹配,“之路”与开放门户等枢纽发展战略仍任重而路远。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区域集团化与我国对外经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国际区域集团的类型,论述国际区域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作用──近吸作用和远激作用。并提出在贯彻全方位对开放方针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区域经济开放的二重性特点,构建了区际开放与国际开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1984—2010年区际开放度和国际开放度进行了测算,并与其他省份的开放度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发现,河南省的区际开放度和对外开放度虽然逐年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的二重开放在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此,提出了河南省以二重开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机遇和区域意义。在研究分析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新兴市场与资产扩展格局、国家关系格局、文化教育交流格局等错综复杂和必然联系的地缘关系格局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腹地区、前缘区、扩散区、辐射影响区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地缘空间结构,从新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针对面向东南亚与南亚的市场扩展条件、前景和限制因素,提出了参与国际化资源市场;建立"经济腹地"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联系;完善海陆交通"点-轴"网络,连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投资、技术、教育、管理与劳务的合作等重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变迁以及各国亚太战略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面向21 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文章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跨世纪地缘安全框架的四条建议:(1) 大力推进世界地缘格局的多极化进程,实现全球地缘格局的相对均衡;(2) 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国际合作,确保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3) 构建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这是提高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保证;(4) 纵深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全面、科学地剖析“十一五”以来全国经济空间发展与转型特征对新时代下制定区域发展宏观战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本文研究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定量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空间发展过程与转型特征。研究发现,“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有利于东西向布局的空间态势。中国经济空间发展表现出东西向经济增长快于南北方向、沿海-内陆一体化共同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逐步一体化等明显的转型规律。鉴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全国经济空间转型态势,建议以东西向布局为主开展国家宏观战略布局,这对新时代下提升全国经济及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东西双向共济开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区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尤其是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实施重点,通过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主动适应新常态。本文从经济、文化、社会、政策这四个方面建立对外开放度测算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从时间和地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和比较,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各区域的对外开放发展趋势,为扩大对外开放格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扩展向西开放空间、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大背景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关键战略地位的塔城地区,历史上曾有着近260多年的自由通商贸易辉煌,曾是中俄最大的互市贸易区。今天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设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对实现中哈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对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世界国际性城市的研究梳理,提炼出城市功能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内在逻辑,构建了“战略功能-基础功能-城市地位”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型。文章提出世界(国际性)城市功能可以分为战略功能与基础功能两类。其中,战略功能是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根本动力,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中承担控制中心的角色。基础功能则是战略功能的重要外在表现,是维持和提高战略功能的重要保障,起到枢纽、节点的作用,能够提供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同时也会间接影响战略功能的作用效果以及城市地位的转变。利用此逻辑框架,对杭州城市地位升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证,识别出数字经济功能是杭州的战略功能,证实了数字经济的腾飞使得杭州发展迅速,城市地位提升,也回应了当下杭州进入“一线城市”的舆论呼声。  相似文献   

18.
“亚洲水塔”变化对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被喻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国际大河的发源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进而引起周边河流长期径流的下降和季节分配的紊乱。这一自然变化叠加在流域内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人文变迁过程之上,造成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及时间匹配上的失衡与错位,从而在该地区诱发更多水冲突、水危机等水政治问题。域外大国的介入则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水政治的复杂性,并已在事实上威胁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未来,中国应以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基于既有国际规范,通过多边或双边谈判寻求化解水冲突,促进与相关国家的利益融合及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黄振庆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71-75,103
深化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的现状特点,揭示了区域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互信、完善机构和合作机制,全面合作、重点突破、推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关系向纵深和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51,自引:12,他引:39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