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7,(5):48-48,34
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圾场”。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6,(10):46
科学家通过对天山一号冰川中形成于1955年—1998年,长度为14.08米的冰芯中记录的有机酸含量的分析,充分证明了天山地区的大气已经受到了人为污染。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心清与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丁文慈合作撰写的论文,刊登在近日出版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第25卷增刊上。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5,(6):45-46
“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都是大气区域性污染较严重地区,如果不加强控制或减排大气污染物,我国很可能会形成较大范围,类似‘大气棕色云’的污染现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玮研究员在近日召开的大气棕色云(ABC)中国科研战略研讨会上提出警告。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6,(6):47-48
欧洲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大气污染源——亚硝酸气体。在阳光充足时,这种气体会使大气层底部臭氧增多,导致城市上空产生有害烟雾。  相似文献   

5.
秦皇岛是一座环境优美的滨海城市。她以北方不冻良港,万里长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南戴河而闻名中外。然而,随着工业发展,这里一度大气和河流污染严重。渤海明珠会不会失去光泽呢?人们的焦虑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兰州大气颗粒物和水溶性离子及其降水中元素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锐  晁开 《中国沙漠》1995,15(4):357-361
本文论述了兰州市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它的水溶性复合离子浓度分布,同期降水中阴、阳离子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它的水溶物和同期降水化学组成复杂,与Ca ̄(2+)离子浓度之和在二者的总离子中分别占59.2%和57.8%。并呈“硫酸-钙”型污染特征。受人为污染的影响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浓度冬季较高。受沙尘影响春季降水中的Ca ̄(2+)离子浓度高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7.
赵健 《地理教学》2014,(22):11-13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防治对于保障饮食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聚居区,而且是各种污染源集中排放区,因此城市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既深又广。本文阐述了城市大气沉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来源等,从大气沉降-作物-人体以及大气沉降-人体两个暴露途径,揭示了大气沉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并且从重金属排放源、尘源方面探讨了重金属的防控措施及其植物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1):47-47
就在美国科学家就北极发出警报的同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气候监控和评价实验室发表报告说,地球温室气体产生的辐射强迫在过去15年中增加了20%。这意味着,地球温室效应比以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9,(7):45-45
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计算机模型对不同地区暖化程度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及气溶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北极变暖很大程度上和大气中的气溶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偏远地区铅和汞的现代过程与历史记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活动释放的重金属(尤其是铅和汞) 通过大气等介质的长距离传输,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污染和损害,因而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认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全球传输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急需在偏远的背景地区开展深入研究。本文概述了目前通过冰芯和湖泊沉积恢复重金属污染历史的研究成果,以及与背景地区大气重金属现代过程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综合集成研究上的独厚区域优势。而高原野外台站的建立(如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也为此类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及预警等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夏丽华  王芳  王德辉 《地理科学》2006,26(6):712-716
通过分析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空气清洁没有污染时,AOD小于0.3,当空气轻度污染时,AOD在0.3~1.0之间,当空气污染严重时,AOD大于1.0。在分析AOD与地面大气污染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地面空气污染监测数据的空气污染指数,将城市光化学污染的预警等级分为无、微弱、较弱、较强和强五级,并对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进行了框架分析,为进一步建设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奎屯市属煤烟污染型城市,已进入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危险圈,本文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环境管理三方面,预测了该市五年内大气的质量,指出城市须稳步发展,加强管理,大气环境基本可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大气降尘环境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兰州市区大气自然降尘的磁学特征(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参数的贡献主要来自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较粗,为准单畴颗粒;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磁化率等磁学参数较好地反映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状况;兰州市空气污染防治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冬季污染在逐年减轻,而夏季污染变化不大。环境磁学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且无破坏性的研究手段,可以为城市污染防治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农业开发项目的污染特征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农业开发项目的“环评”要针对其污染特点,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态、风险、景观、安全等内容,并在评价方法上提出图像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O3污染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淑兰  柴发合 《地理科学》2002,22(3):360-364
通过优化布点试验,对北京市O3及其主要前体物NO2、NOx进行了强化监测,描述了北京目前O3污染的区域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初步探讨了北京市大气对流层O3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主要前体物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北极大气中汞亏损与海冰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观测结果显示北极对流层臭氧发生亏损的同时 ,大气中的气态汞浓度也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的发生被认为是大气中活性卤素物种的增多而引起的。活性的卤素物种例如Br/Cl与臭氧作用 ,一方面导致臭氧亏损 ,同时 ,生成BrO/ClO氧化大气中的Hg0 ,使Hg0 转化为活性汞 (RGM)而沉降。北极地区大气中活性卤素物种主要来自海洋大型藻类释放的卤代烃分解和海盐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随气候变暖 ,北极海冰变薄 ,面积减少 ,海洋排放的活性卤素物种浓度增加 ,从而使北极地区大气中的汞沉降通量增加 ,加剧了北极生物圈中的汞污染。由于北极海冰减少变薄趋势还在持续 ,因此 ,北极大气中汞亏损引起的沉降通量增加对生态圈的影响应该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在综述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主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近两年《环境保护报》每周一次的湖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周报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统计分析出湖南省13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在Ⅱ级标准以内。TSP为首要污染物,SO2为第二污染物,NOx污染轻微,且冬季污染高于夏季;同时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并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长沙、株洲、湘潭和娄底污染严重,趋于Ⅲ级际准,永州、张家界空气质量较优,接近Ⅰ级标准,其它城市居中。在分析湖南省大气污染原因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措施,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植被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富集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以植物叶片富集大气POPs为主要的途径。因此,植被(地衣、苔藓、草地、松针和树皮)被广泛用作被动采样器,以动态地监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大气POPs 的污染水平与特征。大气—植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着POPs 的大气传输,进而影响POPs 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植被是POPs全球循环的"汇区"。植物富集的POPs会进入陆生食物链,并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植被对POPs富集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地衣、苔藓和草地作为被动采样器监测大气POPs时空分布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